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效果探析

2021-04-29 14:35庄小军颜小艳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8期
关键词:分化腺癌根治性结肠癌

庄小军,颜小艳

(广汉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四川 德阳 618300)

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此病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早期结肠癌患者的病情较为隐匿[1]。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中。与进行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对结肠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创伤性较小,术后其康复的速度较快。但右半结肠的解剖结构较为特殊,对右半结肠癌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难度较大[2]。在本次研究中,笔者主要探析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2018 年6 月至2020 年6 月期间广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1)其病情经肠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被确诊为右半结肠癌。2)其本人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为:1)其癌细胞出现远处转移。2)合并有肝、肾等器官的功能不全。3)合并有其他恶性肿瘤。将这些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在开腹组患者中,有男17 例,女13 例;其年龄为51 ~72 岁,平均年龄为(60.3±6.9)岁;其中肿瘤TNM 分期为Ⅰ期的患者有9 例,为Ⅱ期的患者有14 例,为Ⅲ期的患者有7 例;其中有11 例高分化腺癌患者,有7 例中分化腺癌患者,有12 例低分化腺癌患者。在腹腔镜组患者中,有男19 例,女11 例;其年龄为52 ~74 岁,平均年龄为(62.4±7.6)岁;其中肿瘤TNM 分期为Ⅰ期的患者有8 例,为Ⅱ期的患者有16 例,为Ⅲ期的患者有6 例;其中有12 例高分化腺癌患者,有8 例中分化腺癌患者,有10 例低分化腺癌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广汉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腹腔镜组患者进行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方法为:指导患者取头低脚高左倾平卧位,让其双腿呈人字形。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及全身麻醉。在患者的下腹部进行穿刺,为其建立人工气腹。在患者的脐下做一个长约1 cm 的切口,经切口置入腹腔镜。在腹腔镜下明确患者腹腔内器官及肿瘤的情况。然后,根据患者病灶的位置,在其腹部分别做3 个切口,将这3 个切口作为操作孔。将患者的大网膜推向头侧,将横结肠向上牵拉,将小肠朝左下方及盆腔处推移,提起回盲部交界处的系膜,寻找肠系膜内的血管,扎断右结肠、回结肠及结肠中血管右分枝的根部。对患者病灶处的淋巴结进行清扫,自左向后沿着胃大弯血管弓的方向离断右侧胃结肠及肝结肠的韧带。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头低脚高位,将横结肠、小肠及大网膜推移至左腹区,切开右侧腹膜。沿患者的右结肠后间隙游离回盲部、末端回肠及升结肠,完全游离右半结肠后切除病变肠段。进行消化道重建,在腹腔镜下确认腹腔内无活动性出血后,冲洗腹腔,缝合手术切口。对开腹组患者进行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方法为: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对其进行全身麻醉。在右侧的腹直肌上做一个切口,切开皮下组织,打开腹腔。观察患者肿瘤的情况,将病变肠管切除。进行消化道重建,冲洗腹腔,缝合手术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手术的时间、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数量、住院的时间、术毕至腹痛消失的时间、术毕至排气的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尿潴留等)的发生率及术后结肠癌的复发率。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

腹腔镜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及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数量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 s)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指标(± s)

术中淋巴结清扫的数量(个)腹腔镜组 30 68.25±25.45 192.53±28.96 5.12±1.23开腹组 30 100.01±31.25 182.17±21.34 5.23±1.68 t 值 4.316 1.577 0.289 P 值 0.000 0.121 0.773组别 例数 术中的出血量(ml)手术的时间(min)

2.2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腹腔镜组患者中,有1 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有1 例患者术后出现尿潴留,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67%;在开腹组患者中,有2 例患者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有2 例患者术后出现尿潴留,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3.33% ;两组患者术毕至排气的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P>0.05 ;腹腔镜组患者住院的时间及术毕至腹痛消失的时间均短于开腹组患者,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2.3 两组患者术后结肠癌复发的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结肠癌的复发率相比,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结肠癌复发的情况[%(例)]

3 讨论

结肠癌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均较高。此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有便血、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性状改变等[3]。目前,临床上对结肠癌患者常进行手术治疗[4]。腹腔镜手术具有操作简单、患者受到的创伤小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5]。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发生远端转移的主要途径。手术中对癌症患者进行淋巴结清扫的数量及范围可显著影响其预后。对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时,施术者可清晰观察其肿瘤的大小、范围及形态等,进而可准确判断其病变肠管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彻底清扫其病灶周围的淋巴结[6]。与进行开腹手术相比,对右半结肠癌患者实施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可避免过度牵拉其腹腔内的器官,手术的切口较小,患者术中的出血量较少,其术后腹痛持续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均较短[7]。与实施腹腔镜下直肠癌及左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相比,实施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操作更为复杂。实施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时存在以下难点:1)患者的右半结肠可能存在多处血管变异,且右半结肠周围分布着重要的器官及组织,施术者需要分离及处理的血管较多。2)施术者需要快速定位患者的右结肠后间隙,在游离其结肠时要避免使其结肠周围的器官受损。吻合口瘘是接受结肠癌手术后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接受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患者若发生吻合口瘘,可提高其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进而可影响其术后康复[8]。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瘘。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用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缩短其术后腹痛的时间及住院的时间。

猜你喜欢
分化腺癌根治性结肠癌
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根治性肝切除与外囊摘除治疗肝包虫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对比
吡咯替尼对SNU-1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及不同类型胃癌组织中钙黏蛋白S100A10表达的影响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2018年第3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MicroRNA-381的表达下降促进结肠癌的增殖与侵袭
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术后肠梗阻的防治策略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结肠癌切除术术后护理
改良式四孔法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加回肠膀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