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殿堂”到“文化圩场”
——记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的设计思考

2021-05-19 02:58徐洪涛
华中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壮锦百色市百色

徐洪涛

镡旭璐

在1989年,面对刚刚改革开放国内所出现的城市开发与建筑建设热潮,吴良镛教授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概念,是希望将“建筑”作为“城市”整体来理解和设计的行为[1]。这与阿尔多·罗西提出的“一个城市便是一座建筑”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试图将建筑突破狭窄的定义,与更广的城市环境发生关系。同时,两者皆指出,城市中的主体是“人”:独特的场所限定客体的属性,而集合的市民则框定了主体的性质[2]。正是对城市主体的关照,使城市呈现出其本质及基本特征[3]。

图1 百色龙景新区中轴线的夜景鸟瞰图

图2 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的立面设计及“壮锦”肌理

公共文化建筑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它与城市环境、与城市主体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并影响着城市的基本特征。它往往承载着许多的诉求,如时代性的彰显、地标性的定位、文化特征表现以及市民的日常需求等。但现实常常是,建筑设计满足了前三者,成为一座座新颖独特的文化殿堂,却忽略了对当地居民的现实需求与习惯的关照。

图3 总平面图

图4 建筑以锯齿形的体型轮廓向 城市空间打开

图5 每个功能空间有着相对独立的 入口空间和入口小广场

图6 每个功能空间有独立的入口门厅, 图为图书馆的入口门厅

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的方案设计源于11年前,那时正值百色市城建大发展的开篇之年。项目位于百色市的新城区龙景区。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中心城市,百色市吸引着周边县市的居民到此工作和生活。因此,新城区的市民主要是从周边县市搬过来的新居民、百色老城区的居民以及大量的原住村民。他们对文化建筑的需求与经济发达地区、文化基础较好的城市居民不同,“文化殿堂”式的建筑很可能因离他们生活较远而被敬而远之。为使公共文化建筑适应居民的真实需求,实现亲民、开放、多元的愿景,建筑师提出“文化圩场”的设计概念,突出平等、开放、丰富、多样等特征。以“文化圩场”代替“文化殿堂”,打破公共建筑与城市环境、与市民的边界感,营造有烟火味的城市公共空间和文化场所。

1 城市认知——幸福主题

项目位于龙景新区的中轴线之上,轴线往北与迎龙山上的百色起义纪念馆相望,往南是行政中心和体育中心。在新城的初始规划愿景中,这条中轴线上分布着一系列重要的公共建筑,它们连贯并影响着整个新区的城市空间形象,是体现新区城市灵魂与城市形象的核心展示带。百色文化科技中心作为轴线上最先建设的公共建筑,它将定义并引领城市展示轴的主题和设计。

阿尔多·罗西用“城市的灵魂”来指向城市场所的精神,“这个灵魂一旦被赋予形式,便成为场所的标记,而记忆则是理解场所结构的向导”[4]。怎样认知百色的城市灵魂,以及选择怎样的主题与形式,成为设计之初所面临的问题。

百色市的城市宣传语是“壮乡红城、千姿百色”。“壮乡”是指百色乃壮族先祖布洛陀的故乡,而百色起义则令百色更广为人知。在新区对岸迎龙山上的百色起义纪念碑和百色起义纪念馆已成为百色市的标志景点。龙景新区的规划需要延续“红色”的主题么?在经过多次的比较与讨论后,设计组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迎龙山意在打造红色旅游景区,主要面向外来的游客、参观者,而龙景新城则侧重于本地市民的生活、工作,两者面向的使用主体不一样。

当年语文课本上的《一幅壮锦》,让很多人认识了壮族这一古老民族,也被传说中的壮族先人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故事所打动。壮锦是壮族的特色手工织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以它为题,既契合百色的地域文化和精神,也能够被市民所接受,承载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城市设计的层面上,建筑师提出“以壮锦编织城市”的概念,将“壮锦”的元素运用在龙景新城中心轴线上的建筑设计、开放空间以及景观设计上,为市民打造统一、连贯、富有想象的城市空间。在建筑形体上,从“壮锦”的图案中提取菱形、方形的几何图形作为平面形式,生成相互咬合、错落的建筑体量。立面设计则以不同的材质表现不同的壮锦图案:阳光透过红色的镂空铝板幕墙,将壮锦图案透射在墙壁、地面上,浅色的石质板材拼接则展示了壮锦独特的编织技艺;夜幕降临,镂空铝板内的灯光,不断变换着颜色,使整个建筑立面犹如五彩斑斓的壮锦,成为城市空间中璀璨的焦点(图1~2)。

在后来的新城建设中,由于规划设计的调整,城市中轴线的关系并没有贯通,南面的公共建筑也变成了住宅区,关于城市展示轴的概念设想没能得到有组织地实施。但是文化科技中心的“壮锦”理念和造型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成为百色市民心目中的一个地域性建筑代表,而由其带动的“壮锦”主题装饰手法也在城市各处的建筑设计中推广开来。

2 空间建构——文化圩场

图7 一层平面图

图8 内院既用来组织功能空间, 又为建筑提供自然通风和采光

图9 根据百色城市对剧场的真实需求,设定民族剧院的观众厅规模, 使其满足未来几年民族歌舞剧表演及两会的要求,规模上又不至于太超前

瓦尔特·本雅明曾对20世纪的建筑与城市状况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认为城市的建筑活动,其本质形态的唯一功能便是作为集体想象和梦幻的容器[5]。而这份幻想,只有定位于并根植在与他们紧密相连的物质环境中,才能是为美好生活而生发,并设计出富有想象力的城市空间[6]。

百色市文化科技中心的项目缘起是百色市图书馆。彼时百色,整个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都很薄弱,没有像样的礼堂,也没有科技馆等新型的文化设施。随着项目的推进,建筑功能趋向多元复杂,逐渐增加了民族剧院、科技馆、文化局、档案局、城建档案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七家单位,项目意在成为可被多元高效利用、为市民所喜爱的城市文化空间。

基于此,建筑师提出“文化圩场”的设计概念。圩场,是百色乡下的集市,每到圩日,周边的群众就会翻山越岭到圩上来。赶圩,成为他们很有默契的聚会:在圩场上,不仅仅有商品的交换,还有对歌等集体的文化交流活动。以“文化圩场”代替“文化殿堂”,“将公共建筑的内容平民生活化”[7],市民们三三两两相约相伴,像进入圩场一般,轻松地走进公共文化建筑。

首先是“文化圩场”与城市的关系。建筑师旋转平面与场地呈45°,锯齿形的平面轮廓与四周的城市道路相接,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入口空间和入口小广场(图3~6)。建筑仿佛完全向城市打开,市民们可以从四面八方进入场地、进入建筑。其次是功能类型的分区布局。功能的多样性带来空间的复杂和矛盾,甚至各家单位在功能需求和面积要求上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建筑师在深入了解各方诉求后,抓大放小,求同存异:将平面功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与城市中轴线呈对称布局,中间以连廊连接;西部布置“动”态的功能内容,东部布置“静”态的功能内容,不同的功能空间可以共享或错时使用。体量的对称布局,在无意间成就了建筑的分期施工:场地中由于一个待拆建筑存在产权问题,西侧的建筑体量迟迟未能动工(图7~9)。

最后,在满足七家单位基本功能的同时,又继续补充“零碎多元却平民化”的功能:在建筑的沿街位置,设置商店、展厅等;利用屋顶平台,打造适合市民休闲放松的场所,如茶室、咖啡屋;建议业主取消了利用率很低的音乐厅,而增加了大量的琴房、教室等公共培训空间,供市民排练、培训等使用。于是,建筑真正成为了“文化圩场”:不同年龄的不同需求者,可以从场地的不同方位穿越场地、出入建筑,有目的性地或者随机性地参与各种的文化活动;建筑成为了“文化孵化器”,激发多样、偶然的文化活动。

3 场所认同——现代歌圩

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避免,但由于经济建设与文化生态保护之间的天平常有偏颇,它们对地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是直接而生硬的。这常常会带来地域文化的茫然与缺失,环境中本来作为主体的“人”哑然失声。他们被客观的实体所包围,“日常生活世界却失落了”[8]。

扎根在宜兰实践的在地建筑师黄声远,却认为:好的地方会让人不觉自己的声音相形见绌,不断然否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共同的呼吸,找到天地时代同步的新平衡[9]。尽管龙景区是一个新城,但其居民大多是从老城或地方乡镇搬入新城的,他们有着原本朴素的生活方式。而新城的“新”,不仅意味着新的城市环境,也意味着新的生活方式。这些将对市民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由此所累积的文化认同产生碰撞、冲突乃至打破、革新。建筑师尝试着寻找市民原来生活中的某些特质,生活场所中的某种物质特征,并渴望以其延续环境中某种特性或精神,以延续人们对旧有生活与文化的认同感。

在设计之前,建筑师遍访了百色市老城区的各个公共活动场地,经常看到群众自发地在街边对歌:热情洋溢,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壮族素以擅唱而闻名,歌唱似乎是融在民族血液里的特质。他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举行节庆性的聚会唱歌活动,称为“壮族歌圩”,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他们深刻的民族记忆,并与日常生活融在一起,近年来却日渐凋零。这固然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但在新城的建设中也并未对这种旧有的日常活动提供存续和发展的空间。这让建筑师诞生了在场地中设计一处现代“歌圩”的想法。

为营造“歌圩”的场所意象,建筑师尝试将传统壮乡的布局元素转译到场地的设计中:场地中央为露天的舞台;两侧建筑高低错落的屋顶平台是“山坡上”的观众席、表演场;连廊、亭子、树荫等,体现出传统歌圩中的“风雨廊桥”“大树下”的意象(图10~11);场地中的一棵老树也得以保留,以拉长场所时间的刻度,将“时间”和“历史”带入场地,生动地再现壮族歌圩的场所精神。

整个项目从2009年动工,受拆迁等因素的影响,整整历经10年。而当时的新城规划也在实践中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本在周围规划的公共建筑也都成了商住楼的小区,百色市科技文化中心成为了片区中仅存的公共文化建筑。它的风雨廊道、开放性广场,诚如建筑师所期待的那般,成为周边居民最佳的活动场所。每到夜幕降临,各种自发的群众娱乐活动热闹非凡,这边唱来那边和,让人不禁感慨生活的美好。

图10 场地中连廊演绎传统歌圩中 “风雨廊桥”的意象

图11 场地中连廊、亭子演绎传统歌圩中 “风雨廊桥”的意象

结语

在譬如广西等地域文化特征明显的地区,受区域的定位和时代发展主题的影响,建筑设计常常需要表现“地域性”。“地域性”不仅仅是地域文化的形式或符号,更指向真实的关照城市的主体,关照人的日常需求和愿望,创造富有烟火味的城市空间和建筑。

吴良镛教授曾提出:建筑是基于理解的空间设计——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愿望,了解场所的价值,了解满足上述需求和尊重上述价值的最好的方法和技能,最终了解形式和符号语言,用以全面地和人性化地表达每位居民的个体尊严以及大大小小的社区和谐[1]。本文谨以百色市科技文化中心的设计为例,以“文化圩场”的概念,去尊重和理解地方现实,尊重和发掘城市的日常生活,以求在此生活的市民都能受到关照。

资料来源:

图3,7:徐洪涛提供;

文中其余图片均为徐洪涛拍摄。

猜你喜欢
壮锦百色市百色
百色市2012-2019年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状况评估
帛锦时韵*
红色情 百色梦
攻坚百色
百色:评选2019年“我最喜爱的老师”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平抛运动与圆周运动的综合应用教学设计
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到广西百色市调研
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