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在头颈部血管诊断中的有效性分析

2021-06-02 14:52邢莉
保健文汇 2021年9期
关键词:头颈部螺旋分辨率

文/邢莉

头颈部血管病变是因为多种原因引发的头颈部血管功能异常、血供障碍。CT诊断在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简单、无辐射的优点,但是无法将完整的血管图像进行展示,只可以展示患者大血管内部的病变情况[1]。CT检测技术近年来不断提升,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64排螺旋CT成为一种应用性较强的血管检测方法,具有便捷性、快捷性、无创性,得到了临床的广泛使用。在头颈部血管诊断中,使用64排螺旋CT进行检测,在定位上具有准确性,可以更好地显示患者的头颈部血管病变位置的范围与具体形态,有利于显示病变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对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术前评估和随访疗效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提供足够的影像学依据[2]。为评估头颈部血管诊断中使用64排螺旋CT的有效性,此次研究选择医院接诊的48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开展具体调研。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选择医院48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术检查、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其中,男25例、女23例;年龄最小者49岁,年龄最大者75岁,平均(56.86±5.01)岁。

纳入标准:符合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具有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排除标准:合并重大器官疾病患者;免疫缺陷病毒携带等传染疾病患者。

1.2 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术检查方法:使用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核磁共振仪(型号:GE3.0t),体位选择仰卧位,头部先进入,设置参数:层间距1mm、层厚6mm,将扫描线与患者的眼睛、而过保持水平平衡。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方法:使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机,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参数设置:电流250mA~335mA,电压120kV,层厚为5mm。在患者的第四、五颈椎的水平层面注入造影剂后进行动态扫描,间隔时间为2秒,调整层厚为5mm。数据在采集后,上传至工作站,综合处理增强扫描结果与平扫影响结果,处理数据,重建后增强扫描图像包括三维容积再现、最大密度投影。对于头颈部血管狭窄与鼻塞者,使用增强扫描图像进行血管分析处理。

1.3 观察指标

(1)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术检查、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检查时间。

(2)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为金标准,分析两种诊断方式的成像质量。图像质量的评定标准:分为I级(血管密度高,可显示小血管,病变情况和邻近血管)、II级(血管密度高,可以显示小血管,病变情况和邻近血管)、III级(血管密度较低,小血管显示不清晰)。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3.0处理48例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的资料数据,应用(均数±标准差)计数资料(检查时间),应用(%)表示计量资料(图像率、疾病比例),组间差异性分贝采用t检验与卡方检验。若具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 结果

2.1 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术检查、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检查时间

如表1所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检查时间短于核磁共振成像术,两种检测方式的检测时间相比较,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术检查、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检查时间(±s)

表1 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术检查、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检查时间(±s)

组别 例数 检查时间(min)64排螺旋CT 48 15.55±4.28核磁共振成像术检查 48 35.89±9.43 T-13.6077 P-0.0000

2.2 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术检查、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成像质量

如表2所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I级图像率和III级图像率均高于核磁共振成像术检查,两种检测方式的成像质量相比较,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分析核磁共振成像术检查、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成像质量{n(%)}

3 讨论

头颈部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患者在急性发病期会出现部分应激反应,疾病常见的症状为偏盲、视力减弱、偏深麻木等,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然而,受到人们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疾病的患病率不断升高[3]。头颈部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但是在临床中的检测方式较多,选择一种合适的方式对于患者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头颈部血管检查的常见方式为:经颅超声多普勒、颈动脉及椎动脉彩超、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全脑血管造影等等。若患者为查临床症状,单纯查体可以选择B超检查,若经过B超检查发现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可以使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若患者要进行内科或手术干预,且不耐受全脑动脉造影,可以进行CT血管成像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被称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在推行上具有一定的限制,主要是因为该检测方式的有创性,且费时费钱,使用的X线剂量大[4]。患者和医生接受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只能显示可以填充碘造影剂的血管腔的空间结构,若发生血管壁病变无法准确地显示,所以在临床使用上具有一定的弊端。磁共振血管成像常用该疾病诊断,但该检测方式的弊端在于检测所需的时间较长,空间分辨率低、禁忌症高(体内铁磁性物质、患者幽闭恐惧症)[5]。多排螺旋CT在临床上应用较广,主要是因为多排螺旋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使用图像处理方式进行综合且系统的分析,准确显示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的头部血管情况,安全性较高,磁共振血管成像在显示病变血流情况上效果好,有助于临床医师评估患者是否出现潜在性疾病。

64排螺旋CT在头颈部血管诊断的优势如下:首先,64排螺旋CT的血管显像范围广,便于对头颈部进行关节扫描,还可以同时显示血管及其邻近骨骼的结构,确定组织之间的关系。其次,64排螺旋C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该检测方式可以显示并且处理血管和不同结构之间的密度差异,在高速扫描下的方式下提升团注效果[6]。但是,64排螺旋CT的扫描速度下,会导致16层下的血流情况无法清晰显示,以此无法准确掌握延迟时间,会受到脑静脉成像的干扰。最后,64排螺旋CT的层厚范围能够清晰地形势血管壁之间的微小变化情况,应用价值极高。64排螺旋CT增加探测器数量,提高薄层采集速度,后处理技术大大改进,实际操作时间可控制在10分钟以内,适合急诊[7]。

据此次研究结果显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检查时间短于核磁共振成像术,(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主要是因为64排螺旋CT的扫描速度快,时间分辨率较高,空间分辨率在0.4*0.4*0.4mm3,提高了采集信息的时间分辨率,缩短了扫描时间,可以在短时间内采集头颈部血管的动脉相和静脉相数据。据此次研究结果显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I级图像率和III级图像率均高于核磁共振成像术检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弥补核磁共振呈现的弊端,对于病变位置的定位较为精准,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病变情况。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在头颈部血管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操作简单、用时少且无辐射,有利于患者临床诊治,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头颈部螺旋分辨率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无监督图像超分辨率算法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腹针结合头颈部按摩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
不同坐姿的6岁儿童乘员在MPDB碰撞测试中头颈部损伤评价
ARM发布显示控制器新品重点强化对分辨率的支持
奇妙的螺旋
经皮胃造瘘在治疗头颈部肿瘤中的运用进展
从600dpi到9600d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