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使修芦碍月生

2021-06-01 22:10张祖嘉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3期
关键词:佛系阶层工人

张祖嘉

绿音文学社简介

蔡甸区汉阳一中的绿音文学社——孕育在知音文化中的一抹倩影。秉持着“一中精神”,一批批以文为乐的学子,在这座文学的殿宇中寻迹知音、育美而行。阳春白雪的高雅,下里巴人的简扼;妙手偶得的欣喜,酣畅淋漓的泼墨。律诗整齐,他们含蓄吐露心声;新诗参差,他们热情礼赞生命;练笔随性,他们自由倾注文采;杂文深刻,他们犀利剖析本质。大家葆有清灵的初心,不惧困难,挥斥方遒,让文字于世间起舞,让思想在时空碰撞。世景悠悠,尘埃不染,一代代“一中人”将坚守心中的“绿音”,以梦为马,从此启航,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刷爆网络的“打工人”之梗

★指导老师:余文镜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打工人”一词上榜。今天的“打工人”,“几乎成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统称。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职员,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被称为‘打工人”。

对注重个性和自我的年轻人而言,“打工人”的调侃更像是一种平衡艺术——既有面对重负的敏感脆弱,也有适时的自我减压;既有融入社会的自觉,也有对个体价值、个体尊严的尊崇和追求;既有认清现实的妥协,也不乏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然而,我们可以调侃他人或自己的处境,可以用“佛系”“社畜”“打工人”这类词来自我宽慰,但我们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丧文化”,还是“佛系”,都应该只是我们的谈资,只是我们表达幽默、释放压力的手段。不应让这类观念,消解我们的努力,否定竞争的意义。不能因为嘴里喊着“打工人”“我很佛系”,从而忘却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付出才有回报一直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一句“打工人”,调侃自嘲的背后,隐匿了多少辛酸?浮世喧嚷,人生路漫,以无伤大雅的幽默口吻,慰藉一个个寂寥的长夜,重拾勇气与热望,又有何不可?

迟子建告诉我们,生活不是上帝的诗篇,而是凡人的欢笑和眼泪 。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高楼林立,满目浮光,而身处其中的血肉之躯,已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现实不是童话,难免充斥着埋怨与叹息,但幸好,人们还保有坚韧上进之心,网络世界里一句看似无意的调侃,也能给疲累的“打工人”一个喘息的机会,让他们能抬起头,凝望囹圄之上的蓝天,跳出这扰人的灯红酒绿,看到婆娑世界的月明风清。

央视新闻公众号里的一篇《早安啊,打工人》,让我们看到了鼓励与关爱;在自标身份的“打工人”自娱自嘲之时,我们看到的是勤奋与上进。当人们以“打工人”的身份相互慰藉时,何来阶层的歧视?当人们从片刻放松里,怀以更大热情重返岗位时,何来悲观与不满?诚如冰心所言,愿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但在这一场网络狂欢里,“打工人”已泛化至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将所谓的“行业鄙视链”彻底打破,我们又何苦亲植杂乱的修芦,生硬地安上“阶层划分”的名头,阻碍这一轮清心的明月?

王臣曾经说过:“人心都满是破洞。洞外是暖腻的浮光,洞内是隐忍的真相。”工作的压力,生活的重负,犹如一把把高悬的利剑 ,使年轻群体囿于高压之下。仅靠几句自嘲式的安慰,当然不足以提供精神的港湾,救他们于浮光与隐忍。因同为“打工人”,彼此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也找到了同路的有缘人,尽可相互鼓励,相互安慰,纾缓心中的苦涩,一同期待人生的回甘。这一时的温暖,也会照亮“打工人”的前路,縱一灯如豆,也可累积成阳,成为他们前行不止的力量。

“早安啊,打工人”“奋斗吧,打工人”,这一句句标语的背后,是“打工人”勤奋、热情、坚韧和上进之心的彰显。天地如穹庐,冥冥众生,谁不是在苦苦煎熬?

莫放修芦碍月生,为“打工人”们撑起一片净土吧,以慰藉他们风尘仆仆的心!

指导老师点评:

文章首段以反问切入,既概括了材料,又明确了观点,直入主题。再以名人名言,引出此种调侃对于重压之下的打工群体的慰藉,最后针对材料争议,以对偶的句式结合反问,点出了“打工人”这一称呼的内涵并加以分析,重申观点。全文以“打工人”面对的层层压力为切入点,深入论证了这场网络“玩梗”对于打工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明确指出其与“阶层划分”之间的区别,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总体来看,文章紧扣“打工人”这一中心,论述严谨而不失自然。

——余文镜

猜你喜欢
佛系阶层工人
法系妈&佛系爸
油田工人
酒厂工人
“佛系”掩盖了什么?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
佛系
佛系青年(双语加油站)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