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氯酸钠浸泡法脱除原水管壁淡水壳菜试验

2021-05-12 08:08倪杭娟张秋勉郭应达
净水技术 2021年5期
关键词:次氯酸钠原水淡水

倪杭娟,张秋勉,郭应达

(杭州萧山供水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1203)

淡水壳菜(Limnopernafortune),俗称江瓜子,英文名golden mussel,双壳纲,贻贝科[1],群栖性动物。一般繁殖季节为2月—9月,繁殖门槛水温为16~17 ℃[2]。萧山区饮用水取自钱塘江,地处副热带季风气候区[3],水体中的藻类和有机质丰富,为淡水壳菜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淡水壳菜分布密度较大。它们附着在原水管壁,易在原水管壁形成牢固的贝壳层。在取水口原水管道施工时,可观测到3~5 cm的贝壳层。

淡水壳菜对制水厂的主要影响:(1)覆盖原水管道流量计电极,导致进厂原水计量偏离;(2)堵塞反应池前滤网,减少格栅过水能力[4];(3)堵塞反应池排泥机水射器,使排泥机不能正常工作;(4)在淡水壳菜夏季繁殖茂盛期,原水腥臭味检出率明显提高[5]。

对于原水管道中淡水壳菜的防治,目前主要有物理清除、化学杀灭和生物法三类。物理法受管道承压强度和供排水条件等工程限制;生物法作用周期长,且对水质要求高,故化学药剂法使用最为普遍[6]。学者对常用的水处理试剂,包括强酸、强碱、氧化剂等,进行淡水壳菜足丝溶解试验,发现只有次氯酸钠具有溶解新、老足丝的能力[7]。故本次试验采用次氯酸钠溶液消杀管道中的淡水壳菜,削减壳体间黏附力,并结合一定的水流冲洗,从而使其从管壁脱除。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器材

溶氧仪,YIS Pro20i;分光光度计,上海美谱达UV1800;浊度仪,HACH2300TL;量筒:1 L;秒表。

1.2 试验方法

从取水口滤网采集成团生长或个体较大的淡水壳菜,挑选壳体不受损的健康活体,体长在15~30 mm,装入玻璃瓶或可乐瓶中。多批次进行消杀试验,观察贻贝开口死亡、脱落需要的时间,以及整个脱除过程的水质状况。

第一阶段:采用不同浓度次氯酸钠溶液浸泡淡水壳菜活体,观察记录杀灭过程及水质状况。判断贝类死亡的标准为贝壳张开,内部组织松软无力露出,对外部刺激无反应。判断能否从管壁脱落的标准为壳肉分离、贝团松散。水质检测方法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5750—2006)相关方法。

具体流程:(1)从取水口集水井滤网取得淡水壳菜;(2)准备7个棕色瓶(避光环境),每瓶各放入20颗淡水壳菜活体;(3)分别使用0、0.5、1.3、1.6、2.0、2.5、3.0 mg/L次氯酸钠溶液浸泡;(4)实验室静置观察;(5)记录死亡率及水质数据。

第二阶段:模拟管网杀灭环境,观察及检测水质状况。试验设计如下:准备2个1.25 L可乐瓶,放在长流水的水龙头下,在瓶身下部戳一些细孔。控制水龙头出水量,用1 L烧杯收集瓶中流出水量,并用秒表计时,保持瓶身流速约0.6 m/s,可乐瓶外部套黑色塑料袋。试验条件与主管网真实水力条件接近,试验水龙头处出水余氯(次氯酸钠浓度)一直保持在0.5~0.6 mg/L。同时,从瓶身下部戳的细孔处,定时取水,检测水质指标。具体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动态模拟流动试验设计图Fig.1 Design of Dynamic Simulation Flow Experiment

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1.3.1 封闭静态浸泡试验

第一阶段数据显示,7个浓度的浸泡溶液中,淡水壳菜在第4 d均已全部死亡。其中,3.0 mg/L次氯酸钠浸泡液中淡水壳菜的死亡速度最快,纯水浸泡液的死亡速度略慢,具体死亡率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封闭静态浸泡试验淡水壳菜死亡率变化Fig.2 Mortality Rate of Limnoperna fortune in Closed Static Immersion Experiment

由图2可知:除纯水外,其余浓度的浸泡液中,淡水壳菜在第3 d的死亡率均达到了90%以上,其中,3.0 mg/L浸泡液中的死亡率为100%,0.5 mg/L浸泡液中的死亡率约90%。分析原因:(1)次氯酸钠浓度越高,足丝溶解越快;(2)密闭环境不利于生物呼吸,能够加速死亡。在生产上,0.5~3.0 mg/L浸泡液中淡水壳菜的死亡速度差距不大,考虑到高浓度消毒液对管壁的影响,选择0.5 mg/L为宜。试验还观测到:不同浓度情况下,淡水壳菜死亡后,贝团均没有松散脱落,至第7 d用玻璃棒搅拌亦不会掉落,第8 d部分壳肉分离,第10 d壳肉基本完全分离,贝团松散,刚刚达到从原水管壁脱落的要求。

考虑淡水壳菜死亡过程对水质的影响,观测记录0.5 mg/L浸泡过程的水质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淡水壳菜死亡过程中,水温为23.4~26.8 ℃,较平稳;氨氮增长很快;溶解氧逐渐消耗殆尽。淡水壳菜在死亡过程中会消耗溶解氧,释放氨氮到水中。伴随着整个过程,水质异味状况逐渐恶化至强酸臭,色度变为黑色,远超地表水Ⅲ类标准,不可作为原水使用。

在封闭静态浸泡试验中,淡水壳菜的死亡速度较快,但从死亡到脱落的时间较长,长达7 d左右,在这段时间内,浸泡水质逐渐恶化。在实际生产中,分段采用盲板封闭管道,采用供水管网中的自来水(余氯浓度为0.5 mg/L)抽入浸泡,然后再逐段将臭水抽排,统一作为污水处理。考虑到现实中很难找到合适的排放地点及处理难度大,该方案不易实施。

表1 封闭静态浸泡试验水质状况Tab.1 Water Quality in Closed Static Immersion Experiment

1.3.2 动态模拟流动试验

第二阶段动态模拟流动试验中,采用低浓度次氯酸钠溶液(试验水龙头出水)杀灭和冲洗淡水壳菜。根据烧杯取水量、瓶身横截面及秒表计时,流速约在0.5~0.7 mg/L,跟踪记录淡水壳菜死亡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试验第3 d出现开口死亡现象,比封闭静态浸泡时的开口现象晚1 d出现,但到第4 d,也基本全部死亡;同时,在第4 d开始出现壳肉分离,第5 d贝团松散、壳肉基本完全分离,达到管壁脱落要求。检测瓶身上部出水,水质状况如表2所示。

表2 动态模拟流动试验水质状况Tab.2 Water Quality in Dynamic Simulation Flow Experiment

由表2可知:试验前3 d水样的浑浊度较高,原因为淡水壳菜团体表面杂质颗粒物较多,死亡过程中也会产生壳肉碎屑,在流动水体冲刷中,这些杂质逐渐被冲走,浑浊度稳步降低;余氯检出值在第3 d开始降低,表明死亡到壳肉分离阶段,生物腐质会消耗次氯酸钠,贝团彻底脱落后,余氯又开始上升,到第16 d,与龙头水余氯值一致,表明腐肉已冲洗干净,如图4所示。

1.3.3 静态与动态试验对比

由图5可知:在静态试验中,水质异嗅情况迅速恶化,第3 d嗅觉描述为腥臭,之后恶臭味越来越重;在动态试验中,水质在第3 d达到5级,嗅觉描述为腥味,第5 d之后,嗅味情况逐渐好转,逐渐趋近于无异嗅。

图5 封闭静态浸泡试验与动态模拟流动试验异嗅状况对比Fig.5 Comparison of Odor in Closed Static Immersion Experiment and Dynamic Simulation Flow Experiment

淡水壳菜在死亡过程中,对水质氨氮指标影响较大。由图6可知:在动态和静态试验中,前3 d均有增长,之后在静态浸泡水中,氨氮呈现指数级增长,最后远超污水综合排放标准(25 mg/L);而在动态水样中,氨氮最高为4.58 mg/L,接近地表水Ⅴ类标准,并在第14 d下降至0.10 mg/L,小于地表水Ⅰ类标准。

图6 动态模拟流动试验与封闭静态浸泡试验氨氮对比Fig.6 Comparison of Ammonia Nitrogen in Closed Static Immersion Experiment and Dynamic Simulation Flow Experiment

综上,模拟供水管网的动态试验对水质的影响较小,前期出现水质波动,基本与地表水相接近,在一般的净水厂中,通过调整药剂投加,可以处理。在实际生产中,也不会出现周边群众难以接受的腥臭味,施工风险较低。

2 结论

(1)封闭静态浸泡试验中,淡水壳菜死亡速度快,但从死亡到脱落的时间较长,第10 d左右脱落。动态模拟流动试验中,死亡现象晚1 d出现,但贝团脱落速度明显加快,第5 d即松散脱落,脱落速度提升50%。表明,与封闭静态浸泡试验相比,动态模拟流动试验清除贝团的效果更好。

(2)淡水壳菜死亡过程对水质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采用封闭静态浸泡试验时,氨氮超过污水排放标准,生产上施工风险极大;动态模拟流动试验中,水质波动在净水厂处理范围内,风险较低。

(3)采用余氯含量为0.5~0.6 mg/L的主管网水,以0.6 m/s或加大流速进行冲洗,可脱除淡水壳菜,最终出水可达到清洁用水要求。该方法施工难度低、水质风险小,在实际施工中推荐使用。

猜你喜欢
次氯酸钠原水淡水
次氯酸钠消毒系统及其自控改造与应用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丙烯酰胺强化混凝去除黑河原水浊度的研究
滨海新区水厂引滦原水问题分析与措施研究
次氯酸钠自动精密加药系统在乡镇水厂中的应用
鲸豚趣多多之它们爱淡水
跳到海里喝淡水
原水大阵
废次氯酸钠的循环利用及其对乙炔装置水耗的影响
原水臭氧氧化生成溴酸盐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