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2021-05-25 08:29刘科英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散文诗学问笔者

刘科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机会,提高他们的问题意识,努力引导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在问题的解決中提升质疑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一、讲名言故事,提升问题意识,让学生愿意提问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不断地向学生讲述提问的重要性,以及名人的一些有关提问的故事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不懂就要问》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从中我们看出,孙中山认为提问并不可耻,即使因为提问挨打也值得,因为通过问能够弄清楚道理,得到知识,这才是重要的。因此他成为一个伟人。

孔子说过:不耻下问。作为当时最有学问的人,孔子还能向任何他认为可以问的人问问题,可见,孔子认为问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种好习惯、好态度。

在课堂上,不断地以这样的故事和名人名言进行熏陶和渗透,学生会逐渐形成一种意识:提问是值得赞赏的,提问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样就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愿意提问了。

二、多鼓励肯定,增强质疑信心,让学生敢于提问

营造提问的氛围,激发兴趣,鼓励提问,不断肯定,让学生明白问题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有没有之别,那么学生就能打破心理障碍,进一步激发提问的动力,敢于提问。

学生提问的最佳时机是在预习的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越多越好。曾提出每篇课文提出20个问题的要求,设立“提问小能手”奖项,奖励提出问题最多的学生。

在课堂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释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笔者一一仔细研读,进行归纳整理。有的在课文讲授的过程中渗透讲解,有的专门进行探讨,鼓励孩子们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所提的问题。当学生看到自己提出的问题被重视的时候,他们的自信心自然上升了。

利用“鲶鱼效应”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课堂上有些学生不断地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果把他们的问题引导到预习本上的问题,并积极给予肯定和鼓励,那他们就能带动更多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积极投入到提问题中来。这样,就能形成你追我赶、不断竞争的良好局面。

三、引方法指导,提高质疑能力,让学生善于提问

要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需要老师进行方法的指导。笔者不断地尝试和摸索,由最开始的鼓励孩子每篇课文提出20个问题,到后来推行3+2模式,再到1+1模式、1+x模式,设立“最有创意的提问”“最有价值的提问”“最让人费脑子的提问”等各种奖项。

如《桂花雨》一课中,笔者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我”对摇桂花的期待?学生很快找到了一个动词“缠”。我又问:如何理解这个“缠”字,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去谈。我再联系《姥姥的剪纸》一文中出现的“缠”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本文中“缠”字使用的妙处。又如《白鹭》一课中,最后一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学生对“散文诗”这个概念并不明确。笔者就引导他们提问:“散文诗”是什么?如何理解?《桂花雨》中两次出现的“浸”字如何理解?这样在课堂中不断地渗透,可以指导学生从自己感觉到的独特的字词句段中提问。

四、倡合作探究,提高释疑水平,让学生勤于解答

有问题就需要解答。学生源源不断地提出问题,简单的问题学生自己就可以解答,稍难一点的也可以通过合作探讨解决,更难一点的就需要师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头脑风暴的方式,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讨论的过程,就是思维与思维相互碰撞的过程,能促进个体思维的活跃。这样的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能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学问学问,是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提问不是数学等学科的专利,语文学科也需要,需要有质疑的意识和勇气。如果广大的语文教师,能够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对他们质疑能力的培养,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周市镇永平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散文诗学问笔者
比多少的学问
老师,别走……
“一”的学问
散文诗八骏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