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区果桑高效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2021-05-10 15:00束晓春杨锐侠王忠
南方农业·上旬 2021年3期

束晓春 杨锐侠 王忠

摘 要 果桑是以结果为主、果叶兼用桑树的统称,是药食同源材料,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从生态习性、基地建设、品种选择、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江苏地区果桑栽培管理配套技术。

关键词 果桑;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江苏地区

中图分类号:S888.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07.007

桑(Morus alba L.),俗称桑树、家桑、蚕桑,是桑科桑属的多年生落叶乔木或灌木,在我国已有5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桑全身都是宝:树皮纤维柔细,可作纺织和造纸原料;根皮、果实、枝叶均可入药;叶为养蚕的主要饲料;木材坚硬,可制家具、乐器等;果实桑椹可以酿酒[1-3]。桑已被国家卫生部列为药食同源的农产品,具有非常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果桑是以结果为主,在叶用桑的基础上选育出的果叶兼用桑树的统称,果桑的育成大大提升了桑树的经济价值。

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和新品种的育成推广,果桑的开发和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生产者、消费者的关注。由于不同果桑品种的特异性、不同地域气候环境的差异性,不同地区的果桑栽培管理技术有着很大的区别[4-5]。笔者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从果桑的生态习性、基地建设、品种选择、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果桑高效栽培管理技术,以期为江苏地区果桑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提供参考。

1 生态习性

桑树原产于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现在东北至西南的各省区、西北地区均有栽培。此外,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印度、越南、中亚各国及欧洲等地亦有栽培[6]。果桑属喜光植物,适宜在气温25~30 ℃,海拔1 200 m以下,微酸、中性或微碱性(pH值6.5~7.5)的肥沃疏松壤土或砂壤土中生长。果桑根系发达、萌芽力强、耐寒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广,是一种兼具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优良树种[7]。

2 基地建设

2.1 选址

为方便集约化、規模化管理,桑园适宜建于交通便利的城郊结合部。根据果桑适应能力强的特点,选择在地势相对平缓、通风灌溉条件良好、土层深度60 cm以上的壤土或砂壤土上建园,也可在山地和缓坡地附近进行种植,尽可能远离化工厂等污染源。

2.2 整地

在栽种前,首先修建机耕道、排水渠,布设喷灌或滴灌设施;其次对土地进行深翻(深度25 cm以上)晾晒,达到松土和杀虫卵的目的;为增加土壤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加入一定量的椰糠和营养土(2 000 kg/667 m2以上),施足基肥,依据桑树栽植密度起垄和预留垄沟,并对栽植行进行覆膜。

3 品种选择

不同果桑品种对生长环境的要求差异较大,在选择果桑品种时,首要考虑的是气候因素和土壤条件[8],其次依据市场情况筛选优良品种,如台湾四季果、红果系列、白玉王和黑珍珠等。对选定品种的苗木进行严格筛选,要求苗木健壮(冬芽饱满)、粗细均匀(根颈部直径达0.7 cm以上)、根系完整发达,且无病虫害,无混杂其他品种。若栽种新引进的品种,建议在相同地域范围内进行品种适应性试验后再决定是否大面积推广。

4 栽培管理

4.1 栽植时间和密度

为促进根系恢复,提高移栽成活率,果桑栽植一般选在立冬至清明期间(即落叶后萌芽前)。栽植密度依据选择的品种进行调整,如生长势旺盛的合理稀植,有利于充分发挥品种的高产优质特性,一般品种均符合“宽行200 cm、窄行67 cm、株距50 cm”的规格要求。新建桑园可适当密植,以提高单位面积的桑叶产量;随后可依据实际情况逐年进行疏苗,四年后密度控制在220~250株/667 m2。

4.2 定植

为提高成活率,一般情况下在定植前需对果桑苗的根部进行消毒(1%的生石灰水或50%的多菌灵)。定植时注意将根系理顺,使其向四周伸展,然后培土至根茎部埋入土中3 cm左右,踏紧踩实土层,根据土壤墒情适量浇水并覆盖地膜。栽植完成后覆盖防草布,可有效减少水分挥发和抑制杂草丛生。

4.3 定型、修剪

果桑定植当年以培养树型和培育健壮挂果枝为主,通常采用中干养成法:苗高在30~50 cm时,需短截定干,抑制顶端优势,发芽后每株即可萌发新梢5~6个,新梢长至15~20 cm时摘心,以促发侧枝,增大树冠。果桑1年剪伐2次,即冬伐和夏伐。冬至前后进行冬伐,主要将夏季萌发的弱小枝、腐虫枝和病枝从基部剪除;翌年桑椹成熟采收后结合整形进行夏伐,所有的结果母枝均留2~3芽短截,促其萌发新梢,作为下年的结果母枝。短截时间宜早不宜迟,以保证新梢有充足的时间生长,积累营养进行花芽分化。无论是冬伐还是夏伐,剪伐下来的桑枝中若有害虫、虫卵或寄生病菌,应尽快搬离桑园焚烧或做其他处理。

4.4 灌溉、施肥

果桑定植当年的春季萌芽期和果实膨大期为需水高峰期,需各灌1次透水,以后根据土壤墒情而定,如遇干旱天气,视情况适时浇水。灌水完毕,待水全部渗下后覆盖防草膜或秸秆,减少水分蒸发。

施肥方面,一般在每年冬季果桑萌芽前主施有机肥(N+P+K≥25%,有机质≥20%),果桑发芽后主施普通化肥尿素(总氮≥45%),施肥方式均为穴施。对比试验结果显示,按照前述方法进行施肥,果桑萌发新枝多且枝条粗壮,单果重且总产量高;落果率明显减少,桑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和花青素含量则显著提高。在果桑的各生长阶段也可补充施肥,如4月初为开花结果期,为使幼果迅速膨大,可追施1次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用量15~20 kg/667 m2;到4月中下旬,根外及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等,以提高桑果含糖量和色泽,根外追肥最好在傍晚进行;5—6月果实采收完毕或夏伐后,结合降雨及时追施有机肥,配施部分复合肥,以培养次年挂果壮枝。施肥可采取沟施,在距植株40 cm处开浅沟施肥。冬季施1次有机肥1 000~2 000 kg/667 m2,或尿素1 000 kg/667 m2。

5 病虫害防治

为害果桑生产的病虫害种类较多:虫害主要有桑天牛、桑蓟马、桑叶蝉、桑螟、桑尺蠖、桑灯蛾、斜纹夜蛾等,病害主要有桑椹菌核病、桑污叶病、桑叶枯病、桑褐斑病、桑疫病等,其中对桑果生产影响较大的是桑天牛、桑椹菌核病。

果桑病虫害防治策略是预防为主,尽可能采用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如遇严重病虫害再使用药物防治[9-10]。一般情况下,定植当年4月上中旬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喷施叶面叶背,隔7 d左右再喷1次,可预防多种病害。喷药时间最好在早晨或傍晚,喷药后2 h内遇下雨的应补喷。次年春季发芽前,喷200倍等量波尔多液,预防果桑病害。4月下旬至5月初桑果快成熟时,结合家蚕饲养将果桑枝条中下部较密集的桑叶适当摘除,以加强通风透光,集中果实生长所需养分,增加桑果糖度和减少菌核病为害。

5.1 春季病虫害防治

春季桑芽萌发时需注意桑尺蠖、桑毛虫、桑象虫等幼虫,可采取人工捕捉,如叶虫类及金龟子采用敲打枝干使其掉落,也可在园内布置诱虫灯和诱虫贴,可利用摘心防除桑瘿蚊和桑螟。通过开沟降湿,减少病菌繁殖机会;或合理调整种植密度,适当剪枝增光,达到农业防治的目的。生物防治也是较为理想的防治方法,每年3—4月将桑螟、桑蟥的虫卵(卵块)及虫害枝、半截枝、剌蛾茧、桑木虱若虫等放入寄生蜂保护室,随时收集羽化的寄生蜂放入桑园中,以提高桑园害虫被寄生率,达到虫害防治目的。如以上防治方法依然不能有效去除桑园内的病虫害,就可以采用药物手段进行防治:用40%辛硫磷乳劑1 500倍液组合80%敌敌畏乳剂1 000倍液可防治桑尺蠖、桑毛虫、桑象虫;用80%敌敌畏乳剂500倍液蛀孔注药或用药签塞入的方法灭杀桑天牛的幼虫。

5.2 其他季节的病虫害防治

为避免农药对桑果及桑叶造成污染,在桑果收获前20 d,尽量不采用农药防治。桑果收获或夏伐后可用农药治虫,如采果后3~5 d选用40%桑宝乳剂1 000倍液或60%双效磷乳剂1 500倍液治虫,隔5~7 d再用药1次。11月上旬用20%杀灭菊酯乳剂6 000倍液封园,防治越冬害虫。桑树进入休眠期后翻耕桑园;剪去枯枝、病虫害枝和枯桩,用80%敌敌畏乳剂药棉封杀树洞内病虫;收集残枝落叶,清除杂草并清理出园。清园翻耕结束后,用地膜或防草膜覆盖,防止菌核侵染树体。

6 果桑采收

桑果由红变紫(或白色变玉白)、果柄由青变黄白,且晶莹明亮时表明已成熟(一般在5月上中旬)。采收通常在清晨进行,做到分批成熟、分批采摘,通过人工选择分级后用小塑料盒包装,然后装入纸箱,及时运往市场销售或送到加工厂做后期加工处理。采摘和人工分拣过程中均需带医用无菌手套,注意轻拿轻放,避免挤压和暴晒。

参考文献:

[1]  储瑞银,孙晓霞.桑属植物细胞遗传学的研究——Ⅱ.四个桑品种的核型分析[J].蚕业科学, 1987,18(03):129-132,195-196.

[2]  吕银,陈祥平,范小敏,等.几个果桑新品种的桑椹营养组分及含量分析[J].蚕业科学,2015(06):1132-1136.

[3]  陈冬梅.桑椹的营养价值及应用前景[J].南方农业,2013,7(06):43-44.

[4]  张欣欣.果桑不同品种物候期、生长特性及主要营养成分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  黄盖群,姚永权,李永远,等.不同果桑品种资源理化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7,37(11):19-23.

[6]  刘利,潘一乐.果桑资源研究利用现状与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1,2(02):61-65.

[7]  于翠,胡兴明,邓文,等.植物测土配方施肥及其在桑树上的应用进展[J].中国蚕业,2010(02):1-2.

[8]  潘一乐,刘利,张林,等.我国桑树种质资源及研究育种[A]//中国蚕学会.全国桑树种质资源及育种和蚕桑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2005(11):1-8.

[9]  黄伟书,唐小平,雷霆.不同果桑品种对桑椹菌核病抗性差异研究[J].蚕学通讯,2012(03):10-13.

[10] 谷少伟,刘英,李锦源,等.桑植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J].蚕学通讯,2013,33(04):29-36.

(责任编辑:易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