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转运流程管理在急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的应用

2021-05-06 08:46许雅峰薛艳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36期
关键词:危重家属新生儿

许雅峰,薛艳

1.无锡市急救中心,江苏无锡 214000;2.无锡市儿童医院,江苏无锡 214023

急危重新生儿的院前急救指的是新生儿出生即刻在产房接受的急救,还包括在Ⅰ级和Ⅱ级新生儿医疗单位进行的急救处理[1]。而新生儿转运指的是将产房、Ⅰ级和Ⅱ级新生儿医疗单位的急危重新生儿转运至Ⅲ级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从而为新生儿提供更加全面、精确的治疗[2-3]。但由于急危重新生儿情况危急,且年龄较小,机体各方面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在转运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转运设施的质量、转运环境、病情变化、急救人员水平、管理制度等均可能对急危重新生儿的救治造成影响,为不良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4-5]。为了保证急危重新生儿转运过程中的安全,该次研究选取2018 年4 月—2021 年8 月50 例急危重新生儿采用安全转运流程管理,探讨该管理方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市急救中心50 例急危重新生儿作为研究组,采用安全转运流程管理。另选取50 例急危重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流程。研究组中男29 例,女21 例;日龄1~4 d,平均(1.64±0.55)d。对照组中男30例,女20 例;日龄1~3 d,平均(1.61±0.49)d。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常规转运流程对急危重新生儿进行转运,由院前急救医生对患儿的生理机能进行管控,严密监测新生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

研究组采用安全转运流程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专门的急救转运团队,由NICU 的医生、护士、院前急救人员共同组成。②组织转运团队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转运技术培训,培训的内容应包括新生儿复苏、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胸腔穿刺引流等。保证急救人员掌握多种特殊治疗方案,明确急救药物的使用剂量,重点培养急救人员的责任意识。转运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患儿进行监测,还应安抚患儿家属的情绪,避免家属因情绪过激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同时,还可以设置监察小队,对安全转运流程管理进行监察,及时纠正急救人员的不当行为,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充分激发急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③配备专门的转运设备。根据急危重新生儿的病情特点,配备专门的救护车,救护车中应包含电源、氧气、转运暖箱、微量注射泵、呼吸机、急救药箱、除颤监护仪、通信设备等。救护车白天的发车时间不得超过10 min,夜间发车时间不得超过15 min,固定专职急救驾驶员全天候待命。同时,定期对救护车车况及车内的设备、药物等进行检查,及时补充药物及维护、清洁和消毒设备。④完善管理流程。安排专门接听转诊电话的人员,并详细询问患儿的病因、病情严重情况、联系方式、转运人、转入医院联系方式等,对整个转运过程进行动态监测,适时给予急救转运人员动态远程指导。提前联系转入医院医生,告知医生新生儿的病情、临床症状等,以便转入医院准备好相应的急救措施,从而有效控制新生儿病情,保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⑤根据导航地图以及实时交通情况,选择最快的路线,当路况较差时,急救人员可根据新生儿病情,适当调整体位,维持输液以及呼吸的正常。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现场逗留时间;②对比两组管理过程中不良事件、医疗纠纷与医疗投诉的发生率;③对比两组转运成功率以及自动出院率;④对比两组转运过程中家属满意度。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新生儿现场逗留时间对比

研究组现场逗留时间(36.48±10.23)min,对照组现场逗留时间(10.46±3.25)min。研究组现场逗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41,P<0.001)。

2.2 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医疗纠纷以及医疗投诉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医疗纠纷以及医疗投诉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事件、医疗纠纷以及医疗投诉发生率[n(%)]

2.3 两组新生儿转运成功率以及自动出院率对比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转运成功率及自动出院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转运成功率以及自动出院率对比[n(%)]

2.4 两组家属满意度对比

研究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家属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新生儿转运指的是将急危重新生儿由基层院转移至医疗条件较好、具备NICU 科室的医疗机构,从而为患儿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救治,保证患儿的生命安全[6]。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建设区域性三级医疗救护网,转运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基本完善,能够保证区域内急危重新生儿获取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7-9]。有研究人员提出,NICU 以及区域转运系统的建设,能够有效避免急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以及残疾率,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10-11]。但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与漏洞,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医疗投诉等,严重影响了急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的开展[12]。

该次研究显示,研究组现场逗留时间(36.48±10.23)min明显高于对照组现场逗留时间(10.46±3.25)min(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22.00%)(P<0.05),但是医疗纠纷发生率(0.00%)、医疗投诉发生率(0.00%)与对照组相比(4.00%,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转运成功率以及自动出院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家属满意度(90.00%)高于对照组(84.00%)(P<0.05)。在新生儿转运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急救人员、医疗设备、途中急救、上下级医院调配、家属合作等,其中移动通信是转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基层医院不仅要与上级医院做好相应的交接工作,还需要临床医师能够准确把握新生儿的病情以及转运情况,从而给予相应的指导,避免转运过程出现不良事件[13]。急救人员的专业能力以及责任感对新生儿急救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新生儿转运过程中的急救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抢救意识、应变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责任感,一旦发现新生儿生命体征异常,应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急救,保证治疗的有效性[14-15]。现场逗留干预会帮助稳定患儿病情,从而加大转运成功率,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在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还需要寻求家属的帮助,多数家属在新生儿病情发生变化时会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此时急救人员应给予家属有效的心理辅导,告知家属患儿病情变化以及出现临床症状的原因,引导家属正视疾病,安抚家属的负面情绪,使家属明确转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从而与急救人员形成良好的配合,提高急救的有效性与及时性[16]。急救人员应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制作患儿的相关档案,档案中的内容应包括体质量、胎龄、日龄、转诊原因、病史等,转运过程中引导新生儿选择合理的体位,以侧卧位为主,不仅能够有效预防呕吐,还有利于维持患儿呼吸的通常[17]。若转运过程中患儿的病情突然恶化,应当立即停车急救,当患儿病情基本稳定后再继续转运,从而降低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证患儿的生存。若患儿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等症状,急救人员应先为患儿清理呼吸道,通过面罩改善供氧情况,必要情况下可给予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等。体温是转运过程中的重要控制因素之一,急救人员应注意对患儿的保温,在转运前可先预热暖箱,转运时将新生儿置于暖箱中,根据患儿出生时的体质量选择合理的温度,并建立静脉通道,维持机体的微循环[18]。在此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准则,避免发生细菌感染,导致患儿病情进一步加剧。定期对转运的车辆进行检查,在选用司机时严格制订选拔制度,选择时间观念强、责任感强的司机,采用轮班制度,保证转运车辆全天候待命,同时重点关注药物和耗材配备问题,每次转运完成后检查并记录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补充药物。转运车辆发车前检查药物是否齐全,设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运输途中为患儿准备好奶量,从而控制患儿的血糖值[19]。定期组织急救转运人员分析以往转运过程中的经验,制订相应的应急策略,加强对急救人员的协作能力培训,从而提高医疗质量以及工作效率,保证转运的成功率[20]。随着医学行业的发展与进步,急危重新生儿会逐渐从区域内转运转变至跨区域转运,不仅能够提高转运的效率与急救的有效性,充分利用医疗资源,还能够减轻患儿家属的经济负担,为更多的急危重新生儿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安全转运流程管理在急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有效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保证家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危重家属新生儿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新生儿要采集足跟血,足跟血检查什么病?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在新生儿窒息多器官损害诊断中的应用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