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PICC中应用预见性与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并发症的影响

2021-05-26 03:48徐月银叶玉清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置管预见性输液

徐月银 叶玉清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广东惠州516001

由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制定的2016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也强调安全输液的重要性[1],其中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也是安全输液较为重要的一环。目前根据患儿年龄、药物性质、预期治疗时间等选择血管通路装置,经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作为中心静脉导管之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应用的越来越广泛[2-3]。但PICC置管及维护难度较大,专科性较强,并发症有感染、机械性静脉炎、脱管等。因此需要有针对性且有意义的护理干预。将我院收治新生儿PICC置管的患儿总计200例实施不同护理,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4]:①穿刺指征;②预计输液>7 d;③监护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先天性心脏病、血管畸形等;②患儿预后不佳或者死亡等。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收治新生儿PICC置管的患儿总计200例,以置入PICC的顺序分成两组,以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先入院的100例新生儿采取常规的护理设置为对照组,男64例,女36例,出生时体重2173.6~3182.1 g,平均(2824.52±315.62)g,年龄1.1~33.5 h,平均(12.5±0.5)h。而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后置入的PICC的另100例新生儿采取预见性与精细化护理管理模式干预下的护理设置为试验组。男63例,女37例,出生 时 体 重2093.5~3282.6 g,平均(2796.64±302.44)g,年龄1.0~33.9h,平均(12.1±0.4)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置管、日常消毒、敷料固定,减少因新生儿乱动所造成的PICC导管的脱落,并及时预防并发症。

试验组配合预见性与精细化管理。①预见性护理。对我院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了解其引发并发症发生的主要的因素,并针对这些诱发因素进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护理措施干预如下:在室内播放舒缓的儿童音乐(声音不可过大,需要控制在45分贝左右,不会对新生儿造成较大的不好影响),在置管前10 min即开始实施,并放音乐。导管型号选择大小适宜,穿刺前浸于生理盐水,以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发生(考虑浸泡后可以减少导管与静脉血管壁之间摩擦的因素有关)。在科室内进行PICC置管训练,在新生儿穿刺中选择我院技术熟练专科护士进行穿刺,若新生儿血管较为特殊,可选择科室护士长完成。②精细化护理。详细宣讲,取得家属的认可是完成置管的首要前提,因此置管前取得新生儿家长同意,要进行有针对性且有意义的置管前宣教,并将优点、过程等讲解,提升配合度。为保障新生儿对置管的配合情况,需要保障在置管前生命体征平稳,情绪平稳,舒适体位。对消毒液与操作台进行加温处理,温度以37℃左右为宜,以避免冷刺激增加穿刺难度。日常护理同对照组。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的PICC置管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非计划拔管、置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与纠纷情况。统计两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非计划拔管、置管时间,其中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判断方法[5-6]:以选择合适的PICC置管,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后,一次性穿刺成功。统计在PICC置管期间,发生的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异位、导管脱落、导管堵塞、药液外渗等并发症。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与纠纷情况。满意度评价采取满分为100分的调查问卷,以90~100分判断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70~79分为基本满意,69分及以下为不满意[7]。总满意度=(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统计两组患儿的纠纷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PICC置管情况比较

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00%)高于对照组,试验组非计划拔管率(6.00%)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PICC置管情况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3.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与纠纷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总满意率(100.00%)高于对照组,而纠纷率(0.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表3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与纠纷情况比较[n(%)]

3 讨论

随着输液技术不断发展,安全输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PICC保证了治疗、抢救工作的正常进行,为新生儿建立了可靠的静脉通路,减轻了患儿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避免组织水肿、坏死、瘢痕、挛缩等并发症不良后果[8-10]。适用于静脉输注刺激性、高渗性药物及中长期输液治疗,具有避免反复穿刺、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用于危重患儿的救治中[11-12]。但医院感染、血流感染等并发症,成为制约 PICC 在新生儿中广泛应用的主要问题。而相关的研究中指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干预下,可以有效减少置管的问题,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13-15]。本研究所采取的预见性与精细化管理模式,其原本是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护理方法,而本研究所采取的的则是将两种不同护理模式有效结合,互补不足。完善了其护理过程精细,借助管理理念,对PICC 置管常规护理细化,提升护理质量;预见性护理则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前瞻性判断,提前实施相关针对性护理干预。两者相结合后,则可有效的提升临床的护理质量,包括操作、沟通、观察等,并有效降低置管堵塞、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中,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7.00%)高于对照组(78.00%),试验组非计划拔管率(6.00%)低于对照组(24.00%),试验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 试验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3.00%)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总满意率(100.00%)高于对照组(85.00%),而纠纷率(0.00%)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PICC置管过程中,采取预见性与精细化护理管理下的PICC置管护理,可明显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非计划拔管率,延长PICC置管时间,减少置管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减少因为护理干预的问题所造成的护患纠纷,效果理想,值得临床在新生儿科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置管预见性输液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老年痴呆护理中的应用及满意度评价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预见性护理在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分析个性化护理对老年科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作用效果
急性胰腺假性囊肿的外科治疗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PICC标准护理对置管患者自护能力和质量的效果分析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