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分层级管理对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影响研究

2021-05-06 08:45程群陈雯孙骥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36期
关键词:级别层级专科

程群,陈雯,孙骥

1.长江大学附属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湖北仙桃 433000;2.长江大学附属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仙桃 433000

医院作为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机构,其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直接代表着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也直接关系到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因此探索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提升途径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服务质量进步的重要方法。分层级管理作为一种护理管理模式,结合科室的工作特点,通过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进行综合评价[1],按照护理人员的工作资历、职称、学历等综合影响因素进行管理分层,进而达到强化护理人员工作责任、明确护理工作重点、保障护理工作连续性、拓宽护理人员职业发展空间的效果[2-3]。该模式在国内外医疗机构及各科室已经得到良好应用与发展,研究发现基于该模式的应用对于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显著作用,该研究随机抽取该院2021 年1—6 月的82 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索分层级护理管理在应用过程中对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所产生的促进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82 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 名。对照组护理人员男9 名、女32 名;年龄21~43 岁,平均(25.8±2.4)岁;平均工作年限(4.8±2.7)年;其中中专学历7 名,大专学历21 名,本科学历11 名,研究生学历2 名。研究组护理人员男10 名、女31 名;年龄20~45 岁,平均(24.9±3.4)岁;平均工作年限(4.7±2.6)年;其中中专学历8 名,大专学历22 名,本科学历10 名,研究生学历1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采用常规的护理管理方法,结合各科室相关工作的特点,基于护理人员的年资、学历以及工作经验对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日常护理工作的安排。

研究组护理人员采用分层级护理管理。对护理人员按照划分层级—明确责任—分级培训—分级应用的流程实施管理。

1.2.1 划分层级 分层时按照护理人员的专业资历、工作年限、上年度综合工作能力、职称和学历等相关标准分为初级护士、中级护士、高级护士、专科护士4 个层次。初期护士为实习护士和入职1 年内的护理人员;中级护士是指从业资历未超过3 年或者资历超过3 年但是综合护理水平未达到考核平均水平的护理人员;高级护士是指具有3 年以上的从业资历,且能够独立从事相应的护理专项的工作护理人员;专科护士是指具有多年的护理工作经历,在相关护理专业具有较高的护理水平和专业特长,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能够对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工作指导的护理人员,属于专家型临床护士,例如护理小组组长、护士长等[4-5]。

1.2.2 明确责任 在完成护理人员分级以后,进一步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相关责任的明确。①对初级护士要求在各项护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配合中级护士开展工作,能够有效服从其他级别护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指导。②对中级护士要求其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能够积极指导初级护士开展工作,能够充分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护理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配合其他人员开展工作,能够严格遵守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基本规范和制度,能够独立完成基础护理工作,能够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在护理时出现重大诊疗和疑难病情时,能够严格遵照护理程序及时开展风险防控和护理质量管控,针对同一患者能够保障相应的护理工作连续、全面地开展[6-7]。③对高级护士要求其能够充分达到中级护士的相关责任要求和标准,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够充分配合专科护士以及护士长对疑难危重患者进行专科化护理,能及时发现相应科室的护理风险并制订科学的风险防控策略,消除风险隐患,在护士长指导下能够独立完成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会诊、查房、随访指导等护理专项工作。④对专科护士要求其能够科学指导初级护士、中级护士、高级护士开展科室内的护理工作,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护理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对专科疾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例如能够有效完成ICU 护理、急救护理、糖尿病护理、癌症护理、院感控制等相关领域的护理工作。

1.2.3 分级培训 结合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在明确相应责任之后应进一步分级培训。①对初级护士培训时充分结合该级别护理人员的基本特点,从考核方法、考核要求、考核目的等方面指导培训内容的设计。重点加强对该级别护理人员的人文素养、对症处理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加强对该级别护理人员的思想引导,使其能够快速适应相关岗位的职责需求,畅通学习和实践渠道[8],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的缺陷不断学习与进步。为保障培训效果,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以作为后期培训的指导方向。②对中级护士培训时,进一步强化该级别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增强工作责任心。引导专科护士和护士长对其进行护理实践操作指导,引导该级别护理人员积极参与专科病例探讨,指导其积极参与护理实践和业务查房,并以患者责任护士的身份进行护理工作的讲评,由专科护士和护士长对其的认知和见解进行客观点评并给予指导。结合不同中级护士在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查漏补缺,针对性地为其制订护理培训计划,在理论培训和护理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③对高级护士培训时,引导其作为相关疾病护理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讲解者和示范者,通过自身实践展示出自己的护理水平,进而由护士长和专科护士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及时指导,帮助其改正。此外加强该级别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风险防控意识,强化护理法规学习和责任管理意识。④对专科护士在进行培训时,引导其多参与护士进修和基础教育等相关工作,能够结合相关专科疾病深入研究,探索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和策略,能够积极参与到科室的护理管理工作。指导该级别护士积极开展与科室护理工作相关的新项目、新技术专项研究,指导其多进行论文撰写发布、专项技术申请,使其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能力都能够不断进步。

1.2.4 分级应用 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分级、责任明确和培训工作之后,在工作安排的过程中应进行科学合理地配置。在分层级配置护理人员时要保障相关的人员结构科学合理,能够按照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数量进行科学搭配,以恰当地分配层级比例。同时要结合护理人员的岗位需求、护理责任风险、护理工作难度以及护理工作量进行人员配置,这样才能够通过科学的护理人员提升护理团队的力量,保障护理工作的稳定性、同质化开展。通常情况下护理工作的实施按照每小组3 人进行安排,因此可结合各级别护理人员的基本特点和工作能力,每组按照“初级护士+中级护士+高级护士/专科护士”的人员模式配备[9]。这样按照不同级别进行护理人员的配备能够保障相应级别的护理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能使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共同学习互相促进,保障护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顺利实施,各级别护理人员能够协调安排。

1.3 观察指标

研究为期6 个月,在此阶段每个月由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对两组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病历书写、基础护理、病史管理、操作技术5 项内容进行考核评分,满分为100分,最终以6 个月平均分为统计结果进行组间对比,分数越高,代表基础护理水平越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从护理人员的自我价值体现、职业满意度、自我愿望实现3 个维度共12 个小项进行评分,评分标准为0~4 分,总分36 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工作积极性越强[10-1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综合护理能力对比

研究组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病历书写、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操作技术等综合护理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人员综合护理能力各指标对比[(±s),分]

表1 两组护理人员综合护理能力各指标对比[(±s),分]

2.2 两组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各指标对比

研究组护理人员的自我价值体现、职业满意度以及自我愿望实现等各项问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各指标对比[(±s),分]

表2 两组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各指标对比[(±s),分]

3 讨论

分层级护理管理是实现护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措施。通过分层级管理护理人员,保障了护理人员工作的针对性,对于不同级别的护理人员分别从责任明确、针对性培训以及分级别应用方面,使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能够充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特点开展护理工作,是对护理人员进行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体现[14]。而通过分层级护理管理,以保证所有护理人员在现有的基础上都能够获得学习进步的机会,同时也拥有广阔发展的空间,使护理人员结合自身的级别在相应岗位上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价值,对提高护理工作的价值体验感有显著意义。因此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级管理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也是科室内护理人员协调分配、护理工作有效落实、护理质量稳步提升的基本保障[15]。

吴晶等[16]在研究分层管理应用于护理管理中的实际效果时,以解放军海军总医院的186 名护士作为观察对象,采用问卷调查、Mueller/McCloskey 量表以及自我效能量表作为工具进行研究,表明接受分层护理管理之后其护理人员对于工作的自主控制程度、对工作的支配和参与决策机会、对自身专业发展机会、对工作的自我认可、对科室排班等多方面工作满意度均显著提高,其工作积极性评分由(7.51±1.40)分上升到(8.64±1.33)分(P<0.05)。陈建红[17]选择83 例高龄患者进行研究,显示实施分层级管理之后其整体护理质量评分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由81.9%上升至98.8%,而护理差错率由8.4%降低为0.0%(P<0.05),充分证明分层级护理管理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工作积极性有显著效果。张绪英[18]对护理分层级管理方法进一步延伸,将其与“雁阵效应”结合应用,以胸外科33 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显示实施分层级管理之后,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人数占比由76.67%上升到96.67%,护理操作技能评分由(85.3±5.4)分上升到(91.6±6.1)分(P<0.05)。

该研究结果与上述理论具有充分一致性,通过对82 例护理人员进行分组对比,显示研究组在接受分层级管理之后,其综合护理操作技术评分由(82.4±8.3)分上升到(93.7±5.1)分,护理工作积极性相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5)。

综上所述,可在该院及同级医院对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级别层级专科
痘痘分级别,轻重不一样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迈向UHD HDR的“水晶” 十万元级别的SIM2 CRYSTAL4 UHD
新年导购手册之两万元以下级别好物推荐
你是什么级别的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