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在社区的需求探讨

2021-05-17 09:19周淑颖路俊梅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居民医疗社区

周淑颖,路俊梅

1.北京市房山区佛子庄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2417;2.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2433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指导见》(国办发[2018]26 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8 号)文件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房山区探索互联网医疗社区层面新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医疗信息数据共享,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绩效和服务能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研究表明,智慧医疗模式以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和医疗保险为主要要素,具有“强基层”的可行性,依托互联网技术在优化诊疗流程、助推分级诊疗、强化医院管理三个方面,改善居民就医体验,促使医疗服务提质增效降本,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存在数据不规范、与其他系统衔接障碍等短板,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1-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查阅文献针对居民和医护人员设计互联网医疗需求调查问卷,按照目的抽样,选择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良乡地区、窦店镇、琉璃河镇、韩村河、长沟镇、河北镇、佛子庄乡8 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就诊居民和医护人员开展问卷调查,分别发放、收回100 份问卷。

1.2 方法

利用Excel 软件录入问卷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居民版问卷结果

2.1.1 居民基本情况 参与调查的居民为2020年8月20-21 日在社区医院就诊人群。 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城镇化进程加速,城乡差距不断变小,年轻人对互联网利用程度较老年人活跃, 同时也意味着对互联网医疗健康管理、健康科普需求可能更大。 见表1。

表1 调查居民基本情况

2.1.2 居民对互联网医疗持有的态度 非常感兴趣19 人(19.00%);感兴趣39 人(39.00%);一般33 人(33.00%);不感兴趣9 人(9.00%)。 100 人中只有9 人表示不感兴趣,说明绝大多数居民愿意利用互联网、能够接受互联网医疗服务,前景广阔。

2.1.3 居民没有接触互联网医疗的原因 不太懂58 人(58.00%);不会使用网络设备或智能手机17 人(17.00%);认为没必要13人(13.00%);不相信7 人(7.00%),未回答5 人(5.00%)。 调查居民没有接触过互联网医疗的原因, 部分老年人表示不会使用网络设备或智能手机;部分人认为在社区就医很便利,没必要利用互联网,更愿意去医院面对面就诊,咨询等诊疗活动。 少部分因不相信互联网医疗,拒绝了解互联网医疗。

2.1.4 调查居民接触过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在线医疗信息查询34 人(34.00%);在线预约挂号65 人(65.00%);健康咨询23 人(23.00%);复诊取药20 人(20.00%);健康档案查询、化验单查阅39 人(39.00%);健康科普37人(37.00%);在线家医签约37 人(37.00%);使用智能穿戴设备情况11 人(11.00%);远程会诊13 人(13.00%);不使用也不了解13 人(13.00%)。 调查居民接触过互联网需求排序前5 位:预约挂号,档案查询、化验,健康科普,在线家医签约,医生及科室信息查询。

2.1.5 希望享受到会联网医疗服务 预约挂号59 人(59.00%);在线复诊56 人(56.00%);在线医保支付51人(51.00%);医院科室及医生信息查询40 人(40.00%);健康教育40 人(40.00%);健康咨询34 人(34.00%);远程会诊治疗36 人(36.00%);健康档案、化验查询37 人(37.00%);智能提醒25 人(25.00%)。 调查居民希望利用互联网享受排名前5 位的医疗服务:预约挂号,在线复诊,医保支付,信息查询,健康教育。

表2 调查医护人员基本情况

2.2 医护版问卷结果

2.2.1 医护人员基本情况 调查的医护人员在社区中心84人(84.00%),从医时间多在10年以上51 人(51.00%)。调查情况见表2。

2.2.2 医护对互联网医疗持有的态度 非常感兴趣32 人(32.00%);感兴趣44 人(44.00%);一般22 人(22.00%);不感兴趣2 人(2.00%)。 参与调查的以中青年初级医护为主,对互联网医疗服务持积极态度。

2.2.3 使用过的互联网医疗服务 预约挂号89 人(89.00%);在线复诊27 人(27.00%);信息查询71 人(71.00%);健康科普教育48 人(48.00%);健康咨询48人(48.00%);远程会诊治疗27 人(27.00%);健康档案、化验查询52 人(52.00%);开具慢病电子处方23 人(23.00%);康复指导23 人(23.00%);网签家医42 人(42.00%);不了解不使用1 人(1.00%)。 调查医护人员在以往的社区工作中使用过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排序前五位:预约挂号,信息查询,健康档案查询,健康咨询及健康教育。

3 讨论

3.1 坚持政府主导,有序推进社区层面互联网医疗

加大财政投入,整合区域医疗健康信息数据,建立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和机制,实现以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集中存储、管理和共享。 服务入口采用包括APP、微信、网站、浏览器等多种方式,实现居民在线签约家庭医生、医患沟通、预约挂号、个人及家人健康管理等功能。以电子健康卡整合取代就诊卡,融合身份识别、医疗诊治、公共卫生于一体,实现实名认证、脱卡支付,患者在家就可进行复诊服务,对便民惠民服务具有重要意义[4-5]。 “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风险,信息泄漏风险等,需要不断完善制度、规范建设,建立监管平台,合理管控医保基金,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健康持续发展[6]。

3.2 依托互联网技术赋能社区基本医疗

3.2.1 预约挂号、慢病复诊智能化 建立预约平台,社区医生评估患者病情, 期望能开具上级医院大型检查项目,为患者缴费、检查开通绿色通道;提供预约择期手术病床等服务。为慢病复诊居民提供电子处方,患者自行购买或特定快递送药,监测处方流向自动提示用药时间、服用禁忌、剩余药量等的智能服药系统。

3.2.2 在线接诊,双向转诊赋能社区医生 基于智能分级诊疗,把大医院、专科医院优质的医疗资源赋予家庭医生,尤其是配置到人口众多地区和偏远农村地区,解决基层全科医生数量与能力不足的问题。完善双向转诊制度,畅通基层与上级医院住院床位信息沟通机制,探索实现基层医院检查、稳定期住院治疗及术后康复等,整合有限的卫生资源,提高基层床位使用率;大医院承担大病、危重症的救治、指导社区诊疗水平的提高。

3.2.3 多学科远程会诊、远程心电、影像、检验等辅助诊断服务 建设远程会诊中心,联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足跨医院、多专家的在线协同诊断业务场景,慢病患者因病情发生变化,社区医生选择在线专家发起远程多学科会诊,利用远程心电、影像及检验系统,提升辅助诊断能力,给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

3.2.4 优化线下接诊,互联网缴费、取药流程 在实体医院就诊时,可利用互联网实现在线完成缴费、取药等多个环节。平台根据医生处方向患者推送药品明细、检查明细和支付金额,生成支付账单,患者通过平台完成支付,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

3.2.5 建设“互联网+”应急救治体系 建立危急值、危重症预警系统,对行动不便患者、慢性病及老幼患者提供远程照护,对智障、残疾、传染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监测,配备手环等设备,可实现一键呼救,120 医生视频与患者或家属沟通,指导自救,赢得抢救时机。

3.2.6 统一药事管理服务 引入互联网+药品保障服务模式,对接二、三级医院药品目录,提供处方审核,强化处方点评和监管、处方外流、现代物流配送药品等方式,解决基层医院药品保障不足、使用不规范的问题。 有研究提出结合以医疗专家系统的协同过滤智能推荐方法来构建互联网药品推荐系统。专家系统保证药品推荐的“专业性”,以保证能够对症下药,协同过滤方法则考虑用户的个体差异性,两种方法结合,以保证药品推荐结果的专业有效[7]。

3.2.7 探索与社会机构沟通协作 社区医生根据居民疾病情况,在数据平台发出居民的就医需求或其他医疗服务,探索与社会机构协作,提供适合专业人力资源,依居民签约属地网格化管理,解决部分百姓医疗就诊不便、建立家庭病床、上门入户特需医疗服务的问题。 这种服务模式与互联网平台签约“共享护士”相似,根据其需求预约护士,为其提供打针、输液、导尿、雾化等服务,促进护理行业更好发展[8]。

3.3 依托互联网强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3.3.1 完善居民健康档案体系服务 基于身份识别,平台收集整理健康信息,建立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健康档案。利用可穿戴设备进行血压、血糖等数据的监测,提供饮食、运动建议。 医生、用户、家人三方共同管理数据,数据异常及时推送用户及签约医生。研究表明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手机软件,云数据等为媒介,实现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干预,可显著提高血压、血糖控制率,与常规健康教育相比,降低个人患病风险,减少医疗开支,推动移动医疗逐步完善与成熟[9-10]。

3.3.2 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服务 为孕产妇提供线上孕前指导、孕期咨询、住院转诊和产后康复指导,预约产后访视和新生儿体检。 实现儿童预约预防接种和体检服务;可查询儿童疫苗接种记录及体检记录。 对二类疫苗可线上统计支付,减少家长等候时间。 推送疫苗接种小常识,在线解答家长疑问。

3.3.3 精神障碍患者、结核病患者管理服务 医生在线完善患者信息,智能掌握评估患者病情、指导用药,开展预约精神病患者体检及结核病患者户随访时间。在保障患者隐私的同时,更易获得家属对精防、结防工作的支持,利于精神病患者、结核病患者规范化管理,节约社区医院的人力物力资源。

3.3.4 加强百姓宣传引导,智能化健康管理 利用信息平台开展全人群的健康评估,分析特定时间与范围内人群的健康或疾病状况,获得居民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开展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提升居民参与预防获得感。 对育龄期女性进行婚前检查、优生优育咨询及指导;对亚健康人群采集智能体检设备的数据,匹配不同的健康管理模块、随访计划;提供智能提醒功能;构建居民评价体系将会显著提升社区医生的服务质量。

猜你喜欢
居民医疗社区
石器时代的居民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什么是医疗告知
高台居民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