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逆袭”
——试析“过时流行语”的语义演变特征及原因

2021-05-12 04:12
办公室业务 2021年8期
关键词:逆袭屌丝新闻标题

“读秀知识库”数据显示,使用“逆袭”一词的新闻标题,在2011年以前共计92例,2012年有1761例,2013年猛增至5453例,“逆袭”一词当之无愧入选2013年的《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20世纪以来,流行语研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每年都有许多学者研究时下“最流行”的流行语,但是已经不再流行的“过时流行语”却往往被人们遗忘。本文从“逆袭”一词入手,选定“读秀知识库”中2020年上半年使用“逆袭”一词的报纸标题为研究对象,试析“过时流行语”的语义演变特征及其原因。

一、“流行语”逆袭的由来和语义泛化

一般认为“逆袭”是日源词,即从日本词汇“逆襲(ぎゃくしゅう)”借用而来。但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并不严谨,根据郭敬燕的研究(2013),早在中国清代文献中已有“逆袭”,意为“反击”,而后民国至近代,“逆袭”也用于武力对抗和战争场合,意为“以小部队进行的反击”。如:我军逆袭克复白马山富阳敌突围北窜余杭(时事公报,1938-02-13)。唯一收录“逆袭”词条的《现代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中记载:【逆袭】①防御时以小部队进行的反击。②侵扰;侵袭。茅盾《动摇》:“一个艳影,正对于他的可怜的灵魂,施行韧性的逆袭,像一个勇敢的苍蝇,刚把它赶走了,又固执地飞回原处来。”

此后,2010年以前“逆袭”的用法也基本不超出这两个义项。而林品(2013)指出,“逆襲”在20世纪初就出现在日语中,并且不止在军事领域,甚至广泛应用于其他多个领域。笔者依据现有资料推测,“逆袭”最开始起源于中国,意为“反击”,而后传到日本,语义在两国各有发展,但变化不大,使用频率也不高。作为流行语的“逆袭”确实是由日本传入中国,起初发源于日本军事竞技类游戏,而后常用于网游及动漫中,多指长期处于弱势的一方对强势一方的成功反击或反超,例如1988年上映的动画电影:《機動戦士ガンダム逆襲のシャア》(机动战士高达之逆袭的夏亚)。

随着网络的发展及中日间动漫游戏等领域的交流,“逆袭”的新义项进入中国,开始只流行于ACG圈,真正成为大众流行语是借着“屌丝文化”的东风。2011年百度李毅吧掀起了“屌丝文化”风潮,带动了“屌丝逆袭”一词的流行。“屌丝逆袭”虽带有自我嘲讽、自我调侃的意味,但也流露着自强不息、力争上游的“正能量”精神,恰当地表达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感受。2013年“逆袭”广泛应用于文娱产业、政府报告、新闻传播等各个领域,伴随着急速地扩散,语义也急速泛化。周冬梅认为(2014),流行语“逆袭”在2013年基本有以下“逻辑语义”义项:①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却反败为胜。类似的词语有逆转、绝地反击等;②人、物或者事情通过努力向好的方向转变。类似的词语有蜕变、转型等;③弱势的一方向强势的一方发起反击。类似的词语有反击、挑战等;④身份或地位差距较大的男女,弱势一方追求强势的一方。类似的词语有追求、示爱等;⑤(恶劣天气)再次侵袭。

二、“过时流行语”逆袭的语义演变特征与原因分析

《读秀知识库》语料库的数据显示,所有大陆发行的报纸中使用“逆袭”的新闻标题数量在2013年达到峰值5453例,此后逐年递减,虽不能算作“流行语”,但仍保持较高的使用频度,其流行语义虽未编入辞典,但“逆袭”已进入一般词汇。本文将这类词汇称为“过时流行语”。

为探究“过时流行语”在使用热潮过后,语义演变特征及原因,本文选定《读秀知识库》语料库中2020年上半年使用“逆袭”的新闻标题为研究材料。除去其中重复的标题,有效研究材料共402条。将收集到的语料从义项、使用领域、语法功能和词语搭配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首先从义项角度来看,根据笔者的标准判断,如“表1”所示,义项②的用例最多,占总数的91.3%,其次是义项①,占6.7%。其余还有3例义项③,1例义项⑤,1例原有的辞典义和3例语义含混,没有出现新义项。

表1 义项分类表

此外,笔者在“百度指数”中发现,“逆袭”的“搜索指数”在2015年和2016年有两个峰值远超2013年峰值的3倍以上(2013年11月:3615;2015年8月:11084;2016年2月:11443),而且搜索用户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女:74.89,男:25.11)。笔者经过研究发现,这是因为2015年8月开播了一部大热网剧:《逆袭之爱上情敌》,其改编自柴鸡蛋原著耽美向情感类小说《逆袭》,受众正是年轻的女性群体。小说及剧名的“逆袭”语义恰好对应义项④,所以借由网剧的爆红,“逆袭”的义项④虽不用于新闻标题,但深入人心,是比较常用的网络用语。

显而易见,现在“逆袭”的语义基本稳定为“人、物或者事情通过努力向好的方向转变”,少数情况下表示“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却反败为胜”,而原有的辞典义和“逻辑语义”的义项③和⑤极少使用。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其语义仍旧符合当下时代的需要,一定程度上能够表达当下主流群体所面临的处境。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文学作品,通过自身努力,以弱胜强,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始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所以“逆袭”一直有它的使用空间。为什么在过时之后它没有被原有的“反击、逆转”等取代呢?这可能因为流行语的热度虽然锐减,但是时尚性仍在,语感上较为新颖,比起原有词汇更受年轻人的追捧,再加上使用惯性的影响,使得人们更习惯使用“逆袭”。

从使用领域来看,“逆袭”最常用于政经类,其次是讲述具体某个人物“逆袭”的生活类,在文娱体育类中也较为常见,最后是社会和教育类,其他类中包括医疗、科技、农业等。

笔者进一步发现,本次研究的政治类新闻标题中,有超过半数是“贫困户”“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内容,“逆袭”充分表现出“弱势”和“不懈奋斗”“由弱变强”等群体特点,由此推测“逆袭”在政经类“大显身手”的背后原因正是近年“脱贫攻坚战”的政策影响。此外,2020年还有另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疫情。本次研究中共有29例表达“疫情中逆袭”的新闻标题,它们在“弱势”的意义上与之前的稍有不同。以“面对疫情突袭,企业当勇于逆袭”(湖南日报,2020-02-20)为例,很多企业原本不是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而是由于突如其来的疫情陷入逆境或危机,此处的“逆袭”,意思同样为“以弱胜强”,但更倾向于战胜当前的疫情,想办法摆脱逆境。

从语法功能及词语搭配来看,“逆袭”一般用作名词和动词,作名词时,后接名词构成偏正短语,如:“逆袭之路”“逆袭者”“逆袭人生”等,前面常搭配动词“完成、实现”等。作动词时,后接宾语一般为逆袭后的身份或状态,如:贫困村逆袭成样板村(大众日报,2020-06-24)。前后都可以连接状语或补语,如:晋宁“多肉”“逆袭”花卉市场(云南日报,2020-04-02),再如:女扮男装闯天下,她用一首诗完美逆袭(今日女报,2020-01-02)等。

值得注意的是,“逆袭”常用的使用对象比起流行语时期也发生了明显变化。2013年最流行的搭配“屌丝逆袭”现在基本消失,本次研究中仅有的一例“跨境电商让‘屌丝’逆袭了(国际商报,2020-01-17)”,其描述的对象是企业而不是人物群体。取代“屌丝”的词语是“小人物”“草根”等中性词。其原因之一是新闻媒体会避免使用带有明显贬义色彩的“屌丝“一词,此外曾经流行的“屌丝文化”的势头已经过去,人们在那场“屌丝逆袭”的狂欢中意识到,“屌丝文”或《屌丝逆袭》微电影等只是一种情感发泄,并不能改变生活现状,沉浸其中反而不利于现实生活中的埋头苦干。所以现在“屌丝”中除了“处于劣势”的意味之外,还包含“不付出实际行动”,带有空想主义的负面色彩,这与现在变得更加强调正能量的“逆袭”是不相符的。

三、日语“逆襲”的使用现状

再看日本的情况,笔者在朝日新闻检索“逆襲”,大致发现:“逆襲”的语义也发生了很大的演变,不只局限于开始的军事领域和后来的ACG领域,现在广泛应用于棒球、相扑等体育竞技领域和文化艺术领域,也可见于政治、经济等其他领域。例如:新聞に“逆襲”のチャンスはあるのか(报纸还有“逆袭”的机会吗?)(朝日新闻·讲座,2020-7-9),讨论的是疫情及网络媒体的压制下,报纸如何“逆袭”的问题。这一用法跟中国现在的“逆袭”极为相似,只是在政经领域的使用频度不如中国高,“逆襲”在体育竞技和文化艺术作品命名中较为常见。例如:2018年的热播电视剧《延禧宫略》,引入日本的译名为“「瓔珞<エイラク>~紫禁城に燃ゆる逆襲の王妃~」(中文直译:璎珞~燃烧紫禁城的逆袭王妃)”。日语中“逆襲”的语义演变是否受到中文的影响还不明确,笔者准备日后展开进一步调查。

四、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笔者推测类似的“过时流行语”在“热潮过后”的发展中会有这样的特征:1.语义逐渐稳定,某些流行语扩散时期泛化出的“逻辑语义”会消失;2.如果其“流行语义”符合当下时代需求,会继续保持较高的使用频度,进入一般词汇。3.社会政治结构与主流意识形态对“过时流行语”的语义有很大影响,短时内主流意识形态改变,“过时流行语”也会随之在词义演变、使用领域、语法功能、词语搭配等方面发生变化。日后笔者打算进一步研究其他“过时流行语”,从中提炼出更具普遍性的规律。

“逆袭”一词源于中国,传入日本延伸发展后再逆回到中国,在中国特定的社会时期和文化土壤下语义迅速泛化,应用于各种领域,一跃由生僻词“逆袭”为流行语,再进入一般词汇。正如辛仪烨(2010)的评述所说,这种跨文化词汇交流与语义演变都发生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以明晰、集中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也是“流行语研究”语言学价值的重要所在。

猜你喜欢
逆袭屌丝新闻标题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自我矮化症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北大发布首份屌丝生存状况报告:长春是最屌丝城市
“屌丝”六儿的快乐生活
“自由女神”扇了“屌丝”一记耳光
试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