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应用研究*

2021-04-27 07:26陈金晶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智慧评价

陈金晶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一、引言

随着智能时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教学”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带来长远的影响,也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夯实了基础。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实现了教学理念、内容、结构、方法、评价和师生关系、教与学关系的全面变革。本文以通识课《大学语文》为例,对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应用进行专题研究。

二、智慧课堂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一)智慧课堂的内涵

2008年,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的概念最先由IBM公司提出,随后全球兴起了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教育等热潮,“智慧课堂”也就应运而生了。智慧课堂强调从知识传授的传统“知识课堂”向开发智慧的新型“智慧课堂”转变[1]。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类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智慧课堂的创建提供了设备基础和技术支持。

智慧课堂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和促成学生智慧发展为宗旨,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资源无缝对接,不断创新教与学方法,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中,增进师生课堂高效互动,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智慧能力的培养,建成立体化、智慧化的新型课堂。智慧课堂具有教学决策多元化、教学过程移动化、资源推送智能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评价反馈实时化等特征。

(二)智慧课堂的发展现状

智慧课堂出现也就十来年时间,但发展势头迅猛,理论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在实践中也获得广泛的应用。从发展时间上看,智慧课堂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探索、试点实践阶段,即智慧课堂1.0阶段;第二阶段为集成建设、综合应用阶段,即智慧课堂2.0阶段;第三阶段为融合创新、智能发展阶段,即智慧课堂3.0阶段[2],也是我们现今所处的阶段。从教育层次上看,有中小学智慧课堂、中高职院校智慧课堂和大学智慧课堂。相对来说,智慧课堂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广泛,研究也更为深入,高职院校智慧课堂应用和研究的成果则较少,尤其是高职通识课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更是寥寥可数。从发展前景看,智慧课堂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长远的应用前景,但是目前学界对智慧课堂的理解普遍较为狭隘,实践运用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工具化、技术化的倾向,常常把拥有技术的教室或使用技术的教学称为智慧课堂,导致大量的教学实践无法深入和常态化,没有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3]。

三、传统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局限和困境

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通识课,承担着培养汉语表达应用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重要作用和功能。但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理念陈旧、定位不准、手段单一、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亟待创新和改革。

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课堂阶段,崇尚知识教学,突出知识掌握的目标,而忽视了能力培养目标和情感素养目标。教师常常依据自身经验进行教学预设,没有时间或者渠道去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力和思维特点,导致课堂看起来“精彩”,实则无法“精准”。其次,教师角色定位不准,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是绝对权威,扮演着传授者、灌输者的角色,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自由思考和个人情感表达的需要,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再次,传统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方法也比较落后。“传统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复习提问已学过的知识、教师讲解新知识、巩固练习新知识等阶段,采用的教学方法通常有教师讲解、一问一答、教具演示、课件演示、案例分析、讲练结合,等等”[4]。可以看出,传统课堂教学是按照工厂化、模式化的标准去开展的,教师是工人,学生被当作“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导致的后果就是师生交流不畅、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最后,传统教学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传统课堂的师生关系是紧张而对立的,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只负责学,课堂上很难看见师生之间观点的交锋、情感的互动和智慧的碰撞。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教学获得感都很不理想,教学效果当然大打折扣。

四、大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与应用

(一)理论依据

大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作为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承担着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利用情境、协作、对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对当前所学内容的意义有效建构的目的[5]。因此“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自发学习,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智慧教学环境的创建,采用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

(二)总体框架

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是基于科学的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构建的智慧学习生态。基于教育理论基础和智慧课堂的特点,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设计了智慧课堂的总体框架,如图所示。

图 智慧课堂的总体框架

(三)教学目标

大学语文智慧课堂以培养具有良好汉语(普通话)表达、朗读、应用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热爱、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细化到具体教学环节,根据“三全育人”要求,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学目标,形成课堂教学多元多维目标。如《牡丹亭·游园》一课将了解汤显祖与《牡丹亭》、掌握“游园”片段的基本内容、了解《牡丹亭》的经典价值作为知识目标;掌握《牡丹亭·游园》的四种学习方法、掌握相关朗诵技巧,由古诗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向认识思维能力提升正向迁移构成能力目标;将体会杜丽娘的人生情感发展成长历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青春与美好爱情设定为情感目标;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学生认可并主动接受经典文学作品,热爱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四)教学环境

智慧课堂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智慧资源共建共享、教学平台强力支撑、学习记录精准分析、交流互动实时在线、教学效果智能检测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教学环境。智慧教学平台将智能硬件设备、智慧管理系统、智慧教学资源等整合起来,为智慧教学环境提供设备基础和智能支撑。智慧教学平台包括智慧教室平台、交互式智能白板、各类教学APP、虚拟仿真技术平台等;智能硬件设备除了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备外,主要有台式和手提式电脑、PAD、PPCLASS、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教师端和学生端的智能设备;智能管理系统主要提供教学资源管理、课堂录制与服务、在线课程管理、作业任务管理、在线教学评价、智慧学习空间等[3];智慧教学资源包括线上线下资源,主要内容有课程标准、多版本数字化教材、有声电子课本、阅读资源、网络课程资源、MOOC、微课、多媒体素材、教案、课件、作业库、考试题库、教学动态数据等。智慧课堂实现教学环境“线上线下一体化、课内课外一体化、虚拟现实一体化”[2]。

(五)教学活动

智慧课堂的教学活动主要有课前自学、课中内化和课后拓展三个环节,活动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研究以《大学语文》为例,探讨智慧课堂的教学活动构建与应用。

课前,教师根据学情调研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通(或云班课、智慧职教、畅言智慧课堂等)教学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微课、课件、朗读音频、文字资料等),推送学习任务(知识测试、探究作业、讨论课题等)和调查问卷,及时跟踪学生完成任务情况,实时交流讨论。学生通过线上线下自学相关资源,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和内容,如作家生平、作品创作背景、文本基本内容和诵读要点等;完成教师发布的线上任务和调查问卷,参与线上讨论,提出问题和疑惑,实现课前自主学习。

课中,教师依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和完成任务效果调整教学设计,通过分角色朗读、故事表演、Flash动画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答疑、总结、诵读训练等方式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通过展示探究作业、完成随堂测试检验学习成果;利用学习通等教学平台,通过教师、学生范读掌握诵读技巧,师生高效互动、合作解决教学重难点,完成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语言艺术和意境的赏析;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让学生们深入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价值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代价值,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实现课中内化。

课后教师回顾整理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反思,并在平台上布置作业和拓展任务,学生按时完成任务并提交拓展作业,如课文《牡丹亭·游园》课后要求学生朗读全文并上传至平台,完成知识测试,观看昆曲《牡丹亭》演出并完成一篇观后感。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学生作品,汇聚电子杂志,发布到学习通、云班课、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学生通过阅览、点评、转发等方式进行推广,实现课后学习拓展和能力提升。

(六)教学方法

智慧课堂充分采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情境教学、小组讨论、BYOD教学法、合作学习、分角色扮演等多种方法打破传统课堂的灌输模式,增强师生之间的实时交流和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智慧的教和智慧的学。

翻转课堂通过颠倒安排知识教学和知识内化过程,将知识学习安排在课外完成,由教师或进行项目任务、筹备活动的学生录制微课,并通过智慧教学平台推送给学生,完成知识学习,课上主要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促进知识内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和推动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学习的主动求知者,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从而完成课堂的翻转。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主要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前设任务,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实际和思考问题的情境,以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知识学习和问题探究,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来总结学习过程和检验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自学、思考、提问、探究、实践、解决、完善的智慧学习体系。

合作学习,也称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均可完成。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助学习。教师通过组织智慧课堂,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合作交流,促进他们的积极互动,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习效果。

角色扮演法也称情景模拟法,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扮演故事、小说、剧本等文本当中的人物进行表演,顺利进入教学情境,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角色扮演法课前和课中均可进行,课前可录制表演视频进行线上展示,课中可现场表演,学生通过智能平台发送弹幕进行实时互动。

(七)教学评价

智慧课堂综合评价体系具有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特点。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评价体系中包括平台智能测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部分校企、行业合作课程还要加上企业导师和行业专家评价;评价内容多维化是指将理论知识、能力提升、情感素养、课程思政等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多维度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指的是将过程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进行综合运用,形成科学的、动态的评价结果。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智慧课堂综合评价体系可以及时跟踪教学全过程,并迅速反馈至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等,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完善教学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五、结语

本研究的目的是创建新型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智慧课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智能设备丰富多样、智慧资源共建共享、教学平台强力支撑、智能系统精准分析的立体化智慧教学环境,采用翻转课堂、任务驱动、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构建多元、多维、多样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内化、课后拓展的智慧教学全覆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提升综合素养,可以为高职院校开展智慧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智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有智慧的羊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智慧派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