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

2021-05-25 11:14张敏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0期
关键词:甲骨文古诗文绘画

张敏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语言教学的重要部分,然而当下国人能随哈利波特畅想,却不能体会李白、庄子的意境,能读康德、尼采,却不识老子,这个问题很大的根源在于中小学阶段,我们没有培养起学生对于古典诗文的兴趣,甚至没有帮他们建立起正确的认知。欣喜的是在课改的推动下,各学段都加重了古诗文的比例,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下,古诗文的教学研究必定会掀起一个高潮。近年来,一线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研究的热情高涨,不再局限于以考试和分数为目的的研究,有了良好的研究氛围。

用最美的中国文字涵养学生气质,作为小学教师首先要做的便是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激活古诗文教学。

一、“古诗文无趣”的“病因”

激趣小学古诗文教学,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为何感到无趣,笔者认为原因大至有三:

首先,语言文字的发展变化引起带来的阻碍。古诗文距离我们现在时代久远,使用的字词,语法以及写作背景,与现代文相关甚远,学生单是在诵读方面就感觉晦涩拗口,更不提还要去了解相关背景、历史环境,学习难度易使其学习效率低下,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深入学习。

其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目标的不匹配,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但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候,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正适合大量读背积累,培养古诗文阅读语感,但当下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学习,无论是阅读量,还是阅读方法,都没有完全顺应儿童发展的这一特点,进入初中阶段之前,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文积累量不够,语感没有培养起来,在理解古诗文都要费一番功夫的情况下,却还要结合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去在欣赏古诗文之美,去感受属于中国人的哲思,难度增加,兴趣自然不高。

第三,以应试为最终目的的学习,把“会背诵”“会默写”定作首要目标,误解了古诗文学习的意义,教师无心欣赏,也无力带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学生难有“顿悟”的体验,自然会消磨学习热情。

二、激活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如何激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笔者认为孔子早就给了我们答案。子日: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大多数译文是——孔子說:  “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对“习”的误解太深了,《说文解字》中解“习”:数飞也。一次次起飞。“习”如果解释成“实践”而不是“温习”,是否更能体现孔子这位思想家、教育家的智慧。学生学习古诗文,就应该“学而时习之”如小鸟学飞,需要的是一次次实践。当下古诗文教学中,学生读过背过、“翻译”过,却鲜有机会“习”——创作,自然少了“乐”。古诗教学如果能围绕着古诗文的“习”做文章,或可“曲径通幽处”。几番摸索,笔者在教学中有点滴收获。

1.习之以“吟”——吟诵,激活学生对古诗文的二度创作

《诗·大序》日:“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故,有着悠久历史,中国文人代代相传,人人皆能的吟诵,在古代是学习诗文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一百年来,我们都在拿西文理论套中国的,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把诗歌当‘poem分析,实际上我们汉语诗歌就只剩下了字义。而我们的传统‘言外之意,‘言外之意在哪里?在声韵里。那些字义是通过声韵的流动得以展示、改变、发展和浑融的。离开声韵谈诗歌的涵义,多少有点瞎子摸象。”徐建顺在《我爱吟诵》出版前言中如是说。

吟诵是中国汉语古诗文的活态,在吟诵中,包含了很多语言本身所没有的意义,这些意义也是附着诗文一起流传的。古人的心态、情态、意境,只有吟诵的时候最能接近,最能体会。当学生根据平长仄短,根据自己体会和感受进行吟诵的时候,其实就开始了一个读者对古诗文的再创作。

因此,在小学教学中,笔者会穿插一些简音韵知识的讲解,如普通话四声所包含的情绪的变化,韵母中开闭口音情感的不同……在学习古诗文时,让学生尝试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给古诗谱出乐曲,一人一调,未必优美,但是作为读者,对古诗文的“二次创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笔者带着学生琢磨诗的押韵,拖长音,以歌唱的方式读韵字,再拓展唱出“尤”韵的其韵字:忧、愁、羞、悠、囚等,在还没有旋律的“音乐”中,学生便已经感受到诗中隐含的忧思,随后笔者再逐步将“平长仄短入声促”的要求融入到学生创编活动中时,学生很快感受到诗中入声字之多,随之而来是对时间流逝之快的感叹。展示时,学生以自己的调,唱着自己对这首诗的解读,结束不忘问问同学,可曾听出曲中的忧思。

2.习之以“画”——甲骨文绘画,对古诗文的别样表达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已经有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把绘画融入其中,再现古诗的情境,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挖掘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用绘画表达自己对古诗文的理解,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并不是他没有想法,头脑中没有意境,而是手中画笔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而大多数的语文老师,也不具备指导绘画的能力。如果这样,“习”之以画的方法,恐怕很难激起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幸运的是,我们学习的汉字是如此美好,我们的祖先,最初创造它时就是以绘画的形式,古老的甲骨文,本身就“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学习诗文时,将甲骨文融入画中,作为绘画素材,与相应的图景进行搭配,以画解古诗词,既具有激发想象力,从汉字的本意探究诗文的意义的作用,还可利用发掘中华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将诗词意境用绘画进行表现。如在学习《枫桥夜泊》一诗时,创设绘画环节,引导学生感受意境:

师:同学们读完这首诗,我们来找一找,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

生:有月、乌啼、天空,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夜钟声、客船。

师:这些景象,会组合成一副怎样的画面了?请同学们画出你读这首诗后想象到的画面,绘画时可以利上这些甲骨文,要想一想用什么颜色最能体现这个词诗中的意思。

猜你喜欢
甲骨文古诗文绘画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甲骨文文化展开展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图说汉字
图说汉字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