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研习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21-05-07 15:34郑俊
教育·读写生活 2021年2期
关键词:颜回爱人论语

郑俊

立德树人,厚植爱国主义思想,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研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新时代语文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笔者以《论语》的研读教学为例,阐述如何在经典研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和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进而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在经典阅读中以“仁”润“心”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这里,体现着孔子对颜回“仁心”的看重。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究“仁”的内涵,明白心归于仁,行才能合于道,在体认中思慕先贤,以“仁”润“心”。

1.心有所觉,识“仁”,自觉行学习之道。只有识得何为“仁”,才能心不违“仁”。只有对“仁”有了深刻的认识,知晓了“仁”的标准、范围,明白了“仁”的价值、意义,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才能主动去学习“仁”之术,自觉提升自己,做符合“仁”的事。这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说的“觉解”——了解及自觉去做。儒家强调学习的重要作用,《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深感忧心的事就有“学之不讲”,只有一个人内心有了觉醒意识,明白了应该做什么,才能不断地自省自励,自我成长,所以,心有所觉,方能行学习之道。

2.心有所悟,得“仁”,自觉行修身之道。心不违“仁”的前提是对“仁”之认识的不断深化。仅仅知道了什么是“仁”是不够的,还要知道如何行“仁”之事。要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心有所悟,才能真正获得关于“仁”的智慧——儒家的积极入世是“仁”,道家的“不为”亦是“仁”,佛家的普度众生也是“仁”。要想得“仁”,需要拓宽视野,掌握更多的知识。觉悟觉悟,“觉”得多了,才会走向“悟”,悟之后才能有所得,才能知道自己立于何处、行向何方,才能用“仁”的标准要求自己,自觉提升自身道德修养。

3.心有所依,归“仁”,自觉行爱人之道。孟子说:“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仁”的最直接表现是爱别人,仁者心里充满了爱,才能自觉行爱人之道。这种境界离不开根植于心的信仰和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心一旦归于“仁”,则行仁爱之事,就像吃饭睡觉那样平常、自然,所以才能“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而那些“日月至焉”的人并非不存“仁”念、不行“仁”事,只不过与前者相比,尚不能将“仁”全面融入个人的生命而得以长期、自然地呈现,心与“仁”有所分离,自然不能自觉去爱人。

《论语》中讲的是“仁”,更是“心”,是人在认知基础上的方向选择和行为表现,是为达到一种生命状态而进行的不懈追求。万法归心,心有所归,才能行之有道,求仁即是修心,爱人就是修道,“不违仁”就是一种生命自觉。

二、在审美鉴赏中以“德”养“志”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通过研读这一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令孔子反复赞叹的是颜回的“贤”,并进一步带领学生思考如下三个问题:“贤”的内涵是什么?颜回的“乐”来自何处?“不改其乐”的原因何在?

1.“贤”的内涵。“贤”的本义是“善良、劳累、多财”,引申为“有才能的人”。用这个原指多财的词来夸箪食瓢饮的颜回,让人感觉很有意思,大约孔子想表达的是颜回很有才德。那么一个如此有才能的人何至竟贫困如此?是时运不佳的纯客观原因致其怀才不遇,还是主观上颜回根本不屑于致力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孔子一再肯定颜回的“贤”,也许还有更多想说而没有说的内容。不过我想有一点,孔子对颜渊的赞赏,很大程度上也是对自我(或这一类人)的肯定。

2.缘何而“乐”?同样的环境条件,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感受——他人不堪其“忧”,而颜回却深得其“乐”。一“忧”一“乐”,对比鲜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说明这其间的“乐”跟环境无关,而跟心灵有关;说明这种乐是来自生命、发自内心的,体现了精神和意识的觉悟,人的生命自觉的程度不一样,思想境界就会有差异,对外事外物的理解与体悟就不一样。颜回年纪不算大,但学识丰赡,修养深厚,有“不迁怒,不贰过”的优秀表现,因此,早早超越了功利境界,自然能从精神上、心灵上获得不为物质所限定的满足与快乐。

3.何以“不改”?“不改”体现出一种自始至终存在的状态。颜回的“不改”自然缘于他的安贫乐道,因为有自己的信仰和操守,有自己的价值追求,生命里充满了精神的力量——心灵的满足。无论外界怎样,他只沿着自己的方向走,而完全忽略身外之物、心外之累,忽略在别人看来很困苦的物质环境。对于“贤”的人来说,内心的丰盈就足够了,心是满足的,人就是快乐的。

心灵的满足一方面来自生命意识的自我觉醒,另一方面来自对生命价值的自我肯定。由此可见,“不改其乐”的背后是不改初心、不改信念、不改仁德。这就启发学生在审美鉴赏中坚定自己的志向,安贫守道,其乐不改。

三、在文化理解中以“觉”践“行”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解读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探究“之”字所指代的内容,我们结合孔子所看重的两个方面:“学”与“仁”,可将其理解为“学习、学问”或“修养、仁德”。通过研读细究,学生们发现此处用两个“不如”进行的层递阐述,揭示了人的三种认知状态——“知之”“好之”和“乐之”,对应着生命感知的三种层次——觉“物”、觉“心”和覺“得”。

1.“知之”可谓觉“物”,是一种意识之“觉”。“知”主要表现为人体感官对外界相关事物信息的接收,“知之”是知道、了解了客观事物的存在,这是人对“物”的感知。通过“知”,客观外物给人留下了印象,进入了人的视野或意识,但这只是对于事实或道理有所认识,生命仅仅达到了“觉物”。对世间的事物、道理、规律等,只是知道、了解、明白它们,对于一个追求上进的人,对于一个蓬勃发展的生命体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生命走向自觉的初始阶段。

2.“好之”可谓觉“心”,是一种情感之“觉”。“好之”说明在情感上已经接纳了它,明白这是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由此就会产生主动去做的意识,这种由情感主导的认识及行为可看作是觉“心”,也就是“跟着感觉走”。虽然这种体认和获得是不期然的,发于何时、止于何处,皆不可把握,但这种情感之“觉”对于人的生命发展也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人一旦喜好上某事,就无须督促,自己就会主动投入,充满了热情。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添人的精神能量,激发人的创造力,这也是生命走向自觉的不可或缺的历程。

3.“乐之”可谓觉“得”,是一种思想之“觉”。“乐之”当是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然而,何以为“乐”?“乐”从何来?朱熹注曰:“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细究确然,心有所得人才能有所乐。觉“得”就是人对自己从中得到的成长和提升的理性认识,它会对人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有获得感,才能坚定人的信念、信心,使人自强不息地奋斗,孜孜不倦地努力,义无反顾地向前……这,正是生命达到自觉的体现。

自发和自觉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只有不断地“知”,进而“好”,追求“乐”,那些让生命保持活力和光彩的发自内心的“乐”才能从偶然走向必然,长存于人的心灵和思想中,使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不乱于心、不困于势。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是一座座宝库,饱含精深丰富的思想文化,需要我们以客观、礼敬、审慎的态度去分析、探求。语文课堂是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精神、塑造学生品格的沃土。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研读经典的过程中,要注意启悟学生心智,追求价值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达到生命自觉。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新时代‘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CJYC20261530)”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颜回爱人论语
颜回偷食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再见了,我的爱人
颜回之乐
亲密爱人
三八二十三
三八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