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对急诊绿色通道执行率和抢救时限合格率的效果分析

2021-05-06 08:46镡秋彧刘剑臻罗童勋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36期
关键词:绿色通道时限急诊科

镡秋彧,刘剑臻,罗童勋

1.南方科技大学医院医务部,广东深圳 518000;2.南方科技大学医院门诊部,广东深圳 518000

急诊绿色通道是医院在抢救危重患者的过程中,为最大化提高抢救效率而制订的快速、完整、高效的一整套医疗服务体系[1]。急诊绿色通道所涉及的工作人员需为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提供有序、便捷、安全的诊疗服务,急诊绿色通道的首要原则是抢救生命,按照优先畅通、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的理念开展抢救服务,并全程陪伴抢救患者[2-3]。急诊绿色通道的服务质量不仅与患者生命安全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关系着医院竞争力与社会形象,而医院抢救过程中发生的大部分医疗纠纷并非医疗技术的原因,大都是医疗流程管理不规范所造成的[4-5]。该院选取2017 年2 月—2018 年10 月接诊的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绿色通道进一步加强了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急诊科接诊的130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 例。对照组男42 例、女、23 例;年龄22~63 岁,平均(42.17±10.23)岁;病症分类:体表大出血14 例,胸腹腔内出血11 例,开放性骨关节损伤9 例,急性颅脑损伤10 例,急性脑卒中13 例,消化道大出血8 例。观察组男39 例、女26 例;年龄23~60岁,平均(42.85±8.36)岁;病症分类:体表大出血12 例,胸腹腔内出血13 例,开放性骨关节损伤11 例,急性颅脑损伤8 例,急性脑卒中11 例,消化道大出血10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急诊绿色通道管理中未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观察组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模式:(1)完善管理制度:①患者确定进入绿色通道后,针对非本专业授权的抢救需马上请相应专科医生及护士紧急会诊,在岗医师在接到会诊通知后要在10 min 内抵达抢救现场;②CT 检查、X 线及常规检验等医学检查报告要在30 min 内出结果,超声检查要在30 min 左右出具检查报告,凝血检查、生化检查结果要在60 min 内出具检查结果,30 min 内完成配血申请,若血库没有库存的情况下需在60 min内完成配血申请;③药学部门收到处方通知后要优先为患者配药发药,手术室人员在接到手术通知后,需在10 min内将手术相关用品准备好,马上通知相关医护人员尽快到位,由麻醉师尽快对患者开展麻醉评估,选择最佳的麻醉方案;④对于进入绿色通道的危重患者的管理应用专用标识,各个科室每天预留2 张应急床位,确保能够及时接收危重患者,不能以没有床位为理由拒绝收治患者。(2)对危重患者实施分级分区管理:结合患者病情的具体严重程度确定其处置及就诊优先次序,同时对患者所需占用资源进行全面评估,使其能够在恰当的时间到恰当的区域接受科学合理的诊疗。另外,要结合患者病情具体严重程度的评估结果以及急诊资源占用情况,从功能结构上把急诊科分为“三区”,把患者病情分为“四级”。(3)健全组织计划:建立急诊绿色通道三级管理网络,并组织成立质量管理小组,每月根据考核标准对组员进行检查考核,反馈执行效果,分析不足,定期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对组织计划进行补充和完善,持续改进质量,引导医务人员主动、认真、真实、客观、及时、准确的完成各项日常工作。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急诊绿色通道执行率、完成各项救治措施用时、抢救时限合格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急诊绿色通道执行率比较

观察组急诊绿色通道执行率(80.00%)高于对照组(5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急诊绿色通道执行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完成各项救治措施用时比较

观察组急救处置时间、会诊时间及从急诊科到达科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完成各项救治措施用时比较[(±s),min]

表2 两组患者完成各项救治措施用时比较[(±s),min]

2.3 两组患者抢救时限合格率比较

观察组抢救时限合格率(93.85%)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抢救时限合格率比较

3 讨论

在急诊质量管理中,规范流程管理是确保绿色通道始终保持畅通的关键所在,但急诊因患者流量较大且病种多、病情复杂,随时会出现不同的危急情况,患者及家属易出现情绪波动和不满情绪[6-7]。此外,急诊管理具有服务协作性强、管理任务重的特点,更易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对急诊绿色通道进行规范化管理是首先要解决的客观问题。

分析以往急诊绿色通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就诊流程不畅通,尤其是在就诊高峰期,未能及时分流就诊患者,易致其病情延误;②缺乏对急症患者的有效安排,无法正确处置突发病情;③急诊科对绿色通道制度缺乏足够重视且理解片面,导致执行效率低;最后,医生在完成相应病例处理后未及时在信息系统上填报处置信息,导致信息不对称[8-9]。该研究中,观察组急诊绿色通道执行率(80.00%)高于对照组(52.31%)(P<0.05);观察组急救处置时间、会诊时间及从急诊科到达科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时限合格率(93.85%)高于对照组(76.92%)(P<0.05)。说明持续质量改进方案的实施有助于急诊绿色通道的规范化管理,优化管理效能,提升管理质量。将持续质量改进方案应用于急诊绿色通道管理中,可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而指定更具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持续质量改进方案要充分采纳各方意见,想要提升急诊绿色通道的管理质量,需要医技科室、临床科室以及后勤部门等各方人员共同参与,实现群策群力,在及时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制订可行性更高的实施计划[10-15]。同时,结合项目考核标准定期检查反馈,将考核结果纳入个人绩效考核评估中,可进一步激发医务人员参与规范化管理的积极性,有效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对急诊绿色通道的规范化管理,获得广大患者的认可[16-18]。

综上所述,在急诊患者管理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方案,可有效改善急诊绿色通道执行率及抢救时限合格率,有效控制医疗风险,进一步强化患者安全管理,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绿色通道时限急诊科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青海:建立“绿色通道”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心电图QRS波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平行时空
高速公路绿色通道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实践
TC-SCAN绿色通道系统日常维护浅析
请为医疗创新开通绿色通道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反时限过流保护模型优化与曲线交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