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策略

2021-05-25 21:20邹思怡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50期
关键词:有效性提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邹思怡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核心,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数学课堂上的有效性提问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其思维,引发深度思考,从而促进其学习效果的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提问的价值与意义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笔者将重点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策略,以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

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提问,有助于集中其学习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的扩展与开发。但由于实际教学中较多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所以,教师对问题的把控存在一定难度,导致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难以得到真正提高。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给学生预留思考问题的时间明显不足,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普遍较低,影响了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为此,教师应积极优化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学习状态出发,合理地设置课堂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问题的层次性,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小学是学生思维从具象逐步过渡到抽象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与逻辑性,引导学生从低阶认知向高阶认知逐步发展。同时,也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如果问题太过简单,则很难激起学生的思考动力,而问题难度过高,则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所以,教师应对提问环节进行科学规划,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提问顺序,多设计开放性问题,以启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以《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師可以向学生展示近一个月内的天气情况图,提出问题:“大家想一下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统计目标与统计方法。经过小组交流,很多学生都认同采用“正”字法来统计比较方便,这时教师可以提高问题难度:“现在大家已经知道了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那么,怎么才能清楚地表示出来呢?”有的小组用统计表来表示,有的用图示表示,也有的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三种方法都能表示出一个月内的天气情况。教师要让学生继续开动脑筋,思考哪种方式表示得更清楚,反映的信息更为详细。经过讨论,学生可以发现条形统计图能更好地表示出各种天气的数量,且更加形象、直观。待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后,教师也需预留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思考这节课的收获,并用自己的话总结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二、注重问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开放性提问的核心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并掌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有效方法,进而有效开发其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多层次、全方位地探索问题,使其能在合作交流中实现思维的有效碰撞。同时,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教师在设计开放性问题时应尽量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以各层次小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提问,从而让所有学生都能抓住问题的重点,真正实现学有所获。

以《四则运算》的教学为例,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算式:34÷2=17;24×10=240;17+240=257,提出问题:“大家能不能试着将这组算式列成一个综合算式?”这是一道比较基础的问题,学生能很快解出答案:34÷2+24×10=257。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明确四则运算的定义。待学生对新知识形成一定的理解后,教师引入实际问题:“书架上有两层书,共144本,如果从下层取8本放在上层,那么两层书的本数就相同,大家思考书架的上下层各有多少本书?”给予学生一定的小组讨论时间,然后点一名学生代表列出算式:144÷2=72(本),上层72-8=64(本),下层72+8=80(本)。这种方法是先算出两层本数相同的情况下,各有72本,然后根据关键条件得知上层比72本少8本,下层比72本多8本。接着,教师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它解答方法,这时有学生提出:下层本数为(144+8×2)÷2=80(本),而上层的本数就是144-80=64(本)。

三、注重问题的多样性,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信息时代,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应充分把握学生的思维程度,适应时代的发展,设置多样化的问题,并不断丰富叫答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别是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应先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再引导其进行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无需重复问题,也不要急于自己讲解,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来完善答案。

以《三角形》的教学为例,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并根据这一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课前,笔者让每位学生都准备长度分为是2、5、6、8厘米的四根小棒,然后给予其充足的时间,让其每次任意抽取三根小棒,思考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并把每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一一记录。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边长分别为2、6、8以及2、5、8的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让学生试着总结原因。首先,第一组无法围成三角形的小棒,上边两条加起来和另一条相等,而第二组上边两条加起来比另一条短,所以,想要围成三角形,就必须满足任意两条边加起来都要比第三条边长的条件。接着,可以引入生活问题:“如果我们将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思考共有几种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一分钟左右,然后再进行小组或同桌讨论。课后,教师需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分析它对生活的影响,以培养其善于观察、探索的良好习惯。

四、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一门综合性艺术,也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有效提问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有价值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其数学思维,使其形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基于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思考有效提问的策略激发学生思维,使其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参与者与分享者,充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

[1]刘萍萍.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J].中国校外教育,2020,5(4):110-111.

[2]赵国伟.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9,12(8):240.

[3]孙迎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实践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11):25.

猜你喜欢
有效性提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优化教学环节,提升语文课堂效益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浅淡初中信息教学的复习方法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效性提问,能否促进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