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2021-04-29 03:47董翠郭小斌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4期
关键词:卧床腰椎血栓

董翠,郭小斌

(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0 引言

日常生活中由于交通意外、重力压迫、高空坠落等因素导致的患者胸腰椎骨折情况经常发生,目前较为常见也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但是由于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恢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成为了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一般发生在患者术后的2~5 d[1]。通过文献记录,目前选择骨科手术DVT 的发生概率高达52%[2]。患者腰椎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伤口的愈合度慢,心理负担也较重,属于DVT 的高发人群之一[3]。患者行腰椎手后,预防DVT 工作越来越受到临床护理工作人员的重视,本次探讨通过选择在我院进行腰椎手术的患者40 例,通过临床治疗之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早期预防护理措施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发生DVT 的几率,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效果良好,现将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骨科在2018 年1 月至2019 年8 月收治的需进行腰椎手术的患者80 例进行探讨分析,所有患者中男性49 例,女性31 例,年龄20~60 岁,平均(45.70±1.83)岁。均进行手术治疗。均排除有癌症、DVT 病史、血液高凝状态危情况。将患者通过随机的形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40 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存在临床对比价值。

1.2 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护理进行干预,根据医嘱给予相应的治疗护理工作,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早期预防护理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2.1 危险因素评估

首先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危险因素评估,其目的是通过评估对每个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性护理措施。针对任何可能导致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或者血液高凝状态的因素均进行预测。包括既往血栓史、肥胖、高脂、高龄、创伤、瘫痪、禁食、全身麻醉、中心静脉插管、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其他常见性的继发性危险因素也要进行记录。患者存在越多的危险因素,说明发生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越大。需要进行提前预防,进行腰椎手术过程中需要全身麻醉,创面大术后患者制动卧床休息时间长,同时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腰椎术后的患者属于属于深静脉血栓的高发人群,另外腰椎手术时间>30 min、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高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更高[4],必须给予相应的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1.2.2 疾病知识教育

做好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并给予效果评价,了解每一位患者的年龄、性格、受教育程度、家庭情况等,通过患者的信息针对性的进行沟通,选择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教,向患者详细的讲解有关DVT 的发病原因、症状以及治疗和预防措施,帮助患者建立早期预防的意识;早期康复锻炼是最重要的一环,让患者了解变换体位的必要性,在身边有护理人员或者家属陪伴的前提下进行轴线翻身,2 h/次,活动范围、幅度逐渐增大,先是床上、床边再到下床、走廊等循序渐进,陪伴着协助患者进行活动避免意外发生;同时叮嘱患者多饮水,每天不低于2000 mL,多吃富含纤维素、低脂、低胆固醇的食物。保持排便畅通同时注意保暖。

1.2.3 护理干预

通过收集的常规信息,将DVT 高危人群,进行分类、筛选、评估。卧床时间长,肢体活动少、高龄、肥胖的患者属于高危人群,需进行特别关注。干预措施包括:(1)白班需做好总结,交班前需对患者进行询问,沟通了解患者情况,同时检查患者伤口有无出现出血情况,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检查有无肿胀、压痛、色泽改变等早期深静脉血栓的指标[5]。(2)对骨科手术患者的深静脉血栓的危险程度进行划分,同时根据分级护理制度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及护理干预。(3)需要或者多次静脉穿刺的患者需要尽量避免在同一部位进行穿刺,通过静脉留置针的形式进行解决,给予静脉留置针的同时需要注意留置时间以及封管方法,输注强刺激性或高渗药液注意对患者血管的保护,必要通过深静脉置管的形式进行正压脉冲式封管。使用时患者禁止使用股静脉,尽量选择患肢远端的浅静脉给药[6]。(4)引导患者进行肢体的主动活动包括: 脚趾活动80~120 次/d,踝关节环转80~120 次/d,踝关节趾屈背伸80~120 次/d,踝关节的内外翻80~120 次/d,活动遵循循序渐进的形式,逐渐进行至髋和膝关节的屈曲活动,足踝部的背伸、跖曲、环转,自下而上地做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其沿静脉血流方向形成压力梯度,按摩从肢体远端开始向近端挤压按摩8~15 次/组,2~3 组/d。

1.3 结果判断

将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记录。质量小组对患者术后的下肢浮肿率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评分。

1.4 数据处理

使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内容见表1。

表1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s]

表1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s]

组别 例数 下肢浮肿率 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患者满意度 下床活动时间(d) 住院时间(d)对照组 40 10(25) 6(15) 90.39±2.32 4.23±1.23 12.81±2.41研究组 40 2(5) 0(0) 97.93±3.28 2.76±1.02 8.72±2.04 P<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由于交通意外、重力压迫、高空坠落等因素导致的患者胸腰椎骨折情况经常发生,目前较为常见也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但是由于术后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恢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成为了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诱发患者DVT 的三大因素是血液高凝状态、深静脉血液淤滞、静脉内膜损伤[7-8],一般手术外伤后及长期卧床者,手术容易导致周围静脉扩张,血流速减慢造成血液高凝状态,疼痛使患者肢体活动大大减少[9]。镇痛药可导致凝血机制的改变,所以,腰椎术后DVT 的造成原因很多是多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使用抗凝药物对DVT 进行预防容易导致患出血等并发症,所以通过早期护理预防DVT 十分必要。本次探讨中,针对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原因是:早期预防护理干预通过最基本的危险因素评估,对高危险人群进行早期预防工作,并有效降低了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通过临床治疗之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早期预防护理措施干预。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发生DVT 的几率,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卧床腰椎血栓
一种可升降卧床病人半自动转运车的研究与设计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腰椎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腰椎滑脱可以靠按摩恢复吗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头低位卧床对恒河猴骨代谢、糖脂代谢的抑制效应及其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