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冶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1-05-06 01:06刘志楼钟晓聪张忠堂王瑞祥
云南化工 2021年2期
关键词:冶金产学研课程体系

严 康,刘志楼,钟晓聪,张忠堂,王瑞祥

(江西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产学研合作是让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利用自身的优势,依托研究项目,开展科学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活动而建立的一种紧密合作关系,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生产与科研脱节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科研成果能直接对接企业,促进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由此来实现三方各自的目标和利益[1-2]。近年来,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各高等学校的重要探索与实践内容[3-4]。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再到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冶金工程专业作为实践型、应用型的专业,在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中还存在一些问题[5]。本文以分析高校冶金工程专业在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探索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下冶金工程专业的产学研合作道路,基于产学研合作,构建高校冶金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1 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1.1 合作意识不够强

企业对与科研院所、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短视行为,很难意识到更深层次的意义;部分高校在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选择上认识不到位。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使得产学研合作是一个长期地、系统地的工程,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投入资金来维持技术研究的顺利进行,但获得的回报并不一定是对等的,这就容易削弱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1.2 合作层次不够高

大多数企业对技术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缺少总体的规划,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层面或者直接购买技术成果,作用仅限于解决企业关注的某个具体的技术难题,但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开发独特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由于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的需求不一致,从高校来看,有些合作是为了评职称或者学校的硬性考核要求而为之,对科研合作的投入不够;从企业来看,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主动参与科研合作的意识较弱;从科研院所来看,由于科研体系不同,考核机制不同,在科研合作的过程中无法保障资金的支持,使得参与科研合作的动力欠缺。使得产学研合作停留在框架,并没有深入,合作层次也无法提高。

1.3 合作平台有待完善

在政策方面,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相关文件,但落实到实际合作项目的较少,产学研合作环境有待优化。地方政府在相关平台的搭建方面还有待加强,以促进产学研合作信息畅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要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满足人才的需求,促进工与学的有机结合。构建更灵活、多元化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

2 冶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冶金工程是我国的基础原料工业科学,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冶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存在制式化的理论教学,导致与工程实践教育脱节,实践教育与实际行业需求脱节等问题。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构建适合冶金专业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带动冶金工程专业的发展。高校在冶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1)在产学研结合的大背景下,优化教学内容,以适应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2)通过产学研结合以优化课程体系,促进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3)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冶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4)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方式。

3 产学研合作背景下冶金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举措

3.1 优化教学大纲,修订培养方案

以冶金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中所列的12 项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冶金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并对各项毕业要求进行合理的分解,明确各项毕业要求对应的指标点,对冶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优化各指标点的支撑课程,完善冶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建立更为合理的课程评价方法及体系。

3.2 优化专业课程,形成课程体系

为更好地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应在广泛收集毕业生反馈、用人单位要求、专业课教师的建议以及在校生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征求企业和行业专家的意见,有针对性地设计和优化冶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协同机制”下课程体系优化,如图 1 所示。

图1 “产学研合作协同机制”下课程体系优化

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基于毕业要求由冶金工程各专业组织人员广泛调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论证专业培养目标和范围,提出初步方案。对具体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形成课程体系初稿。在此基础上,听取企业和行业专家、校友和用人单位对课程体系的意见和建议,形成课程体系修改稿。课程体系需保证学生毕业时具有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人文、社科方面的背景知识,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3.3 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

为切实丰富冶金工程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工程经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举措:

1)建立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机制。对于青年教师,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委派或挑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教师担任导师,制定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考核、奖惩办法和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等机制。2)出台制度保障并激励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相关的制度文件鼓励教师主动自觉地通过到企业工作、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或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了实现对教师的激励,可将其科研成果,纳入到教师能力评价的范围内。针对科研成果丰富者,可为其晋升提供更加良好的机会,从而保证教师可在教学之余,全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之中。

鼓励教师走出实验室,对接企业生产需求,解决企业工程技术问题,促进教师工程素养和能力提升。激励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工作,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术水平和工程能力,相互促进,研教相长,能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

3.4 优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搭建平台

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企业平台,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该平台中,主要包含4种角色,分别为学校、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上述角色中,不同角色应发挥不同的功能,促使产学研平台能够有效建立,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保证。就学校而言,需要增加建立该平台的资金以及人力资源投入。要通过购买设备的方式,保证基础设施充足。还需要将大批量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投入到平台建设过程中,保证平台功能完善。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充分提升自身的素质,并参与到学生教育中,利用自身的能力,拓展教学广度,增加教学深度,在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其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学生而言,需要遵循学校以及企业的安排,在学校中,不断学习理论支持,在企业中,不断锻炼实践能力,为自身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积极主动的与学校联合,为学生的实习以及就业提供机会,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企业平台,锻炼实践能力,而企业则可通过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考虑是否将其留在企业中,发挥自身优势,为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猜你喜欢
冶金产学研课程体系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DCS和PLC控制系统在冶金自动化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