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护理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中的应用

2021-05-21 14:55刘春花管芳龄卢莎莎
中外医疗 2021年9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刘春花,管芳龄,卢莎莎

广东同江医院血透室,广东佛山518054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地实施该治疗手段,可有效稳定患者病情,逐步促进患者健康的恢复[1]。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最为常见的一个血管通路之一,在治疗的过程中需反复进行穿刺,进而容易埋下一定的风险,尤其是潜在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会严重影响到治疗的效果[2]。个性化护理的最大特点在于护理的个性化和人性化,在临床疾病的护理干预中已被广泛应用,可促进疾病治疗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疾病患者的快速恢复,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而言,个性化护理能够对病情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但从目前临床相关研究来看[4],关于个性化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并无太多报道。该研究纳入该院2016年1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动静脉内瘘患者,针对个性化护理的实施效果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取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动静脉内瘘患者,通过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年龄36~76岁,平均(62.13±4.57)岁;内瘘应用时间4~69个月,平均时间(32.56±7.49)个月;原发疾病类型,高血压肾病8例,糖尿病肾病1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7例,其他3例。对照组:年龄35~74岁,平均(62.56±4.62)岁;内瘘应用时间3~70个月,平均时间(32.68±7.51)个月;原发疾病类型,高血压肾病7例,糖尿病肾病1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其他2例。患者均签署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血液透析时间≥3个月;②年龄<80周岁;③精神和认知正常,可配合完成研究调查;④临床资料完善。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器官(心、肝、肾等)功能障碍;②内瘘未成熟患者;③合并恶性肿瘤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者;⑤精神障碍,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

1.2 方法

两组均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采用德国费森尤斯4008 S血液透析机,将碳酸氢盐视为透析液,透析流量、血流量分别为设置为400 mL/min、220 mL/min。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如病情观察、饮食指导、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环境改善等。观察组除了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外,还采取个性化护理方案,具体如下。

(1)病情评估。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各项情况必须详细记录,并予以掌握,如一般资料、既往史、血液透析治疗及动静脉内瘘情况,然后对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的情况耐心地告知给家属,使得患者能够对治疗的情况进行了解,引起家属的高度重视。此外,在每次血液透析前,测量患者的体重,对其饮食、睡眠等状况进行了解,依据掌握的情况设置各项透析指标,以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2)内瘘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动静脉内瘘穿刺前,与患者保持交流,让其了解穿刺的必要性及其血管状况,提升穿刺依从性。穿刺时,若出现穿刺失败,应立刻按压住针眼处,按压力度适中。加强对并发症的护理:①加强出血护理。要求每次穿刺之后,利用压迫止血法止血,止血时既要控制好力度,又要控制好时间,一般5 min左右。②加强感染护理。要求保持透析室环境的干净、整洁、通风,穿刺时坚守无菌操作的原则。③加强血栓护理。要求对血运情况密切关注,定期对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监测,对于血液过于黏稠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和促红细胞生成素予以处理[5]。

(3)随访工作:护理人员需做好随访工作,通过上门、电话、微信、QQ等方式完成随访,一方面动态掌握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和动静脉内瘘护理的情况,另一方面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必要的指导,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1.3 观察指标

1.3.1 生活质量评估 评估和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量表[6](QLQ-C30)进行评估,涉及到生理功能、角色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等维度。每个维度分值100分,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比,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反之则越差。

1.3.2 并发症观察 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并发症如肢体肿胀、血栓、出血、感染、血管狭窄等,计算并发症发生率汇总并比较。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比较

在生理功能、角色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方面,两组护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均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6%,低于对照组的2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对比[n(%)]

3 讨论

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对患者肾功能的改善,以及生存时间的延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中的重要血管通路,其功能状况与治疗的效果直接相关[7]。研究发现[8],动静脉内瘘属于血管吻合手术,术后出现相关并发症的概率比较高,如感染、出血、血栓等,极易影响治疗的安全性。因此,提升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效果,要注重维持动静脉内瘘功能状况。

个性化护理是临床护理事业不断发展的产物,体现了护理模式的转变,是一种科学的、人性化的护理方式[9]。个性化护理的重点在于个性化,以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的护理来看,针对动静脉内瘘可能出现的功能状况和并发症问题,从动静脉内瘘层面出发,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加强对基础护理以及各项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同时为患者提供随访服务[10]。因此,相较于常规护理,个性化护理更加能够满足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动静脉内瘘患者的实际需求。朱颖婷[11]研究中,通过对2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发现,与相比较,实施个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生理功能、角色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80.16±9.21)分、(79.12±9.05)分、(78.99±8.67)分、(81.01±8.18)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常规护理28例对照组患者的(60.27±8.19)分、(61.25±8.75)分、(70.06±7.55)分、(71.02±7.44)分。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了个性化护理的应用,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这与该护理方式明确的功能性和目的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注重对动静脉内瘘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作用明显。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对照组26.66%,明显高于观察组的6.66%(P<0.05),表明了个性化护理的应用,相较于常规护理更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这主要是因为个性化护理的内容中,建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给予高度的重视,有利于并发症的预防,减少并发症发生,这与临床相关报道类似[2]。在赵婷[12]研究中,针对个性化护理对动静脉内瘘患者护理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实施个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43%(P<0.05),因而认为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而言,个性化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更好地预防并发症,提升护理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护理中,采取个性化护理作用显著,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并发症的预防有积极的作用,可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自体动静脉内瘘护理8要点
高频超声监测自体动脉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价值
髓周动静脉瘘1例报告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现状及研究进展
肺动静脉瘘38例临床分析及诊治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红细胞增多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透邪止痒汤治疗维持性血液净化患者皮肤瘙痒疗效观察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状动脉钙化的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