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容态礼仪的存续与演变

2021-05-26 16:51袁冬梅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演变

袁冬梅

摘要:坐容被形容为“坐如尸”,意为“如果坐着,要像受祭之人那样端正”,是最为敬意的一种坐立姿态。文章基于礼仪教育经验,运用文献及比较研究法,从文献典籍所载资料出发,溯本求源,阐明“坐如尸”吉祥表敬意的意涵,从坐具、坐容、入座礼仪细节三方面探寻传统坐容的存续与演变,回到初心,从“修形、修德、修智”三个维度揭示传统容态礼仪于当代礼仪教育的价值。

关键词:传统容态;坐容;存续;演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03C-0095-05

容态礼仪是表达人内心敬意而外显出来的颜色、容貌及举止,亦称容礼(曹建墩、沈文倬等)或礼容(彭林、张怀通等),是儒家礼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内在道德与外在仪容的和谐一体[1],所谓“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礼仪·冠义》)。关于坐容,《礼记·玉澡》载:“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礼记·曲礼》亦载“若夫坐如尸,立如齐,礼从宜,使从俗”。文献典籍中对坐容的形容为“坐如尸”。

一、“坐如尸”吉祥表敬意

“坐如尸”字面意为,如果坐着,要像祭祀礼中装扮成受祭之人那样坐得端正。《西游记》第四十八回:“众信摆列停当,一齐朝上叩头道:大王爷爷,今年、今月、今日、今时,陈家庄祭主陈澄等众信,年甲不齐,谨遵年例,供献童男一名陈关保,童女一名陈一秤金,猪羊牺醴如数,奉上大王享用。保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回中,供献的男、女童就是装扮成的受祭之人,端正地坐于祭台上,象征神灵,代表受祭者接受祭祀、享用祭品。此外,对于装扮成尸的人,《礼记·曲礼》载:“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也就是说孙子可以充任祭祖时的尸,儿子却不可充任祭父时的尸,即“为人子者……祭祀不为尸”。

充任“尸”者会成为更受尊敬的对象。《孟子·告子章句上》里有一段对话,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因为弟为尸,所以跟叔叔比起来,应该更尊敬弟弟。一则我们尊敬的对象因所处的位置及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二则可以看出古时充任“尸”身份人的地位很高。另,《周礼·春官·大宗伯》将礼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及嘉礼。吉礼就是指祭祀的礼仪,古人祭祀的目的,意在祈求吉祥,故名[2]。因此,祭祀的礼仪在中国古代属吉礼范畴。“坐如尸”亦是最为敬意的一种坐立姿态。

二、从实物坐具到词汇的存续

在椅子传入中原前,先民都是坐在席子上,诸多典籍均有记述。《孝经》记载,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世说新语·德行》记载,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古人铺席于地而坐,曾子用避席即走到所坐的席子外向老师请教的动作,表明对知识及老师的尊重;管宁用割席的方式表明自己结交朋友的标准,希望友直、友谅、友多闻;前席说明卫鞅复见孝公时相谈甚欢过程中,孝公想更接近卫鞅不知不觉移坐向前的状态。席为古人的坐具,坐于席上发生的事情折射出不同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当少数民族的坐具“胡坐”傳入中原后,这一切又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据《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竟为之。”于是“席地而坐”渐成过去时,但由“席”这一实物坐具演化而来的词汇沿用至今天,如座无虚席、一席之地、席位、入席等。

三、经、恭、肃、卑的演变

《新书·容经》记载:“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通“恭”)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据此,可将坐容分为经坐、恭坐、肃坐、卑坐等四类。

1.传统礼仪坐容画像

(1)经坐画像。双脚背贴于地面,双膝并拢,小腿平行,臀部落于小腿及足跟上,上身保持正直且眼睛平视前方。(2)恭坐画像。双脚背贴于地面,双膝并拢,小腿平行,臀部落于小腿及足跟上,上身微前倾(约15度),眼睛注视尊者膝盖位置。(3)肃坐画像。双脚背贴于地面,双膝并拢,小腿平行,臀部落于小腿及足跟上,上身前倾(约45度),视线随身体前倾而下移。(4)卑坐画像。双脚背贴于地面,双膝并拢,小腿平行,臀部落于小腿及足跟上,上身前倾(约90度)。

男、女坐姿画像的区别在于双手。男子双手平行着放在双膝上,而女子则是双手向下交叉放在身前[3]。卑坐时双手随身体前倾而下移,双肘及前额几乎贴于地面。

2.当代礼仪坐容画像

当代礼仪中标准坐立姿态即为正襟危坐,意思是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苏轼《赤壁赋》有:“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史记·日者列传》有:“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人体测量术语》中给该坐姿的定义是,被测者挺胸坐在被调节到腓骨头高度的平面上,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左、右大腿大致平行,膝弯屈大致成直角,足平放在地面上,手轻放在大腿上。正襟危坐不仅符合礼的要求,也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表明礼是合于人健康发展需求的。

(1)女士坐容画像。双脚并拢,双脚尖在一条直线上,双膝靠紧,大腿与小腿约成90度角,坐于椅面的2/3处,后背直立约与大腿成90度角,头正肩平,双手以交叠式手位放于大腿上,目视前方。(2)男士坐容画像。双脚指向前方或轻微向外翻,双腿平行小于肩宽,大腿与小腿约成90度角,坐于椅面的2/3处,后背直立约与大腿成90度角,头正肩平,双手十指并拢放于膝上部,目视前方。

男、女坐姿画像区别在于手位与腿。手位的区别为,男士双手放于膝上部,女士双手右上、左下交叠放于腿上。腿的区别为,男士双腿平行小于肩宽,女士要求双腿并拢。

3.传统与当代坐容比较

(1)经坐之于正襟危坐。经坐与正襟危坐的外在形象都要求头正、肩平、身直、足安,所谓“坐必安、执尔颜。”(《礼记·曲礼》)外在坐立形象的端庄是内心安稳、安静、恭敬之心的外显,用礼正心,用仪正形。古人制定坐的规矩,经过时间的洗礼,传承发展为今天的正襟危坐。

(2)前倾的幅度之于坐立的位置。恭坐、肃坐、卑坐依次表达更深层次的敬意,表达的方式靠上半身前倾的度数来调节,前倾的度数越大,敬意越深。当代坐姿礼仪中表达敬意程度的主要做法是靠坐于椅面的位置来调节,分别为坐满椅面、坐于椅面2/3、坐于椅面1/3,位置越靠前,敬意越深。

四、入座过程中礼仪细节的演变

传统礼仪中关于入座过程的细节,《礼记·曲礼》有详细记载:“将即席,容毋怍,两手抠衣,去齐尺,衣毋拨,足毋蹶。”要求将要就席入座时两手提起衣裳,离地一尺左右,但不要掀动上衣,脚不可踩踏、跨越而过。此规定要从传统服饰谈起,《礼记·深衣》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深衣这种服制因合规、矩、绳、权、衡五法而受君王青睐,但此种服制下半部分相当于现在的裙装,是不分裆的,所以入坐时需要抠衣,抠衣的幅度也有明确规定,这在当时是合于礼的做法。

當代入座礼仪要求,入座时单腿向正后方撤一步,小腿触及椅边,着裤装时双手轻提裤入座,着裙装时右手理顺裙边入座。轻提裤、右手理裙的规定亦是因为今天的着装形制,这在今天也是合于礼的做法。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礼记·礼器》从两手抠衣到整理着装,服装的改变带来了入座时细节的变更,不管如何变,都是合于时代、环境、规矩、义理,符合礼的要求。

五、传统容态礼仪于当代礼仪教育的价值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传统文化断层,当下我国礼仪教育不尽如人意,这已是不争之实[4]。究其根本原因是优秀传统礼仪的缺位,致“礼”失去了根基,而使外在的“仪”成了无根之形。“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当代礼仪教育需要回到初心,从传统礼仪中吸取养分,将修形、修德、修智融为一体,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1.约之以礼以修形

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章句上》)在修习外在形态时,需按照合于道德要求的行为准则规范、约束外在行为,不断调整使之符合礼的要求,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修习坐姿礼仪,一方面要教习正确的坐立规范,另一方面要讲清楚关于“坐”的规矩。如“勿摇髀”(《弟子规》),即坐立时不可抖动大腿;“并坐不横肱”(《礼记·曲礼》),即两个人并排坐在一起不可横着胳膊,以免妨碍到他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礼记·曲礼》),即向老师请教问题要起立,再次向老师请教问题也要起立,父母和先生召唤时不要唱诺,要起立回答。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传统容态礼仪启示当代礼仪教育在讲礼仪规范的同时需要修习规矩。

2.择善而从以修德

“善,吉也。”(《说文解字》)“善”的本义是像羊一样说话,有吉祥美好之义。《荀子·修身篇》载:“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代礼仪教育过程中探寻建立在人性基础之上的传统礼仪,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探求生命和教育的起源,教化民众齐之以礼,有耻有格,择善而从。以“坐毋箕”为例,传统礼仪认为这是最不敬的坐容,荆轲刺秦王未果而“箕踞以骂”,孟子因见“妻独居,踞”而要休妻,“原壤夷俟”而被孔子用拐杖敲腿骂为“是为贼”等。当代礼仪教育中仍以坐立时双腿叉开伸直为耻。传统礼仪启示我们,在当代礼仪教育过程中需要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善意、敬意,提高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5],塑造善心、善形及善行。

3.博学于文以修智

当代礼仪教育如果只注重外在形态的修练,而不注重内在知识的学习,礼仪就成了形体上的花架子,非合于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也非文明人的标志,我们需要博学于文以修智。关于“文”,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 也。”(《论语·公冶长》)孔子告诉我们,要勤于学习知识,谦虚请教,努力拓展知识的宽度与厚度。那如何达到“文”呢?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首先,学诗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可以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可以涵养虚怀若谷的气度,可以学会幽默的艺术。其次,学诗能够感悟父母的恩情。再者,学诗可以学习到丰富多彩的知识。学诗还能够增进我们的智慧,提升对“礼”的理解能力与践行力,使文与质相得益彰。就如孔子所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我们在当代礼仪教育过程中抚今追昔,学而思,思而学,“好学近乎知”(《中庸》),不断提升智慧,方能达到内在“礼”与外在“仪”的和谐统一。

六、结论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坐容是“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中的一粒,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从设计始,一路走来,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中,成为端正己身的“正身观”[6]而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内化并培养我们的道德意识,折射着我们的道德修养。今天仓廪实且衣食足,故知礼节且知荣辱,之所以要至传统礼仪中溯本求源,探寻传统容态礼仪的存绪与演变,不仅因为优秀的传统礼仪为当代礼仪教育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更重要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为礼仪都具有民族性,每个民族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礼仪[7],正如近代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所言:“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田家溧.汉代的容礼与威仪观及其影响[J].理论学刊,2015(2).

[2][3]彭林.中华传统礼仪概要[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7:30,144.

[4]杨柳.日本传统礼仪教育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3).

[5]马永庆,韩云忠.儒家礼乐教化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价值[J].理论学刊,2018(5).

[6]石超.儒家“容礼之学”探析[J].中国哲学研究, 2015(4).

[7]彭林.传统礼仪与当代文明[J].浙江社会科学, 2017(10).

责任编辑:陈钱允

猜你喜欢
演变
平顶山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及优化研究
浅谈汉族姓氏文化
论日本文化的复合性特征
浅谈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服饰的演变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民国书籍插图艺术风格的演变研究
从神话到《诗经》中复仇意识的演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