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七篇的逻辑结构

2021-05-05 12:31王丽珍
今古文创 2021年9期
关键词:庄子启示

【摘要】《庄子》内七篇之间存在着一种次第展开的因果递进关系。《逍遥游》从时间和空间的开阔视野揭示了逍遥的理想境界;《齐物论》从道的高度突破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让我们开出一个平等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养生主》以技写道,讲我们如何养生;《人间世》揭示了人世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心斋以对;《德充符》贱形贵神,为我们揭示人性的光芒;《大宗师》以真人写真知,让我们看到笑对生死的局面;《应帝王》用心若镜,揭示了内圣外王的奥秘。对内七篇的逻辑结构进行清晰地梳理是我们正确、深刻理解庄子思想的基础。

【关键词】庄子;内七篇;逻辑结构;启示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9-0047-02

《庄子》一书是道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书分为内篇、外篇及杂篇。因成书时间较早,从晋朝开始人们就对《庄子》一书的真伪性进行辨析,其中最普遍的观点是外篇、杂篇皆有伪作,但《庄子》内篇是庄子所作应确认无疑。《庄子》内七篇既是一个整体,其各部分又有自己的逻辑和主旨,且它们彼此关联,已是历代学者的共识。正如憨山德清评价《庄子》:“一部全书,三十三篇,只内七篇,已尽其意,其外篇皆蔓衍之说尔。”大约自成玄英以后,学界对内七篇的解读也延续了成玄英的路数,多认为《庄子》内七篇之间“相因之次第”。因此,人们可以通过研究《庄子》内篇逻辑结构领悟庄子真正的思想主旨。

一、学界已有的代表性观点

古往今来,《庄子》的内七篇一直是研究庄学的重中之重,不同的学者对内七篇的结构解读具有不同的见解。

从现存文献来看,初唐时期的成玄英是最早系统阐述《庄子》内七篇之间关系的。他的《庄子序》云:“内篇明于理本,外篇语其事迹,杂篇杂明于理事……所以《逍遥》建初者,言达道之士,智德明敏,所造者适,遇物逍遥,故以《逍遥》命物。夫无待圣人,照机若镜,既明权实之二智,故能大齐于万境,故以《齐物》次之。既指马天地,混同庶物,心灵凝淡,可以摄卫养生,故以《养生主》次之。既善恶两忘,境智俱妙,随变任化,可以处涉人间,故以《人间世》次之。内德圆满,故能支离其德,外以接物,既而随物升降,内外冥契,故以《德充符》次之。止水流鉴,接物无心,忘德忘形,契外会内之极,可以匠成庶品,故以《大宗师》次之。古之真圣,知天知人,与造化同功,即寂即应,既而驱御群品,故以《应帝王》次之。《骈拇》以下,皆以篇首二字为题,既无别义,今不复次篇也。”

德清《庄子内篇注·大宗师》总论内七篇的逻辑关系时说:“庄子著书,自谓言有宗、事有君,盖言有所主,非漫谈也。其篇分内外者,以其所学,乃内圣外王之道。谓得此大道于心,则内为圣人;迫不得已而应世,则外为帝为王。乃有体有用之学,非空言也。且内七篇,乃相因之次第。”关于《庄子》内七篇的逻辑结构,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清晰、准确的论述:“《庄子》内七篇是一个逻辑整体。内七篇的篇章结构中,《逍遥游》虽放在篇首,但却不是庄子哲学的逻辑起点,毋宁说倒是庄子感悟生命的心路历程的终点。庄子哲学的本质或理想是‘游’,‘游’意味着‘心’对‘形’的超越,亦即心灵在超越外在存在形态之后对内在生命本性的复归。庄子哲学之‘游’的精神苦旅是经过一系列艰难苦涩的精神超越完成的。此种‘超越’先后经历了‘知’的遗忘,‘形’的消解,‘世’的历练,‘德’的内充,‘道’的复归,最终获得‘心’的‘逍遥’,成为自己生命世界的‘帝’和‘王’。”

二、内七篇的逻辑结构

《庄子》内七篇虽然各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但从整体内容上看,相互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内七篇的文章次序反映了庄子以人间事为起点最终走向逍遥的境界。《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它说明了庄子最终希望达到的人生境界。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游”是“心”在世间的游,是精神上或心灵意义上的“游”。而这个“游”就是让精神摆脱是非对错、功名利禄、尘世等一切“有”的限制,从而进入能消解一切束缚的“无”中,也就是庄子的“自由”。

那要想达到这个逍遥的境界,我们需要怎么做呢?庄子认为天地万物的生命本性是“道”,生命世界的本真之境也是“道”,“道通为一”就是天地万物的生命整体性。“形”和“成心”对生命本性的遮蔽。“成心”来自“形”的限制,而“形”不僅指人的肉体,还包括一切生命存在的外在形态。《齐物论》是追求逍遥圣人的出发点,故次之《逍遥游》。“齐物”旨在化解“成心”对本真生命世界的遮蔽。即改变了对物的认识,把世界的多样性、差别性融合在“道”中。

对普通人而言,如果可以达到齐物的境界,那么心灵状态就不随外物而转移,也就是有了积极的心态能够坦然面对生死,从容地活着,所以《养生主》次之。庄子的“养生”论的要旨是在拥挤的世界中找到一个栖息之地安逸生活。这就涉及“虚”和“忘”,一种不同的对待生命的态度或思维方式。而精神对于生命来说是最为根本的东西,也是养生的“主”。庄子的问题发生在“人间世”,他思考的始终是如何摆脱人间世中生命存在的困境,寻求生命存在的合理性。因此,他的“养生”在根本上就是如何处理“形”与“心”的关系,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就如同庖丁解牛一样,我们可以寻找生活的缝隙,在夹缝中求生存。在这个过程中,生命的自由、内心的自由得以展开。

“人间世”是庄子“游”向“自由”的开端,庄子的“问题”或“困境”发生在人间世,它表现的就是庄子所感受到的生命真实存在的现实世界。《人间世》的要旨也就是虚心委形于“人”和“世”之间。“世”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或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世界的主体,“人”与“世”的关系归根到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间世》告诉人处于这个矛盾丛生的大千世界,应保持虚心安命、委形于世的存在方式。

《德充符》使得世人能处于繁杂的人世间而保持本真,对万物能够保持本真的认识,而与万物彼此一致。庄子在这篇文章中列举的一系列人物多是形态丑陋的残疾人,但这些人却显得很独特、可爱。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无视这种残疾,或者说在精神上超越了这种残疾。道的得失与否,不在于形的全与不全,而在于精神的达与不达。形体是外在的,而精神是内在的。高境界的人在外在形体上不一定完满,但内心境界却是崇高而充实的,这种内心世界,使得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人,即生命的美。

庄子认为,“道”自本自根、无为无形,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大宗师》是要人宗“天”师“道”,“天”是自然本真的生命世界,“道”是一条通“天”的“路”,亦即回归本真与自然,获得本真生命体验的途径和方法。庄子希望这个世界向自己提出的问题能够以某种方式得以“消解”,回归自然本真的生命世界,从而安顿心灵和形体。

庄子哲学的本质是生命哲学。《应帝王》中的“帝王”不仅指政治意义上的,更为重要的是指在生命的意义上,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帝王。在庄子的精神世界中,无论做“外王”意义上的“帝王”,还是生命意义上的“帝王”,都需要一种相同的心态或思维方式,就是“应”。如果一个人将自身品德与生命历程都发挥到极致,就能做到主宰处于天地间的自己,因此内七篇以《应帝王》终结。

三、《庄子》内七篇带来的启示

《庄子》是关于心灵超脱的生命哲学。它的表达形式多样,文字汪洋恣肆,意境雄浑飞越,想象奇特丰富,情致高迈旷达。时至今日,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虽与之前的大不相同,但在庄子中仍旧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参考,带给我们无限的思考与启示。

庄子通过引用寓言故事表达其思想。《莊子》全书有颇多寓言故事,从这些寓言故事表现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魅力。从庄子笔下,人们可以领略庄周梦蝶是怎样的故事,可以看到庄子如何通过庖丁解牛、梓庆鬼斧神工、大马捶钩之绝技、轮扁得心应手等故事描写平凡人的不凡。不管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小技艺,只要能够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地去做,最后方可登峰造极。即所谓的“道以艺载,技进于道”,庄子孜孜追求的道与真实的世界紧密相关。

在庄子看来,人应该倾心于精神的自由,求诸个人心灵的安宁。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人应该追求道,并在道术中生活。实际上,道是人的本性,它能够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道对于人的重要性,就像水对于鱼一样重要。当鱼在深水中遨游时,鱼不仅忘却了自己,也忘却了水的存在,此时的鱼与水是一体的,它也是最快乐的。当人合乎道的时候,人不仅忘却了自己,也忘却了道,此时人是最快乐的。庄子对于现实世界有着深刻的穿透力,他的看透旨在更好地生存和远大的追求。

总而言之,《庄子》的内七篇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思路,各篇阐释的核心观念在内在逻辑思路上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断扩展其思想的广度和深度。“逍遥”“道通为一”“缘督以为经”“世的历练”“德的内充”“宗天师道”“顺应自然的帝和王”等应对人世的重要法则,也能够看到庄子对人生、生命、心灵的眷念与爱护。庄子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心灵的完善,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人生在世,人们的生活会出现种种可能,或许形体残缺,或许穷困潦倒,但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可以顺应自然,可以做到“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期望《庄子》的每一位读者都可以虽在精神和现实的夹缝中,却仍能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徳清.庄子内篇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李振纲.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6](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7]李振纲.论庄子思想之美[J].哲学研究,2011,(7).

[8]李振纲,胥士元.心灵苦旅中的生命放歌——解读《庄子·逍遥游》[J].现代哲学,2009,(5).

作者简介:

王丽珍,女,甘肃酒泉人,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哲学、分析哲学。

猜你喜欢
庄子启示
《庄子说》(二十三)
《庄子说》(二十二)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