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患儿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

2021-06-02 14:51侯学慧齐林
保健文汇 2021年9期
关键词:住院发生率患儿

文/侯学慧,齐林

脑肿瘤即临床上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属于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脑肿瘤主要分为原发性颅内肿瘤及继发性颅内肿瘤两种[1]。当肿瘤占据了颅内的空间并压迫到脑组织时,会升高患者的颅内压,其中枢神经系统也会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2]。现阶段临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术来治疗脑肿瘤患者,但是人脑的生理结构非常复杂,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很容易对脑内的各类神经造成损伤,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发生障碍,极大地提高了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3]。因此,提前预判脑部肿瘤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类并发症并将其纳入护理干预措施内,对于提高患儿术后的恢复情况及预后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两组患儿分别采用全程优质干预手段与常规的干预手段两种方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经过护理后的各项指标和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效果更佳,因而在此进行详细说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样本为58例脑肿瘤患儿,在我院进行手术及住院的时间均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照护理干预手段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两组: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其中观察组患儿的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11岁,平均年龄(8.00±3.00)岁,男童/女童=16:13;对照组患儿的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12岁,平均年龄(9.00±3.00)岁,男童/女童=15:14;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持进行研究比较。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儿家属同意将患儿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2)脑肿瘤均为原发性颅内肿瘤者;(3)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其他恶性疾病可能随时影响生命体征者;(4)依从性及配合度良好、能够服从研究人员的安排顺利完成此次研究者。

排除标准:(1)患者或其家属对研究有异议、拒绝参加者;(2)患有精神疾病、意识不清者;(3)患有其他并发症状或其他恶性疾病者;(4)服从性较差、无法服从研究人员的相关安排者。

1.3 方法

对手术结束后的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的护理干预,包括饮食指导、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等。

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儿全程优质的护理干预:①待患儿住院后,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有关颅内肿瘤的相关治疗知识,同时告知患儿家属日常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家属护理工作的内容;及时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积极、轻松的沟通,缓解其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②在术前对患儿的日常饮食进行合理化指导,为其制定科学、合理、有助于加强患儿身体素质的食谱,保证患者每日摄入的总能量达标且均衡。③术后将患儿送回病房,采取头高脚低的体位安置患儿以减少术后脑水肿的发生;对患者的瞳孔、意识等情况进行密切观察,当出现颅内水肿及颅内出血等情况时及时进行处理;手术过程中对患儿造成的牵拉可能会使其脑神经功能发生短暂性的功能障碍,此外还有术后的继发性癫痫等并发症状,均需护理人员提前做好预防。

1.4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儿接受手术后的住院观察时间进行统计,住院时间越短代表护理干预的效果越好,对患儿术后的身体恢复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对两组患儿接受手术治疗两周后时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记录和统计:脑肿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肺部感染、继发性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感染、颅内血肿,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继发性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感染+颅内血肿)/总患儿例数×100%,并发症发生率越低表明术后护理干预对于降低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越明显。

(3)对两组患儿接受手术治疗两周时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使用我院制定的生活质量调查问卷(100分制)对患儿的躯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情绪控制功能进行测评,评分越高代表术后护理干预促进患儿恢复的效果越显著。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选择软件包SPSS23.0,t验证以(±s)为方式的计量数据,x2验证以[n(%)]为方式的计数数据,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判定标准,表明比较差异性显著。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儿的住院观察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

术后两周,相较于对照组患儿而言,观察组患儿的躯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情绪控制功能的各项评分均明显更高,其住院观察时间则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儿住院观察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s)

表1 比较两组患儿住院观察时间及生活质量评分(±s)

组别 n 躯体运动功能 认知功能 情绪控制功能 住院观察时间/天观察组 29 65.45±2.61 63.89±3.45 55.74±2.81 15.41±1.02对照组 29 56.46±2.11 55.61±2.57 51.64±2.05 18.98±2.76 t 14.4247 10.3646 6.3476 6.5336 P 0.0058 0.0005 0.0000 0.0000

2.2 对比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两周,观察组患儿的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内血肿等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全部低于对照组患儿,其总并发症发生率相较于对照组患儿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n(%)]

3 讨论

脑肿瘤即颅内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原发性颅内肿瘤及继发性颅内肿瘤。当颅内空间被脑肿瘤占据、脑组织受到压迫时,会导致患者的颅内压升高,对其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同时也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的巨大的影响[4]。目前临床上对于有关引发颅内肿瘤的原因还没有确切的定论,但普遍认为与遗传、环境等原因有关。任何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可能发生颅内肿瘤,但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女性。现阶段临床针对脑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术,但由于人脑的生理结构极其复杂,在实施手术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对脑部神经造成损伤,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极大地提高了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损伤严重者甚至会导致患者的残疾或死亡[5]。常规的护理干预手段主要是对症护理,即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以后再给予其针对性的干预和护理,然而脑肿瘤术后常见的各类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普遍较高,发生后再进行护理的效果并不理想。

想要有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改善患儿术后的预后情况、显著降低术后各类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就必须将患者术前术后可能发生的状况提前纳入到护理对策中,在治疗全过程对患儿进行预防性、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从而达到早期预防、术后维护、最终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6]。对此,本研究对两组患儿分别采用全程优质干预手段与常规的干预手段两种方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经过护理后的各项指标和评分。对比结果如下:观察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观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儿;同时,通过查阅陈贵芳[7]等人关于护理干预在脑肿瘤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效果的相关文献可知,本结果与其结论基本吻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全程优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脑肿瘤患儿手术预后的情况,效果显著,值得在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

猜你喜欢
住院发生率患儿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住院病案首页ICD编码质量在DRG付费中的应用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
踏莎行 住院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