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优化对策

2021-05-11 06:45刘建民符兰
海南金融 2021年3期
关键词:银行信贷内部审计大数据

刘建民 符兰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进一步加大,银行风险管控压力剧增,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被赋予更高的期待和要求。鉴于此,本文从内部审计部门的视角,在大数据背景下,分析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大数据;银行信贷;内部审计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21.03.010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21)03-0083-05

随着新兴技术不断进步,大数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Bing搜索通过整合过去的机票价格来预测未来的票价;阿里巴巴通过分析用户的在线购物行为、个人关系、信用记录和其他数据信息来评估用户的信用。作为大数据的重要生产者和驱动者,金融业十分注重大数据运用的创新,如银行和证券公司利用大数据来获取更为精准的客户资料。作为金融业主要的支柱之一,商业银行移动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愈发显著,如各大银行开户等业务逐步实现线上办理,多家银行推出视频身份认证、抵押贷款视频核查等视频功能。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对其最主要盈利来源的信贷业务也进行相应的改进,开通了线上的信贷业务办理,使符合资质的用户足不出户就能在各大电子银行平台上自助办理贷款。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虽给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带来高效快捷,但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一方面,丰富的信息源为银行信贷业务提供更直观、全面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使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降低;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甄别数据真实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如一些企业或个人利用包装数据资质的方式通过商业银行的贷款审查,导致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增加。特别在经济下行周期,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甚至面临破产,银行信贷风险增大,银行风險防控的压力也随之剧增。在当前背景下,研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对于银行加强风险防控和完善内部控制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现状

如今,企业和个人对商业银行信贷产品的需求呈多样化且不断增长,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扩大业务范围、创新业务种类以满足客户对信贷产品的需求。然而,由于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不仅要承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脱媒以及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阵痛,还要面临疫情带来的冲击,加之商业银行本身的风险管理存在缺陷,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一步加大。根据银监会公布的《2020年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中的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2020年第三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增长至2.835万亿元;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96%,较2019年末增长了5.38%;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78.89%①。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增长幅度都不断加大,而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却有所下降,这表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增加的同时应对风险的能力减弱。

基于此,当前形势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防控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必须强化风险预警功能,利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提高非现场审计的能力并拓展审计思路,增强审计的时效性来强化信贷业务的审计监督,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内部审计理念未完全转变

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缺乏对银行的业务规划、战略风险的评价和风险预警功能,主要体现为事后监督,这也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仍处于查错纠弊等初级阶段。就信贷业务内部审计而言,内部审计工作主要集中在检查贷款资料的真实性、贷款的合法性、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还款来源等方面,缺乏对信贷业务风险的识别和持续监测。总的来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更像一种事后审计,难以及时对信贷业务进行风险预警和风险防范。

究其原因,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理念未完全转变,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创造价值的理念未充分理解,使其在制定审计目标时旨在查错纠弊、降低操作风险,审计内容则为审查通过审计抽样选出的具体信贷业务的合规性和操作风险,并且审计方式主要以现场审计为主,缺乏利用大数据等技术辅助非现场审计来评价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尚不成熟

在当前的大数据环境下,商业银行应通过运用基于数据挖掘与分析的非现场审计技术和模型以改进审计方法,并构建内部审计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然而,目前商业银行用于内审数据分析平台的数据普遍存在获取难度大、数据质量低等问题,并且使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也较为滞后。具体而言,信贷业务审计从外部获取的数据较少,主要从银行内部部分业务和管理系统中获取数据。数据来源的限制也使客户的资金流向和关联关系等深层信息难以挖掘,信贷风险识别的难度加大,审计效果也会打折扣。

究其原因,一是许多业务层面的操作和处理未能被商业银行准确记录和保留,业务处理过程不能被完整反映,使审计取证更为困难。二是内审人员缺乏数据采集权限,商业银行的业务部门出于工作信息保密的需要而拒绝或仅提供部分数据。三是商业银行的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独立、分散且数量众多,且大都未实现与内审信息化系统有效对接,从其中采集的数据需要内审人员进行数据转化和处理工作,这个过程容易出现个性化信息遗失,数据整体质量不高,最终审计结论可能存在偏差。

(三)内部审计成果难以有效转化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也加大了审计力度,会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各种专项内部审计,并将审计成果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呈现。然而,部分商业银行存在缺乏保障内部审计成果有效转化的整改措施、未及时落实整改措施或未按要求整改等现状,从而使审计成果难以为公司治理提供价值的问题愈发突出。

究其原因,一是未针对审计发现问题建立相应的分析机制。由于商业银行内审部门未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致使提出的审计整改建议仅停留在问题表面,问题的根源却未被撼动,最终一些审计发现的问题总是反复出现。二是缺乏对审计成果的后续整改监督。现实中,部分商业银行内审部门未被赋予处罚建议的权力,不能对被审计单位形成威慑,且管理层对审计对象的考核未包含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都导致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成果的整改情况关注不足,部分成果难以转化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价值。三是审计成果本身质量不高。由于受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范围、内审人员的专业素质、审计重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部分银行的审计成果多为个案性、微观层面和操作层面的,而系统性、宏观层面和管理层面的成果较少。

(四)内部审计复合型人才匮乏

大数据环境下,信息系统和各类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让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变得尤为重要,银行业也不例外。然而,目前商业银行的审计队伍主要由审计人员组成,缺乏专业的数据分析、IT 技术、统计分析等人才,并且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数据处理相关的经验不足,难以胜任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挖掘等相关工作。

究其原因,一是数据的分析和挖掘需要精通计算机、数据库等IT技术的人才,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大多属于内部竞聘上岗,这种选聘方式难以保证内审队伍中各类IT技术人才的数量。二是商业银行缺少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计算机、数据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技术的专业培训。三是商业银行不重视内部交流轮岗机制,内审人员缺少到其他业务部门交流工作的机会,其对商业银行其他业务部门的了解不足,影响了内审人员知识结构的优化,也降低了审计效率,影响审计效果。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审计优化对策

(一)加快内部审计理念的转变,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服务理念体系

为了更好的适应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治理层应构建增值型审计服务理念体系,加速内部审计理念的转变。商业银行治理层要着重强调内部审计职能中的增值服务,重视咨询服务,使内部审计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就信贷业务审计而言,审计范围不再局限于信贷业务的合規性和合法性,而是侧重于对信贷业务条线的业务经营、风险管理提供评价;审计方式则转变为以非现场审计为主,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实现对事前信贷风险进行识别和事中信贷风险的持续监测;审计最终目标则定位为通过信贷审计成果促进银行的价值提升。

(二)完善数据采集机制,促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最重要的资料,数据采集的数量和质量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审计证据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准确性。一是赋予内审部门数据查询和采集的权限。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相关的制度规范,确保内部审计部门不受限制的获取银行内部全部与审计相关的数据,并赋予其更多的数据查询的权限,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内部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二是建立实时审计监督系统。商业银行的各业务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审计监管的需要,确保各个业务系统能与审计信息化系统有效对接,以实现内审部门对各个业务条线的实时监督,更好地履行风险防控职能,逐步实现由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的转变。

(三)完善内部审计成果运用保障机制,促进内部审计价值实现

大数据时代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的效率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内审部门完善审计成果运用保障机制,促进审计成果更高效转化为经营管理价值。一是建立审计发现问题的分析机制。内部审计部门应定期对审计发现问题就分布、趋势、原因、整改情况和影响程度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度地分析,再基于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整改建议。二是加大对审计成果后续跟踪的力度。商业银行管理层对审计对象的考核应当包含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进度,并且赋予内审部门对于审计成果的处罚建议权,引起审计对象对审计问题整改落实的重视。三是提高审计成果质量。内部审计部门不能局限于查弊纠错,要从管理的角度查找问题和揭示风险,从制度、流程和效率等方面提出审计建议,以促进商业银行改善业务流程,提高经营效率。

(四)推进复合型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在大数据背景下,复合型内审队伍是商业银行审计信息化的重要保障。一是通过外部招聘方式吸纳具有计算机、数据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面的人才进入内审队伍。二是重视对内审人员计算机、数据库相关技能的培训。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定期举办计算机新知识、新业务以及新技能和数据处理、分析等相关技能的培训,鼓励内审人员参加各类计算机相关的技能考试等,并组织银行内部的计算机等技能的比拼比赛,定期了解内审人员的计算机等技能水平。三是完善内部交流轮岗机制。商业银行应定期将一定数量的内审人员交流到其他业务部门工作,尽可能覆盖到银行各个业务部门,以增强内审人员对商业银行其他部门的业务、流程以及风险的了解,并促进内审人员知识结构的优化,同时提升其非现场审计能力。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聘请外部专家的方式协助银行内部信息化审计以提升审计效率。

四、结语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数字化转型和风险防控的严峻态势。信贷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基础性业务,其风险预防和管理更是银行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内部审计部门从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加速转变内部审计理念、保障审计成果转化和组建内部审计复合型队伍四个方面做好信贷业务审计工作以促进商业银行风险防控以实现稳健发展。

(责任编辑:王艳)

参考文献:

[1]陈寰.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转型与增值[J].会计之友,2017(16):113-116.

[2]刘煜文,奚楠.大数据时代推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探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31):109-111.

[3]裴国庆,罗会蓉,龙兴仁,罗欣.大数据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审计中的应用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9(10):42-48.

[4]王珏琰.大数据环境下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发展路径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2020(11):57-60.

[5]尹会岩.大数据背景下内部审计创新发展[J].审计观察,2020(7):55-59.

猜你喜欢
银行信贷内部审计大数据
银行信贷规模、结构、效率与产业结构互动研究
战略引资和网点规模对银行信贷竞争的影响
当前我国钢铁业的困境与银行信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