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水泥预先灌注在骨质疏松患者椎弓根固定中的应用研究

2021-04-29 03:47李春雨王宏家刘俊利高铭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4期
关键词:终板椎弓上位

李春雨,王宏家,刘俊利,高铭

(吉林市化工医院,吉林 吉林)

0 引言

骨质疏松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因为患者体内骨量丢失或降低、骨脆性增大或者骨组织微结构破坏所引起[1-2]。该疾病的发病与年龄相关,好发于老年人群,且女性发病率相对男性更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骨质疏松患者数量逐渐增多,该疾病的治疗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手术后固定脱落、断裂等问题不断出现,为提高固定成功率,对骨质疏松患者椎弓根固定方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骨水泥预先灌注在骨质疏松患者椎弓根固定中的应用价值展开研究探讨,现将研究的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7 年12 月至2019 年12 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中,选取其中的60 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中30 例给予常规螺钉椎弓根固定的患者纳入手术A 组,另外30 例给予常规螺钉+骨水泥椎弓根固定的患者纳入手术B 组。手术A 组:男性11 例,女性19 例,年龄58~79 岁,平均(68.62±7.38)岁。手术B 组:男性13 例,女性17 例,年龄60~80 岁,平均(69.37±6.5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一步展开比较。

纳入标准:经过CT 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确诊为骨质疏松患者;骨质疏松Jikei 分级为Ⅱ级和Ⅲ级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神经根或者脊髓压迫的患者;自愿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

排除标准:患有先天性或者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患有骨肿瘤或者转移肿瘤患者;患有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椎弓根固定和后路椎管减压手术,首先进行椎弓根固定,其次进行后路椎管减压手术,最后进行植骨融合[3-4]。

固定A 组:给予常规螺钉固定。首先开口、开路;然后利用攻丝进行钉道开辟;最后将攻丝取出,确定周围骨质完整后,将螺钉置入拧紧。

固定B 组:与固定A 组不同的是,在置入螺钉前,将粘稠状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缓慢地注入钉道内,将钉道充满,确定良好弥散性以及无血管渗漏和椎体外渗漏后,将螺钉置入拧紧。

1.3 观察指标

采用Oswestry 功能障碍评分法,共10 个项目,总分越高表示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5]。

统计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测结果,包括上位相邻椎体变形指数、上位相邻椎间隙高度、固定节段上终板凹陷角度、相邻上位椎体下缘终板凹陷角度、固定节段Cobb 角,以及手术、住院时间和手术失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

将实验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 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 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降低,且评分相当(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s, 分)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s, 分)

组别 例数 手术前 手术后手术A 组 30 38.54±4.62 12.26±3.28手术B 组 30 39.56±5.13 12.31±3.62 t 0.809 0.168 P 0.422 0.867

2.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测结果

结果显示,手术B 组术后固定节段Cobb 角小于手术A组(P<0.05),手术B 组术后上位相邻椎体变形指数、上终板凹陷角度大于手术A 组,上位相邻椎间隙高度、相邻上位椎体下缘终板凹陷角度小于手术A 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测结果(±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测结果(±s)

固定节段Cobb 角(°)手术A 组 30 0.68±0.07 5.18±1.32 170.23±3.34 173.45±3.21 5.31±1.28手术B 组 30 0.73±0.09 4.37±1.14 174.78±2.52 168.24±2.57 2.23±0.95 t 2.402 2.544 5.956 6.940 10.583 P 0.020 0.014 0.000 0.000 0.000组别 例数 上位相邻椎体变形指数上位相邻椎间隙高度(mm)固定节段上终板凹陷角度(°)相邻上位椎体下缘终板凹陷角度(°)

2.3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住院时间和手术失血量

结果显示,手术A 组与手术B 组的手术时间分别是(4.82±0.27)h、(4.86±0.25)h;住 院 时 间 分 别 是(18.21±4.14)h、(19.55±4.28)h;手 术 失 血 量 分 别 是(572.23±53.24)mL、(561.58±48.72)mL。 两 组 患 者的手术、住院时间和手术失血量相当(t=0.595、t=1.233、t=0.808,P>0.05)。

3 讨论

脊柱后路固定是为了缓解脊髓神经压迫,促进脊柱恢复正常的生理弯曲状态,进而达到保持脊柱稳定的效果[6]。骨质疏松患者的椎体骨量逐渐减少,其椎体的强度也随之降低,因此,骨-螺钉界面很不稳定,容易出现固定螺钉松脱或者断裂,甚至出现植骨不融合状况,进而导致脊柱不稳定。

本次研究中,采用常规螺钉固定的患者与采用常规螺钉+ 骨水泥固定的患者相比,两者的功能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失血量无明显差异,在术后的影像学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采用常规螺钉固定的患者,其固定节段Cobb 角相对较大,可反映出固定段的稳定度相对较差。常规螺钉+骨水泥固定的钉道由骨水泥加以强化,增大了固定的稳定性。应力经过椎间盘传递到相邻椎体时,终板是该应力的直接作用部位,在其不同的区域强度也不同,在终板薄弱区域很容易因为应力集中造成轻度骨折,促使终板形态发生改变[7-8]。加入骨水泥固定的患者,其固定节段上终板凹陷角度更大,促使上终板变得更为扁平,导致相邻椎间隙以及力学分布发生了改变,可引起椎体形态的改变以及椎体刚度的变化,因此,引起相邻椎体骨折的风险相对较大。

综上所述,骨水泥预先灌注在骨质疏松患者椎弓根固定,利弊同时存在,有利于增加椎弓根固定的稳定性,对相邻椎间盘退变程度无显著影响,弊端在于会对相邻椎体终板及椎体的形态造成影响,增大骨折发生的风险。为提高手术固定效果,同时又要降低患者骨折风险,对于骨填充材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终板椎弓上位
脊柱终板炎的研究进展*
健康国人腰椎三维结构数据分析*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基于UTE成像技术评估软骨终板损伤的可行性研究
脊柱手术机器人在胸腰段窄小椎弓根后路螺钉置入中的应用
切开减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急性脊柱创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腰椎间盘退变中终板骨软骨炎的低场磁共振成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椎体终板参与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特斯拉 风云之老阿姨上位
基于ZigBee和VC上位机的教室智能监测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