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创造的经济奇迹及启示

2021-05-13 03:48张占斌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张占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潮头,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1949年创建了新中国,收回了近代以来被帝国主义国家攫取的经济主权,开始了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探索历程;1978年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经过40多年的艰苦奋斗、不断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实现了远高于全球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是70多年来全球平均经济增速最高的经济体。1952年至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从679亿元增长至99万亿元,增长了1459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9元增长至70891元,增长了595倍;货物对外进出口额从19.4亿美元增长至45778亿美元,增长了2359倍。(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由EPS DATA整理)现在中国已经从一个极端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跃升为中上等收入国家,按经济总量计算,已经连续十多年处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并且实现了全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减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站在100万亿元的历史起点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中国人民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创造了世界瞩目、人民满意、载入史册的经济发展奇迹。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实现“站起来”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急转直下,曾经长久地深陷于低收入发展的泥潭,进入积贫积弱的“百年国耻”阶段。1900年中国的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13%,到了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一数据下降为5%,中国一度沦为全球最贫穷国家之一,当时全世界只有10个国家的人均GDP低于中国。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落后的经济结构、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使新生共和国的经济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新中国经济建设是在极低的历史起点上起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经济一穷二白,当时国内生产总值不到67亿元,国民人均收入为27美元,粮食、钢铁产量严重不足。中国“站起来”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国内百废待兴和国外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开展一系列改造和建设,取得了中国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在这一时期采用计划经济模式,虽然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挫折,也有不少教训和启示,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大规模工业化的努力,也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是再造国家政治经济制度体系。首先,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站起来”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其次,实施社会主义改造并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到1952年土改基本完成时,7亿亩土地被分给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土地改革后,出于兼顾个体积极性和合作互助性的考虑,中国农民开展了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成立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城市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四面八方”政策指引下,调动一切能调动的力量恢复国民经济。一方面,通过“银元之战”和“粮棉之战”打击不法资本,稳定物价,结束了旧中国物价飞涨的局面。另一方面,实行两个“改变”和四个“统一”(两个“改变”指改变战争年代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财政体制、改变新老解放区不统一的财经政策;四个“统一”指统一全国财政收入、全国物质调度、全国现金管理、全国编制和供给标准),平衡国家财政收支和市场物质供求,到1950年实现财政收支当年平衡。随后新中国开始了“一化三改造”,即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国从小农经济、封建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转变为全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亿万农民、手工业者和个体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集体劳动者,生产关系的改善显著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基本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1953年,我国开始制定并实施“一五”计划,开始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历程。“一五”期间,优先发展重工业,合理处理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通过内部积累改变了我国工业极端落后状况,初步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工业总体落后且布局不合理的局面,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初始基础。1964年至1980年期间,中国实施“三线建设”,从沿边沿海地区向内地划分三条线,开展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时期,投资2050亿元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建设了几千个项目,在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改变了近代以来不合理的经济布局,缩小了中西部差距。1949年至1978年间,中国从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一个拥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的工业国家,实现初级工业化。虽然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远距离,但在这么短时间实现如此成就,在世界经济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三是科教文卫事业取得斐然成就。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和发展的基本需求,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基础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极大提高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文化水平。同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广大农村建立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县县有医院、乡乡有诊所,提高了居民平均寿命。1952年至1977年,人均寿命由35岁以上提高到65岁。到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率高达80%,经过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和基础教育普及,到1980年,成人识字率已达69%,明显高于大多数低收入国家。这些举措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保障,源源不断、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正在形成,为后续的经济发展积累了人力资本。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逐步“富起来”

1978年我国GDP只有1482亿美元,到2012年增长到74260亿美元,按照当期价格计算增长约142倍,年均增长率9.8%。根据IMF数据,中国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GDP的比重为10.2%,已超过一般经济理论划分的6%的经济大国标准。可以说,我国从经济规模上看已完全迈入世界经济大国的行列。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制造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中国农村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总体小康,农户收入逐年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与此同时,城市综合实力不断扩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012年达到52.57%,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虽然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6094美元,但东部部分发达省市经济总量或人均GDP已接近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城乡经济焕发出强大活力,在主动融入世界经济中实现了经济“富起来”。

经济高速增长,居民收入从低水平跨越到中上等水平。改革开放后,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培育多样化市场经济主体,从而促进了有效市场的形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按不变价格计算,1978年至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2.19倍,年平均增长率为9.6%。根据世界银行数据,1978年中国人均GDP位列倒数第4,到2015年,中国排名提升到76位,位居世界中上等水平。

积极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对外开放。1979年以来,中国开始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开放区,采取“三来一补”的贸易模式,形成了沿海地区整体开放的格局,“春天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生长。从1992年开始,汇率、外商投资、对外贸易、金融等领域展开全面改革,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呈现积极变化。中国的对外开放给中国经济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缩小了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同时,中国从贸易小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的贸易大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

科教文卫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实现从企业保障向社会保障、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国有企业为主向全体居民的巨大转变,保障体系全面实现法制化运行,成为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中国的科教事业在“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实现蓬勃发展,涌现出高铁、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短板也在不断补齐。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卓越贡献。1978年,中国人均GDP仅为979美元(按1990年国际美元计算)。按照国际贫困线标准,1978年中国总人口的76%为贫困人口,人数高达7.7亿。20世纪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以农村公社为基础的集体农业经营体制,促进了粮食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极大缓解了农村粮食短期问题。1978年至1985年期间,中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24%,农村居民的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长了169%,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1.25亿。经过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战略,中国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到2020年基本消除了绝对贫困。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迈向“强起来”

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先后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大国,但目前可以称作世界经济强国的只有美国、日本和德国。目前,我国已成为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十八大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6页)。经济理论研究表明,经济强国通常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具有世界排名靠前的经济规模和较高的人均收入;二是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掌握相当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三是具备高端化和生态化的产业结构,在全球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四是具有高度的城市化,并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群;五是具有可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发达稳健的金融体系;六是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基于体现经济强国的基本内涵和易于计算的原则,我们提出了五个指标对经济强国进行定量描述,即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应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6%,科技创新水平进入世界前五强,服务业产值占比和城市化率均应超过70%,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并且占比超过4%,只有中国的经济数据超过上述理论阈值,才能说中国迈入经济强国。目前,在5项指标中,中国只有经济总量占比超过阈值,其他指标仍需追赶。

在“站起来”到“富起来”阶段,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要素投入,空间集聚度和贸易附加值低,但是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高。这种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成功跨域“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转型。如果转型成功,中国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如果转型失败就会步拉美后尘,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西方经济学理论没有提供现成答案,实践上也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客观条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走出自己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国内外新的形势,制定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再次升级。党的十九大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作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部署,为推动实现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依法治国取得重大进展,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成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党领导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一步彰显;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粮食年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军队组织形态实现重大变革;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4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党的意志变成了国家意志、人民意志,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社会主义中国以更加雄伟的身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创造经济奇迹

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呢?当然有许多可以总结的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经验启示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认真总结。

一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的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是私人俱乐部,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有着远大的理想、坚定的意志、铁的纪律和严密的组织,胸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的先进的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立足中国实践,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创新,走在时代的前列,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规律。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三座大山”有了奋斗方向,创建新中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打开了前进通道。

二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得到了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各国的历史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决定了各国现代化道路也有不同。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后,致力于现代化建设,通过社会主义的方式逐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也成为人民群众跟着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我们致力于追求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我们才没有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没有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领导人民万众一心、聚精会神搞现代化建设。

三是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两个比较优势。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以后,在经过较长时间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逐步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不仅两者不能偏废,而且要发挥两者比较优势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既不能搞“市场万能论”,也不能搞“政府万能论”,而是发挥其各自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把这两个比较优势极大地发挥出来,使其各自的比较劣势降到最低点。这两个比较优势组合发挥得好,就能形成移山填海的力量推动经济建设和发展。

四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用“两个毫不动摇”调动两个积极性。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一个逐步认识、逐步发展的过程,到今天为止,我们逐步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内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个基本经济制度要求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同时也毫不动摇地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来共同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两个毫不动摇”“合作共生”,两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两只配置之手相得益彰,这些融合的不断深化和加强,使我们对国家经济建设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更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五是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推进改革开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是我们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动力之源。我国能有今天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更好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保护了生产力,为我们创造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要推动更高水平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开放,要依靠创新驱动和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把我国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提升为国际竞争优势。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图说共享发展
拥抱新经济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