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问题为导向教学联合虚拟情境在儿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

2021-05-17 09:15聂芬李艳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实习生儿科导向

聂芬,李艳

湖北省孝感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湖北孝感 432000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儿科护理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儿科护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会影响到护理人员未来进入到儿科护理工作的质量,所以不断改善相关教学质量,从而不断提高护生在掌握儿科护理操作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方面的能力[1]。 由于儿童和成人在身体状况方面的差异比较大,儿科护理的相关技术难度较大,患儿家属的维权意识较强,而且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时间比较短, 所以整体的临床护理带教效果也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就必须要发展一个更加合理有效的护理带教方式来进一步推进临床儿科护理实习生的整体实习效果[2]。 相关研究表明[3],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和虚拟情境教学方式联合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整体儿科护理工作的效果,同时也能够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该文选择2018年4月—2020年6月期间在儿科接受护理带教的实习生52 名作为研究对象,针对问题为导向教学联合虚拟情境在儿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儿科接受护理带教的52 名实习生作为研究对象, 并且按照不同的带教方式将实习生进行分组,所有实习生均是自愿参与该次研究的,主要分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 名。 其中观察组中男女分别为15 名和11 名;年龄21~27 岁,平均(24.65±1.52)岁。对照组中男女分别为14 名和12 名;年龄20~26 岁,平均(24.54±1.51)岁。 实习生在年龄和性别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习生主要介绍常规护理带教方式进行教学,首先在校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来将儿科基础医学相关知识来进行讲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以及视频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实习生掌握儿科护理的关键点,另外还要根据儿科患者的相关案例来进行分组学习和讨论,随后要进行临床护理实践,由护士长或者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护理人员来对实习生进行带教,在带教当中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来进行教学,在实习期快结束的时候要进行总体考核。观察组主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虚拟情境联合,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护理带教:①进行虚拟情境教学,选择具有丰富护理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作为带教教师,根据实习生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进度选择适合实习生的儿科病例,其中比较常见的护理内容包括婴儿抚触,更换尿布,温箱操作、婴儿沐浴、儿科约束法、口服给药、臀红护理、光照疗法、头皮静脉输液、头皮静脉注射、肌内注射、留置针单手送管法、新生儿和婴幼儿心肺复苏、高热惊厥急救等。 针对以上护理问题进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并且要求实习生根据自己对病例的理解和日常护理情况,制定虚拟情境的剧本和内容,并且每个小组要做好角色扮演的工作,在实际扮演过程当中也要根据儿科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临床护理难易程度来进行分工,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依次扮演到不同的角色,在扮演过程当中,还要由一名小组成员来进行讲解,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体虚拟情境教学的效果,也可以进一步激发护理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②进行问题为导向教学时带教教师要求实习生在课余时间到互联网以及图书馆去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且要求学生们能够在实习过程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善于发现问题。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们一个问题来进行自主解决,在规定时间内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式,并且以PPT 的形式来进行最终的讨论和解答,最后由带教教师进行总结,形成一个以自主创新和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③在两种教学模式完成之后由带教教师对实习生的整体带教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最后对小组成员进行总结和点评,并且对每一个实习生进行考核。

1.3 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实习生的教学满意度、操作成绩和理论成绩等考核成绩以及提高临床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等教学评价。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教学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的教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实习生教学满意度比较[n(%)]

2.2 考核成绩情况

观察组的操作成绩和理论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教学评价情况

观察组的提高临床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等教学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实习生考核成绩比较[(±s),分]

表2 两组实习生考核成绩比较[(±s),分]

组别操作成绩 理论成绩观察组(n=26)对照组(n=26)t 值P 值94.46±3.2387.21±3.268.055<0.00194.19±3.4288.33±3.216.370<0.001

表3 两组实习生教学评价比较[(±s),分]

表3 两组实习生教学评价比较[(±s),分]

组别提高临床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信心观察组(n=26)对照组(n=26)t 值P 值1.43±0.330.96±0.255.789<0.0011.39±0.320.91±0.216.394<0.0011.66±0.370.82±0.1111.096<0.001调动学习积极性1.71±0.340.83±0.1312.327<0.001

3 讨论

儿科护理的整体操作难度较大,患儿家属对于护理及治疗的要求较高,维权意识强,所以儿科护理很容易发生护患纠纷[4]。 另外实习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如果不能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操作技巧,也会影响护生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信心和激情。 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儿科护理,带教的重视,进一步应用和改善带教模式,从而来提高整体带教效果。随着目前我国社会经济以及观念的逐渐发展,有关理论教学的带教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习生的需求,随着我国临床整体护理模式的逐渐完善和发展,传统带教模式更无法提高整体护理效果,而目前在儿科患者护理带教中,所应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多,其中虚拟情境也可以被称之为情境模拟法,主要是通过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操作演示等方式,来将临床护理情境重现出来,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就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 通过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联合应用, 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实习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 其中虚拟情境属于临床带教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方式之一,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较多的优势和优点,可以让实习生能够真正了解到患儿以及家属的内心想法和需求,也可以通过对临床病例全面完整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患儿在护理和治疗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护理实习生可以在实践课程之前,通过讨论分析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另外情境模拟的方式还可以进一步发挥和提高护理实习生的学习激情和热情[5]。 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能够充分提高和发挥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培养和挖掘学生们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会充分依赖带教教师,而是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且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能够随时随地利用互联网以及相关书籍来查阅文献资料,进一步丰富护理实习生的知识水平[6]。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加强护理人员和患儿以及患儿家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同时还能够发挥护理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自身操作技能水平[7]。 通过虚拟情境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联合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对团队合作的重视,进一步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和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互助能力。 在这两种教学模式联合应用的过程当中,带教教师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和协调, 保证在选择儿科病例的时候,能够符合护理实习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不仅要引导学生们解决问题,还要提出新的问题来让学生们进行思考和讨论,这样才能够充分拓宽和丰富学生们的知识掌握水平,保证学生们可以带着问题去思考[8]。 通过以上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护理实习生的角色意识,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还有利于促进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培养出一个高素质高质量的护理人才[9]。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联合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虚拟情境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带教模式的缺陷,进一步巩固和落实护理实习生的理论学习能力以及临床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们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10]。

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的教学满意度为92.31%,高于对照组的65.38%(P<0.05)。观察组的操作成绩和理论成绩分别为(94.46±3.23)分、(94.19±3.42)分,均要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提高临床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等教学评价[(1.43±0.33)分、(1.39±0.32)分、(1.66±0.37)分、1.71±0.34)分]也均要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问题为导向教学联合虚拟情境在儿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实习生儿科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儿科临床医学实习生与住院医师结对带教模式的探讨
“偏向”不是好导向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李发枝教授治疗儿科疑难杂症验案4则
儿科实习生四诊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