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认知情况调研

2021-05-06 08:57汪玉川于静
新西部 2021年3期
关键词:法定传统节日问卷

汪玉川 于静

法定假日促进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接受,人们对有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接受情况远远好于没有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但是法定假日不是万能解药,不能完全解决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要想有效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就要在充分了解人们对传统节日认知的基础上,探索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新原则、新方法。

随着中华民族逐渐摆脱近代百年的屈辱,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强。中央与习近平总书记都反复强调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14年10月15日,习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载体,得到了国家的充分重视,除了春节,自2008年起,国务院还将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列为法定假日。为了更有效地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2020年“十一”期间,笔者与调研团队分组就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的认知与接受情况对1006人次进行了调研。同时,为了全面了解法定假日对国人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中作用,调研团队还分组就“元宵节”“上巳节”“七夕节”等没有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接受情况对1000人进行了调研。调研方式主要是网络问卷调研和面对面访谈两种形式。被调研者绝大部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

调研结果

1、法定假日的作用明显

从调研数据看,人们对有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认知和接受程度明显高于没有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例如关于端午节的题“屈原跳的江是哪个江”,选项有“长江”、“汨罗江”和“湘江”3 项,共收回问卷121份,其中11人选择“长江”,占比约9.09%;94人选择“汨罗江”,占比77.69%;16人选择“湘江”,占比13.22%。绝大部分的人能选对“汨罗江”。

关于中秋节的问题“您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吗?”,选项有“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源于宗教”“源于对某人的纪念”和“不知道”4项,共收回问卷74份,其中选择“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的59人,占比79.73%;选择“源于宗教”的1人,占比1.35%;选择“源于对某人的纪念”的10人,占比13.51%;选择“不知道”的4人,占比5.41%。此题也是绝大多数人能正确选择“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关于清明节的问题“下列哪些活动是清明节的习俗”,候选项有9项:“扫墓”“插艾草”“贴门神”“荡秋千”“踏青”“放风筝”“插柳”“赛龙舟”和“讲究禁火”,此题是多选题,正确选项应该是:“扫墓”“荡秋千”“踏青”“放风筝”“插柳”,其中最主要的两项是“扫墓”和“踏青”。共收回问卷91份,其中选择“扫墓”的90人,占比98.9%;选择“插艾草”的28人,占比30.77%;选择“贴门神”的9人占比9.89%;选择“荡秋千”的12人,占比13.19%;选择“踏青”的71人,占比78.02%;选择“放风筝”的25人,占比27.47%;选择“插柳”的25人,占比27.47%;选择“赛龙舟”的6人,占比6.59%;选择“讲究禁火”的28人,占比30.77%。其中,选择“扫墓”和“踏青”的人最多,显然,绝大多数人都能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下面是七夕节和上巳节的调研数据,对比看一下人们对没有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

关于七夕节的问题是“七夕节有什么活动”,候选项有6个,分别是:“放孔明灯”“吃七巧果”“祭拜织女”“穿乞巧针”“晒书晒衣服”“洗衣服做饭”。正确选项是:“吃七巧果”“祭拜织女”“穿乞巧针”“晒书晒衣服”。共收回问卷72份,选择“放孔明灯”的44人,占比最高,达到61.11%;选择“吃七巧果”的43人,占比59.72%;选择“祭拜织女”40人,占比55.56% ;选择“穿乞巧针”32人,占比44.44%;选择“晒书晒衣服”的10人,占比13.89%;选择“洗衣服做饭”的6人,占比8.33%。从中可以看出,能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比例,远远比不上端午、中秋和清明节。

关于上巳节的问题,与清明节、七夕节的问题类似,是“上巳节有哪些活动和习俗”,候选项有6项,分别是“集体宴庆”“插艾草”“流觞曲水”“赏菊花”“吃粽子”“祭月”,其中“集体宴庆”和“流觞曲水”是正确选项。共收回问卷69份,选择“集体宴庆”的35人,占比50.72%;选择“插艾草”的29人,占比42.03%;选择“流觞曲水”的33人,占比47.83% ;选择“赏菊花”的25人,占比36.23% ;选择“吃粽子”的10人,占比14.49%;选择“祭月”的18人,占比26.09%。显然,人们对上巳节的认知情况非常差,能选择“集体宴庆”人勉强过一半,而选择“流觞曲水”的人还不到一半。

2、即使有法定假日,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也不够理想

从上面的调研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人们对有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的认知情况要远远好于没有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但是,依然不够理想,因为还有不小比例的人对其认知不够清晰。

虽然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定为法定假日,促使人们对其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其被人们认识的深度、广度及接受度还是不够理想。

比如,在问到“下面哪个选项与清明节的由来更贴近”,12.62%的人选择“燃灯供佛”,33.01%的人选择“祭祀屈原”,只有54.37%的人能正确选择“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因清明节是融合了寒食节的习俗后最终形成的,而寒食节的起源与晋文公感念介子推而禁火寒食有关。还有,在问到“你认为端午节为什么会吃粽子”时,有10.74%的人认为是因为人们喜欢吃粽子,约有40.5%的认为只是遵循传统和习惯,只有43.8%的人知道是纪念屈原。这说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深度还不够。

在问到“清明节一定是四月五日吗”,有31.87%的人认为“一定”,只有68.13%的人能正确回答“不一定”。在问道“你是否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清明节集体活动吗”时,79.12%的人选择“是”,20.88%的人选择“否”。这是说五分之一的人并没有充分认识清明节的内涵,接受其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问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时,有18.68%的人回答是“李白”,有23.08%的人回答是“杜甫”,只有58.24%的人能正確回答是“杜牧”。这些知识虽然是比较边缘的关于传统节日的知识,但绝对不是偏僻的知识,却有相当大比例的人不能正确回答,说明现代的人们对传统节日认知的广度不够。

此外,一个关于中秋节问题的数据可以反映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典型态度。在问到“中秋节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时,40.54%的选择是“放假”,21.62%的人选择“吃月饼、赏月”,只有37.84%人选择“民族文化传统”。这说明人们对传统节日本身的接受度并不高,人们接受的是与传统节日内涵无关的东西。

提高传统节日认知与接受度的建议

1、传统节日为何不再辉煌

古时候人们对传统节日给予极大的热情,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曾描写宋代的元宵节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当时的元宵节非常热闹,不仅到处都有花灯、焰火,游人众多,而且要热闹整整一夜。相比之下,现在的传统节日,即使是春节,在大城市里也不太热闹。“如果你所在的集体举办共度中秋的活动,你愿意參加吗”一问的候选项有5项:“很愿意”“愿意”“一般”“不愿意”和“很不愿意”。共收回问卷74份,其中有54.87%的人表示“很愿意”参加,19.4 7%的人表示“愿意参加”,19.47%的人表示“一般”,3.54%的人表示“不愿意”,2.65%的人表示“很不愿意”。表示肯定愿意参加中秋节活动的人约占四分之三。在问道“你是否愿意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清明节的集体活动”时,候选项只有2个:“是”和“否”,共收回问卷91份,其中有79.12%的人选择“是”,20.88%的人选择“否”。两组数据的具体数值虽然不一样,但反映出的人们对传统节日活动参与的态度基本是一样,都有差不多五分之一的人不愿意参加。

为什么有那么高比例的人们对传统节日不感兴趣呢?有一组调研数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原因。在问道“你认为现在青年人不重视清明节的原因是什么”,候选项有5个,共收回问卷91份,其中有58.24%的人选择“时代的进步,被新事物代替了”,65.93%的人选择“忙于工作和学习”, 63.74%的人选择“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有30.77%的人选择“对清明节没有兴趣”,有57.14%的人选择“与老一辈人关系疏远,仅仅当成节假日”。

传统节日为何不再兴盛,原因有很多,但粗略分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客观原因,一是主观原因。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只有节日才可见的美景、美食和娱乐活动,现在平时就可以见到、得到,因此,许多传统节日的活动已经无法吸引现代人了,这是客观原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是主观原因,即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代。由于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使得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产生的质疑,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的彻底扫除“封建残余”,使得50后、60后的人们没有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也无法,至少是没有意识将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给下一代,加上西方文化的有力传播,使得年轻一代不太了解,因而也不太喜欢传统节日,这是人为的、主观原因。

2、提高传统节日认知与接受度的方法

考察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过程会发现,任何一个节日都是经历过一个比较漫长的发展过程,才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内涵与形式。但是即使在稳定之后,还会因时间与地域的不同或多或少发生变化。这就是说,传统节日一直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想使传统节日传承不断,就要使传统节日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想健康地发展传统节日,有四个原则需要把握。

第一个原则是把握住可变与不可变的区别。任何传统的东西都会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我们要注意保留其中的精华、去除其中的糟粕。如保留那些能增进人们团结、能激励人们进取、能增加人们信心、能帮助人们获得内心宁静的东西,去除那些迷信的东西、促使人妄为的东西。

第二个原则是继承内涵,适度创新形式。有的时候,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难以辨别,那我们就要遵循不变其内涵,创新其活动形式的原则。许多人对传统节日不感兴趣,主要是因其形式的陈旧。如问到“你喜欢什么形式的中秋活动”时,有4个候选项,其中41.51%选择“传统的”,有23.58%的人选择“新颖的”,有28.3%的人选择“娱乐性更强的”,有6.6%的人选择“知识性更强的”。“清明节”调研组也有类似的问题:“您对清明节传统祭祀活动和创新活动(如网上祭祀等)各持什么态度”,27.18%的人选择“更喜欢传统活动”,有11.65%的人选择“更喜欢创新活动”,61.17%的人选择“二者兼得”。

上面两组数据说明,有一部分人喜欢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喜欢传统的东西,而还有一部分人是传统节日只有有新鲜的内容他们才会喜欢。因此,要想使传统节日受到人们的喜爱,我们就要既保留一部分受欢迎节日活动,还要加入一部分新鲜的内容。

第三个原则是形式要贴近活动参与者的偏好。在变革传统节日活动形式的时候,还要遵循第三条原则,即活动的形式要贴近活动参与者的偏好。在“端午节”调研组调研的问题中有一道题是“您更喜欢参加什么样的端午节活动”,候选项有4个,其中有50.55%的人选择“娱乐类”,有45.05%的人选择“文化类”,有1.1%的人选择“庄重类(祭祀)”,有3.3%的人选择“运动类”。这组数据反应的是被调研者对于传统节日的偏好。当然对于这个问题,不同人群会有不同的回答,少年与青年的回答会不同,大专学生与本科的学生回答也会不同,活动组织者要注意使活动的形式新鲜、多样,以照顾到参与者的不同偏好。

第四个原则是长期坚持。传统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学校,某一年由于某种原因组织一次传统节日的活动,但以后很长时间就不再组织,因此,没有使青少年得到长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机会。所以,作为教育者(家长、学校、教师等)要有长期的计划,提供稳定的平台使受教育者对于传统节日活动能由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参加,再到自觉传承。只有如此,传统文化才能借助传统节日深入人心,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法定假日是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方法,但仅靠这一种方法还是不能充分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如何才能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得到有力传承,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刘雪媛,梁雪竹.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15-08-23.

[2]陈玉新.中国人的传统节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09-01.

[3]张丽君,刘晓雪,陈佳,张明格.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研究[J].才智,2019-01-25.

[4]徐野,周莹.论中国传统节日优秀文化元素对大学生美德教育[J].边疆经济文化,2020-06-15.

[5]王秋昱,刘丽喆.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文化自信研究[J].新闻传播,2020-01-23.

作者简介

汪玉川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于 静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法定传统节日问卷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智取红领巾
传统节日礼
柏林喜迎三八妇女节
第27周全国民间借贷市场利率13.03%/年降0.17个百分点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2008年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