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影响传导机制分析*

2021-04-27 08:38杨一凡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城乡居民普惠差距

杨一凡

(长沙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一、绪论

城乡差距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1997年后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开始迅速增大。2003年以后,政府开始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大力支持农村发展,城乡居民消费相对差距出现了一定下降的态势,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上升的同时也使城乡消费差距的增长速度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根据近年数据分析,城乡居民消费的绝对差距仍然正在拉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扩大的趋势。在该背景下,中国普惠金融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正式引入。虽然普惠金融能够通过一定的金融手段促进资源由富裕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当前金融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但大部分地区普惠金融目前一直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借助数字技术,通过对用户的全面分析,能够给普惠金融提供帮助。理论上,数字普惠金融能使普惠金融更高效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本文将以GMM实证方法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效应以及传导机制。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事的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第一,分析了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关于消费的研究多是从收入入手,再拓宽到其他领域。一些学者通过建立模型和实证分析,如自回归、最小二乘法、面板回归分析、动态面板分析、广义矩法、门槛回归技术等分析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国外学者发现预期收入、城乡收入差距、消费者收入分配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收入不均将显著缩小样本总体的消费值,对消费产生抑制效用。长期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会阻碍消费的提高[1]3。居民收入与居民消费呈现正相关关系[2]76,因此,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也为正相关[3]1。这是因为收入增加能刺激消费的增长,同时消费升级也会刺激居民获取更高收入[4]57。除了收入之外,财政支出、教育支出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等也是影响城乡消费差距的重要因素。在各项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拉大了居民消费差距,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则显著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其中教育支出影响较大[5]1。除此之外,产业结构同样对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显著的影响[6]170。第二,以收入为核心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机制。一些学者主要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结合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上有利于贫困减缓,其中,账户覆盖率、个人支付和小微信贷的作用较为显著[7]90。同时,收入由于减缓作用受到收入分配单重门槛效应的影响,相较于高收入分配差距而言,低收入分配差距水平下该抑制作用更强[8]17。另外,有研究发现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改善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减贫的重要机制[7]90。第三,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消费影响。收入和消费一直以来密不可分,既然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影响居民收入,有利于居民收入分配水平差距的缩小,那么理论上数字普惠金融对消费也应有显著影响。之前的文献也得出过结论,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存在显著正相关,所以理论上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同样应该能缩小居民消费差距。对于数字普惠金融和居民消费的关系,现学者普遍得出的结论为数字普惠金融和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提高居民消费[9]1。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缓解流动性约束、便利居民支付两种途径。这一结论对于居民总消费、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均成立[10]56。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均对居民总消费、城市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能缩小城乡消费差距[10]56。除此之外,深度指标中的支付、保险与货币基金对居民消费也均有显著促进作用[11]47。

由上可以看出,现有文献已经分析出城乡消费差距的诸多影响因素,且构建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并分析出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对城乡收入以及消费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有显著的减贫效应,而其中最重要的中间变量就是收入。作用机制为数字普惠金融的直接减贫效应和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从而消除贫困的间接效应。基于此,本文以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为核心解释变量,城乡收入差距为中间变量,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

二、数据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指标构建

表1 变量定义

(二)构建模型

文章将建立数字普惠金融直接效应模型和间接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并比较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的贡献度。

1.数字普惠金融直接效应模型

为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直接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DIS_CONi,t=α0+α1DIS_CONi,t-1+α2DIFIi,t+α3DIS_INCi,t+Controls+φi+φt+μi,t

(1)

考虑到居民消费的滞后性,模型中将居民消费差距的滞后一期DIS_CONi,t-1作为解释变量,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其中DIFI表示数字普惠金融,DIS_INC为城乡收入差距,控制变量Controls包括:城镇化水平(CITY)、政府财政支出(GOV)、经济发展情况(GDP)、消费结构(EN)、产业结构(INDU)。

其中,α2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消费差距的直接效应系数,α3为中间变量的作用系数。

为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贡献度,将模型中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替换为不同维度的指数进行回归分析。

2.数字普惠金融间接效应模型

为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间接影响建立如下模型:

DIS_CONi,t=γ0+γ1DIS_CONi,t-1+γ2DIFIi,t+Controls+φi+φt+μi,t

(2)

DIS_INCi,t=β0+β1DIFIi,t+Controls+φi+φt+μi,t

(3)

其中,β1为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间变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系数,上文已得出中间变量对城乡消费差距的作用系数,可以得出数字普惠金融间接效应λ=β1×α3,γ2为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消费差距的总效应系数,则γ2=λ+α2。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数字普惠金融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

模型(1)、(2)和(3)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数字普惠金融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

在模型(1)中,从AR(1)、AR(2)的检验结果中可以得到,扰动项存在一阶序列自相关但不存在二阶序列自相关,所以GMM实证方法适合于该模型。Hansen检验值大于0.05,不拒绝原假设,说明工具变量选择有效。在解释变量中,关键变量城乡居民消费收入差距和数字普惠金融均显著,且根据系数可以得到,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效应为α3=0.628,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消费差距的直接影响效应α2=-0.027。在模型(2)结果中,一二阶序列均不存在自相关,Sargan检验值小于0.05,拒绝原假设,说明模型整体有效。在解释变量中,各项变量都较为显著,结果和模型(1)一致。

其他控制变量中,GDP、政府财政支出存在显著正向作用,说明在当今经济环境下经济增长和政府的财政仍然会拉大城乡的消费差距,其原因可能在于城市消费环境、消费动力等因素仍然大大优于农村,城市消费水平对于经济增长和财政的弹性仍大于农村。

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回归结果对于消费差距不显著,但对于收入差距显著,说明城市化水平和产业结构与城乡消费差距之间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城市化水平是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说明有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表面上看,应该会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动力,但实际上,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消费同样会被有效激发,因此对于城乡消费的差距并不一定显著。产业结构是第一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比例,第一产业发展对城乡消费同样具有较大的促进效果,虽然城市的敏感度可能大于农村,但第一产业的发展同样会为农村带来较大的收益,进一步刺激消费。

消费结构的回归结果表明其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消费结构为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城乡消费结构越接近,有利于城乡消费差距的缩小。

模型(2)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β1=-0.01。可以得到:直接效应α2=-0.027;间接效应λ=β1×α3=-0.01×0.628=-0.006;总效应γ2=-0.033;λ+α2=-0.027-0.006=-0.033。λ+α2与γ2基本一致。可见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主要分为直接效应和由收入传导的间接效应,其中直接效应占比α2/γ2=81.35%,间接效应占比λ/γ2=18.65,说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主要源自于其直接影响。

(二)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分析

为分析不同维度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消费差距的影响,将模型(1)中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替换为各维度指标进行回归,得到表3。

表3 数字普惠金融各维度回归结果

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深度和数字服务技术各维度都能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其中覆盖广度的影响相对较大,说明只有当数字普惠金融真正覆盖到社会各个阶层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如果覆盖不到位,也只是在经济环境好的地方发挥作用,反而有继续拉大差距的风险。使用深度方面,支付、保险对于城乡消费差距具有负向作用,其中支付业务作用更为明显,而信贷业务却显示较小的正向作用,也就是说信贷业务的发展拉大了城乡消费的差距。这说明信贷业务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影响程度不如城市居民,虽然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征信难度已经越来越小,但农村居民在信贷方面还是受到了一定限制,不能充分享受到信贷服务,反而城市居民随着信贷的普及,信贷途径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低,对消费的刺激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服务技术三个维度的发展均缩小了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其中覆盖广度影响较大。在使用深度中,支付业务的效果最为明显,保险业务次之,信贷业务拉大了消费差距。

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成为实现经济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挑战之一。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差距的效用和机制目前学术界暂无全面的研究与分析。为此,本文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乡居民消费的效用与机制,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总体上有利于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其作用机制分为直接效应和通过收入传导的间接效应,其中直接效应占比较大为81.35%,间接效应占比较小为18.65%。第二,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服务技术各维度都能明显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其中覆盖广度的影响相对较大,说明只有当数字普惠金融真正覆盖到社会各个阶层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如果覆盖不到位,也只是在经济环境好的地方发挥作用,反而有继续拉大差距的风险。第三,在使用深度维度各项业务中,支付、保险对于城乡消费差距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其中支付业务作用更为明显,而信贷业务却显示较小的正向作用,也就是说信贷业务的发展拉大了城乡消费的差距。这说明信贷业务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影响程度不如城市居民,虽然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征信难度已经越来越小,但农村居民在信贷方面还是受到了一定限制,不能充分享受到信贷服务,反而城市居民随着信贷的普及,信贷途径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低,对消费的刺激更加明显。

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高度重视数字普惠金融普及,注重弱势群体金融素养的提高,力求对社会各个阶层都能提供有效的服务,扩大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同时不断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功能,完善支付、信贷和保险等业务,提供金融可获得性。第二,重点完善支付、物流等业务功能,提高农村消费的便利程度,激发消费潜力,同时要注重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资本水平的提高,促进其消费能力的发展,使居民能利用数字普惠金融享受到更好的生活。第三,强化数字普惠金融征信体系建设,强化信贷甄别机制,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居民金融素养和信贷观念,保证农村居民能享受到有效的信贷服务。此外,还要注重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防范金融风险,使农村居民享受到合理可靠的信贷服务。

猜你喜欢
城乡居民普惠差距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