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公共空间重塑
——以陕西富平美丽乡村建设为例

2021-05-19 03:00虞志淳
华中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村落景观空间

虞志淳

1 当代乡村公共空间的缺失

当前,无论衰败中的传统村落,还是欣欣向荣的新村同样缺乏有效而宜人的公共空间,空空荡荡的广场无法支撑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中国传统公共空间以乡村为中心,具有网络化、关联化、内向性、历史性、延续性的特点,当代乡村城乡经济关系的变化导致了农村和农村公共空间的败落[1]。尤其在新村建设中,硬质铺地大广场、宽敞笔直的街道缺乏活力,闲置的公共设施没有成为村民停留的场所,那么村民的公共生活又在哪里进行?同时乡村景观设计与建设也存在简单模仿城市模式的弊端,乡村的魅力在哪里,如何改善乡村环境,如何再造村落……公共空间的重塑是其关键所在。

2 乡村聚落与公共空间

图1 招贤村现状与景观资源分析

图2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及废弃小学改造

图3 规划结构与慢行系统规划

乡村聚落[2]也就是村落,是指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而公共空间[3-4]是指公众可以自由进入,进行日常交往活动与公共事物的空间。村落公共空间[5-7]既是视觉审美的物质对象,成为城乡空间形态和环境景观的重要体现者;也是人们感受城乡意向,形成地域文脉和场所认知的重要空间对象。同时公共空间是城乡社会生活和公众交往的平台,不可避免地承担着超越于物质实体之上的社会价值。公共空间的概念跨越了单纯的建成环境的范畴,体现出微妙但重要的实体环境同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8]。

中国传统村落具有聚族而居的特点,聚居是大部分村落的主要居住形态。而村落公共空间主要指街道、庭院、广场及其他外部空间,是村民主要的公共生活空间。传统村落韩城党家村蜿蜒的石砌巷道、高大的门楼与精彩的门楣题字,合阳灵泉村的拱门、戏台、祠堂,都展现出传统乡村聚落的魅力。由于岁月与文化的积淀,传统村落外部公共空间特色突出,甚至高于民居建筑本身,建筑的聚集、外部空间要素的整合构成村落的公共空间,其整体空间氛围是乡村聚落的灵魂。

3 村落公共空间改造实例

近年来,各地纷纷进行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建设。在当前乡村复兴规划中,村容村貌整治是其中重要的环节。我们在陕西省富平县陆续完成了多个村落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尤其在村落公共空间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与规划设计。除了少数具备丰富历史、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乡村适宜进行旅游开发、产业规划外,大多数村落不具备太多资源与特色,此次规划的村落基本属于这种普通乡村。普通村落的提升改造更具有普遍意义,本着提升村落环境品质,改善村民生活的宗旨,我们着重于村落公共空间的改造与重塑。

3.1 招贤村

富平县曹村镇招贤村由3个分散的村组组成,一组原有发展基础良好,利用临近水库的优势资源已经着手乡村旅游开发,而且村容村貌也经过初步整治。二、三组普遍存在院落废弃、环境杂乱等问题,综合考量各组现状,挖掘资源优势,提升整体环境品质成为本次规划的重点。

挖掘现有自然与人文资源(图1),改造废弃小学为幸福苑与幼儿园(图2),幸福苑保留原有窑洞进行更新改造,幼儿园由原小学教室两座一层砖瓦建筑改造。新建综合楼用红砖砌筑,在形态上运用砖拱、坡屋顶等元素与基地原有建筑呼应,并提供餐饮与医疗等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旧建筑改造与整治环境,增加设施与服务功能,老幼相伴的格局利于老人与幼儿的互动交往,是对村落人文环境的修补完善。依托尚书水库、百年皂角树、柿子林、苹果林、东沟沟畔小路和田埂支路打造村落慢行系统,砖石铺就宽2.5m步行、骑行小路,构成网格状慢性系统,串联村落各自然、人文景观点,密切各村组之间的空间关系,利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图3)。

3.2 沟龙村

薛镇北部的沟龙村是传统农业村落,村内零星散布着明代夯土城墙遗址、粮仓、祠堂和明清民居等人文遗迹,但建筑质量不佳。村道风格杂乱,品质偏低,环境亟待改善(图4)。挖掘并保护历史遗迹,整治民居建筑外观,进行公共空间景观重塑是沟龙村规划设计的重点和切入点。在保护历史资源的同时赋予新的功能与意义,再塑田园古韵美丽乡村。在修复夯土城墙的基础上,添加休闲、展示功能的环境小品。设立标识牌展示沟龙村的历史,在城墙东侧广场上设计康庄战斗纪念碑,并增加休息长廊及树阵,设置乡土特色雕塑,如磨盘、石杵、拉车等,广场铺装采用体现地域材质特点的青砖(图5)。祠堂和粮仓遗址也运用了类似的设计手法,根据地形条件,采用体现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使用地方本土青砖瓦、黄土等材料,在功能上添加休闲绿地(图6)。原本这些点状分散的历史遗迹可以通过周边广场设计弘扬文化氛围,再通过村落道路体系规划将其纳入整体环境风貌塑造之中。

4 村落公共空间重塑

4.1 生态景观设计

村落本身具有自然生态优势,但是在新村建设中往往有所忽略,农村生态环境整治[9]迫在眉睫。生态景观设计[10]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自然资源的利用,例如雨水是西北农村宝贵而珍惜的资源,景观塑造可结合雨水渗透设计,青红砖与石材既渗水又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铺装材料,并利用植被土壤储水、渗透,实现形态与功能的有机结合(图7)。而道路景观是村落重要的外部空间,联系住户邻里,限定入户空间,生态设计是有益尝试。二是生态自然设计思想的运用,体现在种植地方树种,尊重自然山形水势,不追求宏大、规整的景观效果等方面(图1、图3)。自然山水,蜿蜒的道路,小尺度设计,减少非渗透性硬质铺地,恢复村庄原有涝池,减少人对自然的干预与破坏。生态景观设计,将自然资源与生态设计相融合,将是村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4.2 人文场所

在村落调研中发现,尺度大而距离生活场所较远的公共空间容易被忽略和闲置,而门前屋后的街道才是最具活力的村落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与交往活动都在此发生,甚至是婚丧嫁娶都在门前空地进行。人文场所[11]是可以真正承载各项文化休闲活动的地方,与地域特色、历史文化、民居文化等乡村生活密不可分,是村落特有氛围的体现。

在外部公共空间设计上,把握地域文化与行为空间关系,从村民生活实际出发,提供丰富多样的可驻足的公共空间。设置多样化、绿化环绕的外部空间,利用重要建筑前的开敞空间、房前屋后的空地。在整体景观框架下,结合地形进行小尺度景观设计,通过设置绿植与景观小品,提供村民娱乐、交往的空间场所,提高空间公共性(图8)。同时兼顾村落景观风貌协调,以村落街道线性景观与广场绿地等重要节点为主进行针对性设计。这些增设的景观节点、广场绿地的意义在于提供村民可以停坐下来的可交往空间,提升村落整体公共生活的品质和活力。

图4 沟龙村现状

图5 城墙遗址广场设计

图6 祠堂(左)及粮仓(右)广场绿地设计

图7 招贤村结合雨水渗透的道路景观设计

图8 沟龙村街边广场绿地设计

图9 地域要素与乡村特色

注重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传承历史文化资源,关注人文精神是空间设计的重点与突破点。在招贤村与沟龙村设计上正是以历史文化资源为着力点,尊重历史文化遗存,打造赋予人文气质的空间场所(图2、图5~6)。

此外,村落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配置可以借鉴15分钟生活圈[12]的设置。对于步行的村民而言,公共设施服务半径约900m,15分钟内可以到达;村民人际交往半径不超过600m,10分钟内可以到达。这样步行尺度的网络化人文场所与服务设施的设置,可以提供更为适宜的居住环境与尺度,提升村落公共空间参与度与活力(图3)。

4.3 乡村特色

乡村特色[13]在于挖掘乡土景观[14]价值,乡村营建[15]把握地域建筑及景观文脉,利用地方材料进行创作。乡村的美是纯朴自然、大方简洁、粗犷随性的,甚至是土里土气的,黄土、青砖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质感温暖而经济实惠(图9)。着重于实用性与功能性,不矫揉造作,如石磨、门前植树、雨水涝池等,既是乡村景观要素,同时也是生产生活所需。融入使用功能的小品设计,结合地方材料和传统材料的使用,栽植果树、花卉,塑造田园风貌。

图10 原木活动设施与太阳能路灯

村落公共空间较城市简单,空间主角是线性街巷,以线性空间设计为引领进行村落风貌塑造,提高其可达性,联系点状、面状广场等节点空间,实现点、线、面的整体设计。对建筑界面、慢行通道、道路设施、道路绿化、标识系统和夜景照明等街景重构要素进行全方位改造[16]。村落街道设计的关键点是建筑立面与道路小品与铺装设计,同样以上文观点进行生态景观与地域性材料的应用。

此外,乡村并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同样需要体现时代文明的各项设施。随着时代变迁,村落逐步配置了路灯、健身器材等设施,但是在设置时应考虑乡村环境与特点,考虑经济性与生态性,如原木材质的活动设施以及太阳能路灯(图10)等,既体现乡村质朴的特色,又是生态景观设计手法。

结语

村落公共空间的重塑,是重拾乡村价值,乡村复兴的重要环节,把握生态性、经济性与人文性是其关键点。通过生态景观环境设计,塑造地域乡村特征,生态质朴、亲切宜人。体系化、网络化设置公共空间与设施设置,从生态景观要素到生产生活需求进行空间场所的营造,兼顾体系性与特色塑造。在挖掘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融入此时此地的时代特征,提升村落的环境品质与人文气质。

资料来源:

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为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村落景观空间
景观别墅
空间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创享空间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