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华:好父母必须完成的五项任务

2021-05-29 16:20小单
现代家长 2021年5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笔者习惯

小单

【人物名片】

周建华,博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副校长,人大附中联合学校总校副校长,国家级骨干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

周建华校长扎根基层办教育,对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深刻的认识,在家长圈享有崇高的威望。日前,笔者采访了他。

有德无才干不成事,有才无德干坏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干成好事

笔者:家长群中流行一句话:“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作为从教半生的教师,您赞同这句话吗?

周建华(以下简称周):完全赞同。从多年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在人大附中的教育实践来看,优秀的孩子一定是父母“陪”出来的。好父母不仅胜过好老师,而且胜过200多位好老师。

笔者:为什么是200多位?

周:因为孩子从小学到大学大概要接触200多位老师。

笔者: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成为好父母?

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影响深远,所以责任重大。我认为,好父母要完成五项任务。

笔者:我们分别来谈。父母的第一项任务是什么?

周:第一项任务是帮助孩子确立人生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有了人生目标,孩子才会有学习目标,生活才有意义,长大以后才不会得“空心病”。

笔者:什么是“空心病”?

周:“空心病”是一种价值观缺陷导致的心理障碍,症状为觉得人生毫无意义,对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主要症状是疲惫、孤独、情绪差,感觉缺乏存在感,身心被掏空。

目前,“空心病”在大学生中较普遍,究其原因,是没有在初、高中接受理想教育,缺乏人生目标。所以,父母们要引以为戒,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他进行积极的人生观教育。

笔者:那么,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呢?

周:很简单,就是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我经常说三句话:有德无才干不成事,有才无德干坏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干成好事。因此,要成才,先成人,父母要教育孩子成为德才兼备的人。父母对孩子影响很大,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底片”“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都是在强调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笔者:孩子要面向未来,那么未来社会有什么特征呢?

周:未来社会唯一能确定的特征就是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父母要培养孩子接受未来社会不断变化的特性,而且要主动适应变化。当然,如果孩子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那么还要引领这种变化。

笔者:父母的第二项任务是什么?

周:第二项任务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我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有:按时作息的习惯;认真听老师讲课,认真思考,认真记笔记,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及时订正,化错为对的习惯;与同学交流、质疑、探讨的习惯;限时限量完成作业的习惯;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习惯;等等。

笔者:在人大附中,学生们推崇的一句话是“优秀是一种习惯”。请问,他们都有哪些好习惯?

周:主要有六个方面:第一,学习要刻苦,每天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并养成习惯;第二,讲究学习方法,少走弯路;第三,咬牙坚持,千万不能松劲儿;第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几个人约定,也可以班级倡议,大家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第五,犯了错误不找借口,不逃避,勇于承担责任;第六,利用一切机会来锻炼自己,习惯于为他人服务。这些好习惯值得推广。

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缺一不可

笔者:陪读不得法是许多父母的烦恼。您有何良策?

周:正要谈到这个问题。父母的第三项任务是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许多父母陪伴孩子时只注重结果而忽略学习方法的培养,效率很低。实际上,帮助孩子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笔者: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周:学习方法因人而异,父母要引导孩子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摸索。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环一步”学习法,供父母们参考。

所谓“四环”,是指上课要抓住预习、听课、梳理、做作业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环环推动。在预习阶段,要复习旧知识,查清新知识,找重点和难点,尝试课本练习;在听课阶段,要专心听讲,知识点当堂弄懂,理清思路,抓住关键;在梳理阶段,要尝试回忆,看教科书,整理笔记,看参考书;在做作业环节,要审清题意,寻找思路,正确解答,题后回顾。“一步”是说在复习和总结阶段要抓住要领,有四个要求:融会贯通、查漏补缺、强化记忆、总结规律。

笔者:许多父母发现,孩子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要有学习方法,还要靠学习能力。请问,学习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周:没错,学习成绩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通常说的智力因素也主要指这五个方面。下面我们分别来谈:

第一,注意力非常重要。比如听课,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而且要调动有意的注意,避免分心。注意力可以比作“通向知识宝库的门户”,不打开它,智慧的阳光就无法透进心灵,智力也无法得到发展。

第二,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学习离不开观察。

第三,记忆力是硬功夫,也是童子功。学习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学习与遗忘抗争的过程,只有不断复习,重复记忆,才能掌握知识。

第四,想象力是对已经获得的一些表象进行加工的能力。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有意想象,不论学习哪一学科,对知识的理解和科学概念的形成,都要借助于想象力。所以,想象力是学习必备的能力。

第五,思维能力可以说是学习中最重要的能力。根据学科特点的不同,学生需要逐步养成不同的思维能力,比如數理思维能力、语言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等。

笔者:父母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周:首先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父母与孩子沟通要对得上孩子的“频道”,对孩子要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说教和唠叨。在沟通中,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全面了解,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其次,父母要对孩子进行全面评估:是否爱学习?是否会学习?从三个层面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在学习上,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不足和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对策是什么?引导孩子奋发图强,不懈努力。这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父母要时刻观察孩子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父母要学会判断孩子的学习状况,可以从书包、课本、作业本、练习册、考试卷等多方面留意,孩子若有厌学等情绪,一定会留下蛛丝马迹。另外,父母可以多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老师是最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人,许多父母是第一次做父母,老师却带出了许多届学生,许多经验可以共享。

家务劳动能培养孩子灵巧的手、聪明的脑和温暖的心

周:家长的第四项任务是防止孩子早恋。初中、高中阶段恰好与孩子的青春期重合,孩子情窦初开,对异性产生兴趣是正常的发育规律,父母不必大惊小怪,但要在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防止孩子在学知识的重要阶段陷入早恋的泥潭。

笔者:这个道理父母们都懂,但如何防范孩子早恋是个难题。这方面,您有什么好办法吗?

周:防止孩子早恋,基本策略是保持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因为只有这样,父母才有机会介入孩子的感情世界。父母要耐心地与孩子分析早恋的利弊,引导孩子珍惜美好感情,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调查显示,孩子早恋,大多是因为精神空虚,随大溜。对此,父母切不可着急,要制订针对性策略,丰富家庭文化,引导孩子为他人负责,同时也为自己负责。提醒父母们,对孩子早恋,棒打鸳鸯不是好办法,往往适得其反。

笔者:父母的第五项任务是什么?

周:父母的第五项任务是引导孩子热爱家务劳动。

笔者:许多父母心疼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劳累,也担心做家务耽误孩子学习。

周:孩子做家务不比玩耍更费力气,哪里谈得上舍得舍不得?说做家务耽误学习,实在是多虑了,在我看来,孩子做家务是很好的减压活动,对孩子身心都有好处。

笔者:哪些家务可以让孩子做?

周:家务劳动可以分为四大类:日常生活劳动、服务型劳动、生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实际操作中,每一类劳动都可以有创造性,所以,家务劳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从事家务劳动能培养孩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生活态度,对培养孩子自强不息的品格和高雅的生活情趣大有裨益。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劳动者的角度来讲,需要灵巧的手,会操作、能物化;需要聪明的脑,善思维、能创新;需要温暖的心,会交流、能合作。这些素质,都可以在家务劳动中慢慢培养。

笔者:国外的家庭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烹饪技能,您赞同这种做法吗?

周:当然赞同。形象地说,厨房里的热气就是人间烟火气。厨房热闹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大多有温情、有情趣。家庭饮食要有妈妈的味道、爸爸的味道,出自这样家庭的孩子心里有底气,做事有担当。反过来说,厨房冷清的家庭很难培养出具有高幸福感的孩子。培养孩子的烹饪技能,不仅是教孩子做出可口的饭菜,还是引导孩子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劳动,以塑造孩子的品格,发展孩子的智力,强健孩子的体魄,丰富孩子的审美。比如,即使做一份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如果能在口味上有所创新,能在摆盘时有些新花样,也不失为生活的情趣。

【編辑:陈彤】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笔者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好习惯
性能相差达32%
增进健康的8个好习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