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素养提升的阅读教学方法

2021-05-06 14:34杨亚红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4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阅读教学方法

杨亚红

内容摘要: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听说读写诸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它既是内隐的,又是外显的。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工程,因为它是一个感知、理解、积累的实践活动,是发展思维与发展语言的工程,而语言与思维是人类活动和创造的基础。高度重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师的使命所在,在阅读教学中妙用多种方法,是提升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 方法

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新理念后,广大语文教师在专家学者的培训指导下,以教学实践为主线,采用多种策略改变着以前应试教育的一些做法。我们在这种背景下,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基本内容切入,尝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圈点批注法

阅读教学要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这一点上,我们沿用了传统教学中的圈点批注法。这一方法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精华,改革不能将其丢弃。我们认为,改革不是把原来的方法体系完全推到,构建全新的方法体系,而是对已有方法的变革,即用现代教学理念对传统方法进行新的理解和应用。传统教学中,由教师把阅读文本的经典所在指出来,然后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对此进行圈点,把老师的讲解答案批注在文本上。实施新课程后,我们改变了这种教学方式,先让学生自己充分地阅读文本,即用自己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阅读的时候,把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圈出来,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词句圈出来,把自己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写出来,不要猜测标准答案,也不要考虑自己的理解正确不正确,鼓励学生:自己喜欢的自己就是好句子,自己的感知与理解就是独特的理解,只要自己有所想,就大胆的批注。我们的这种做法,首先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在不怕错误中的行动中探究自己对文本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不拘泥于书本与老师的权威,用自己的智慧去阅读,去解读。这种做法能够真正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不再让学生如过去那样,听老师的灌输,笔记老师的讲解,记诵老师的标准答案。当然,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老师也不是袖手旁观者,要在学生自主的学习中,提示一些方法技巧,比如,圈点哪些字词,留意那些看似平常但却是文章的经典之处。起初的训练中,我们会指导学生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进行圈点批注,渐渐地,学生在掌握这种规律的基础上,就会综合地应用我们传授的方法,从整体切入进行阅读思考,把程序化的阅读过程变得灵活起来。这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一般要用整篇文本教学的一大半时间。只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了,才能落实课程标准中“让学生充分地读”这一条教学建议,充分阅读了,学生才能把文本读熟,把文本读熟了才能生发出自己的感知与理解。这样做,才能让学生有自己的批注。我们的这种做法,既是“先学后教”思想的应用,又是“自主探究”理念的实践。古语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首先要让学生自己读,要动起笔墨来,边读边用脑思考、用手批注。这种教学,彻底改变了应试教育中老师一讲到底的做法,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中解放了出来,变被动为主动,先读出自己的理解。长此以往,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就自然养成。学生也就知道,凡教学课文,老师都不会先讲的,都是先由自己阅读,然后才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打消了等待老师讲解、记诵老师答案的依赖心理。

二.朗读法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凡是课文,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要求。文本的语言节奏、语气、情感等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现出来。学生通过自主的圈点批注,把不认识的生字通过查字典注音的方式默记,然后在朗读中读准音节、声调,学生把句子的节奏在默读的基础上朗读出来,轻重缓急的语速就是学生对文本情调的感知与理解,特别是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或苍凉,或悲壮、或豪迈、或浓浓的思念,或淡淡的忧伤,等等,学生通过有声的朗读,把文本情感和自己的独特理解表达出来。朗读的要求有三个层次,第一就是读正确,正确不光是把字音读准,还要在读的过程中不加字不丢字。第二层次是读流利,所谓流利就是把每一句话的节奏要读正确,还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语气转换、停顿与对接等,这里要特别强调,流利不是比谁读得快,而是指语速适度,符合别人倾听的习惯,符合文本所表达的情与意。第三层是读得有感情,这里的感情朗读,才是朗读的灵魂。文章是情感的产物,作者是在一定情感的驱动下表达某种情感的,或是对自然景物的抒情与赞美,或是对某件事情的批判与控诉,或是对某个人的怜悯与同情。世界是复杂的,人的情感也是复杂的,所以,文章中的情感也不是单一的,特别是叙事性文章,比如小说,人物繁多,性格各异,其情感就不一样,朗读的时候就要把他们的不同情怀表达出来。要达到这三种要求,圈点批注的环节是基础性工程,这个工程夯实了,学生就有自己的理解了,但这还远远不够,教师要引领学生向更深处“划船”。阅读教学毕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对话交流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是千万不可缺失的,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和编者的意图,综合学生的阅读信息,提出更切题的问题,更具有逻辑性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文本深处,并在清晰的思维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不断变化的情感,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朗读外,还要在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示范朗读,简洁讲解。朗读的方式很多,为了读流利,可以分小组赛读,为了渲染氛围,可以集体朗读,为了理解人物,可以分角色朗读,不一而足。如果能把朗读像歌唱家歌唱歌曲那样,用正确且饱满的情感朗读出来,那文本的理解就到位了。

三.背诵法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对学生的背诵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说:“背诵是一种最野蛮的手段,也是一个文明的办法。”。他说的“野蛮”,是指这种手段常常是强迫性的,要么是老师强迫学生去背,要么是自己强迫自己去背,而强迫有时候很残酷,比如,本来学生不想背,也没有一点背诵的兴趣,但为了识记,还必须去做,必须做好,这就像拿起鞭子抽打一样,在身体的受苦中得到某种东西,背诵的强迫就是让心受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积累就要记诵,记诵有时候是理解之下的记诵,有时候是无法理解中的记诵,而无法理解的记诵就比较残酷。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些文本特别是文言的一些内容,他们的知识积累还很薄弱,常常很难理解,但他们又处在记忆的黄金时期,要抓住这个黄金期,让他们先囫囵吞枣的背诵下来,当积累和理解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茅塞顿开。说背诵是一个“文明”的办法,其意是指这种办法既是传承文明的一种方式,也是很有效的语文学习法。当强迫背诵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这种办法不但不会让心灵受苦,还会让心灵感受到文化所得的乐趣。知识是一座庞大的宝库,任何人都是学不完的,在高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脑储存,可以在瞬间查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在这种背景下,要不要再把知识装在自己的头脑中呢?答案中肯定的,因为头脑中装进去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知识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装进去的更是语文素养,所以,今天的语文教学,仍然要强调背诵。只有头脑像电脑一样具有大量的储存了,才能在应用中,倾吐自如得体。小学生的背诵,也不全是死记硬背,还是有很多巧妙方法的,比如,古詩教学,可以把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感知画面的基础背诵诗句,还可以通过现代语言的描述把情境勾画出来,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背诵。现代文的背诵,先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然后让学生按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去背诵,比如,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都是有思维顺序的,作者先说什么,后说什么,都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路线清楚了,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这也算是一种“文明”办法的范畴吧。古人把背诵作为语文学习的好办法,文明今天也要把它作为语文学习一种好办法。这一点,语文教师决不能给学生让步,要不能对社会的反对妥协。

四.博览法

阅读能力的提升光靠学生使用的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之是个例子,经典的例子,通过教材的阅读,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训练学生阅读的基本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教学的主轴是语言教学,而语言的获得与熟练运用,不仅靠教学中的习得,更要靠语言的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要靠学生课外的大量阅读。“读万卷书”中的“万卷”,讲的就是博览群书。一个社会文明不文明,发达不发达,关键看这个社会读书的情况。“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方能使人类走向更广阔的文明。所以,引导小学生热爱书籍,喜欢阅读,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现在的社会,特别是走出校门的人,不爱读书是普遍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校教育的功利性是分不开的。现在的学生,有不少把读书定位在考大学,学生在校读书时有明确的功利目标的,即升学、考试、考大学、找工作等等。他们读的是“有用的”书,即为功利而读的书就是有用的书。这种思想的形成,不能只责备学生,要责备学校、责备家长和社会。老师是文明的传播者,要站在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高度,审视读书的重要性,所以,要在教好教材的同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读一些“没用的书”,这里的“没用的书”,不是指没有价值的书,而是指没有功利性的书,即家长和社会让为的“闲书”。

注:本文是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语文素养提升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GS[2017]GHB1637)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阅读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