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轮出行市场也能跑出巨头

2021-06-01 01:56向小田
理财·市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押金摩拜长跑

向小田

摩拜单车的APP停止使用了。

从2014年到2020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下,共享出行市场打得火热,创业公司融巨资烧大钱,把市场弄得滚烫。但是几年过去了,随着资本的退潮,共享出行市场又变得冷却下来,行业里面发生的深刻变化,竟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了。

最近亿欧智库发布了一份报告称,在共享出行的市场格局上,哈啰单车、美团单车、青桔单车3家领跑行业,其中哈啰单车的MAU在2020年11月达到7232万人,这几乎为美团和青桔的总和。共享出行市场跑出来一个巨头哈啰,恐怕是5年前市场刚起步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

亿欧的数据显示,全渠道活跃用户比较,哈啰、美团、青桔3家比例分别为5:2:3。美团是承接的摩拜。当年领跑的摩拜和ofo,加起来已经成了少数,哈啰和青桔成了最大的两家。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这种后来者居上的局面并不多见。

哈啰凭什么能够现在跑到占据两轮出行的半壁江山,坊间讨论的原因有很多,这里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慢就是快。

互联网市场上很多竞争,是抢住了市场份额之后,通过双边网络效应,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最终形成垄断。这样的模式就要求创业公司速度非常快,融资要快,烧钱也要快,滴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两轮共享出行市场上,这个逻辑发生了变化。

两轮的供给并不是稀缺的,这是和四轮最大的区别。换句话说,两轮的供给侧可以低成本产生很多的增量。因为流量是线下获取的,也就是说线下的流量跟线上不一样,它创造增量的能力比较强,所以竞争很难快速分出胜负,难以形成垄断。

这个时候,两轮出行成了一个长跑式的竞争。长跑跟短跑考验的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长跑,考验产品的能力、考验管理的水平,更多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哈啰的表现更好。哈啰在这个生意上更好地体现了长期主义。

第二,竞争对手的犹豫。

ofo我们就不用提了,摩拜出售给美团,降低了竞争力,这个恐怕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认为,在美团,两轮共享出行这个业务在战略上是排在后面的。

其實你考察哈啰和美团这两个公司最新的表态就能够看清楚。比如,哈啰说,我们暂时不会做社区团购。美团说,社区团购是我们最重要的业务。很明显,两者的战略优先级是完全不一样的。两轮共享出行是哈啰的主战场,但却是美团的侧面战场。这样竞争起来,谁会全心全力投入呢?结果是一目了然的。

对照上面的逻辑来说,青桔能够获得30%的市场份额还是不容易的,毕竟滴滴也是战略级投入到了社区团购里面。青桔能做到这一点,原因还是在于出行是滴滴的老本行,如果做得不如美团,那是完全说不过去的。

战略上优先级靠后导致行动上的犹豫,这就给了哈啰很多机会。举个例子,哈啰因为战略聚焦,在换电、电动车上面持续下注,现在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两轮出行产业的生态,包括主机厂商、电池、电机、智能锁等配套零部件厂商合计大约400多家。对比来说,竞争对手在两轮出行的生态上面还落后一截。

所以,我们分析,两轮共享出行市场还有进一步的市场集中。

第三,免押金策略棋高一招。

现在回过头来看,哈啰率先提出免押金策略,应该是竞争胜出的关键一招。ofo的倒掉让更多人认识到了共享出行押金的风险问题,尤其是社会舆论的讨论,教育了用户,用户更加不认同押金这个传统的风控方式。

哈啰提出免押金策略的时候,社会舆论的讨论还没有发酵,可以说哈啰的行动提前了半步,提前的这个半步非常重要。我们没有一个统计说明哈啰的用户里面有多少是因为免押金来的,但是这个逻辑很好理解——ofo的用户大概率不会再次充值押金了。

当然,市场的竞争态势还在变化。两轮共享出行的发展还在中途,哈啰的领先优势刚刚开始显现,后面怎么发展,还有待观察。根据亿欧测算,中国的两轮共享出行市场规模现在为310亿元,当渗透率达到25%的时候,整个市场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整个市场的蛋糕还很大,各家企业都还有长足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押金摩拜长跑
长跑
花式退押金
摩拜的宿命
摩拜单车CEO王晓峰谈与ofo合并:不觉得有可能
长跑囧事
数学儿歌两首
笑眯眯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