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中医护理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康复的效果探讨

2021-06-02 14:52潘彩云李慧莲胡蓉黄春莲何艳梅
保健文汇 2021年9期
关键词:肢体穴位脑梗死

文/潘彩云,李慧莲,胡蓉,黄春莲,何艳梅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脑梗死的发生率极高,尤其针对中老年患者而言,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脑梗死主要是因为脑组织发生血液供应障碍,进一步促使脑组织发生缺氧或坏死,此疾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并且根据近期资料显示,脑梗死的发生正在不断年轻化,在急性发病的患者中有一半的可能性引发残疾,所以针对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采取有效地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1]。为研究穴位贴敷中医护理促进脑梗死恢复期患者康复的应用效果,故选择我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收治的85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选择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2例,观察组43例,所有患者年龄30~85岁,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7.58±2.33)岁,平均病程(0.51±0.07)年,观察组患者男性19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6.42±1.85)岁,平均病程(0.57±0.03)年,两组患者的各项基础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了溶栓、血脂控制以及保护脑组织等,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措施,具体为:做好病房环境的维护,合理调整温湿度,保证光线充足,限制人员探视,营造安静的休息环境,协助患者翻身、衣物更换,给予按摩处理,预防压疮的发生。

观察组给予穴位贴敷中医护理措施,具体为:①取吴茱萸研制细末,加入生理盐水制成膏贴,取穴 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神阙、关元等穴位进行穴位贴敷,时间大概3~4h。在穴位贴敷时,协助病患去肢体偏瘫患侧位,在贴敷实施中需要注意局部或全身情况,如果发生瘙痒、红疹或者水泡和破溃等过敏反应需要暂停使用,在治疗中,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②心理护理:因为患者的肢体活动功能或语言功能受到影响,多数患者均表现出了失望、悲观等负面情绪,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治疗效果,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展开交流,对心理压力进行疏导,消除不良情绪,明确认识到疾病的病因,治疗的必要性,按时进行功能训练,说明疾病可能引发的各类并发症,保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治疗和疾病。③饮食护理:中医护理原则为辨证饮食,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了解饮食习惯与个人偏好,制定饮食方案,在中医治疗中,食补起到了关键作用,能加强治疗效果。建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多选择健脾、健胃的食物,选择富含蛋白质与维生素的食物。④肢体护理:可以选择推拿、按摩等方式对穴位进行刺激,多数患者在治疗前期选择被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在抬高上肢后,对肢体进行按摩,选择主动运动的措施,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当病情平稳后,开始尝试行走站立等活动,促使自理能力恢复。⑤康复护理:康复锻炼时必须有人陪同,防外伤,防跌倒,防坠床。落实早期康复计划,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如肢体运动、语言功能、吞咽功能训练等,增强自我照顾的能力。康复过程中经常和康复治疗师联系,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采用我院自制评分表对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

经过对比后得知,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3 34.20±5.73 72.37±2.25对照组 42 34.57±5.36 58.30±3.28 t 0.307 23.109 P 0.759 0.000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护理前,各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43 62.43±8.25 89.32±4.57对照组 42 63.13±7.92 71.08±3.95 t 0.398 19.667 P 0.691 0.000

3 讨论

脑梗死作为一类致残率极高的疾病,也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典型的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因为脑血管血流受阻,导致供血不足[2]。在发病后神经组织受到损伤,导致肢体神经或语言神经损伤,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为家庭与社会施加压力[3]。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的发生率较高,患者发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丧失、生活自理困难等,尽管当下的医疗水平以及提升了抢救成功率,但是在后期患者依旧存在较高的肢体障碍[4]。有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影响,结构和功能存在一定代偿性,在恢复的过程中辅助干预措施,能恢复大脑皮质功能,防止肢体萎缩的发生,恢复肢体功能,加强生活自理能力,所以脑梗死在恢复当中,同时也是修复神经的最佳机会,结合科学有效地护理方式能改善预后,加快功能恢复速度,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5]。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辅助穴位贴敷给予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基础护理措施,且护理效果理想。因为传统的护理方式过于被动,无法有效提升护理质量,中医护理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同时与辨证护理相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恢复的同时疏导不良心理,整体进行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日常活动能力[6]。在本研究中使用了吴茱萸制成膏状进行贴敷,在应用的过程中,经过机体脉络将药效传递至器官,在发挥调节功能的同时发挥了活血化瘀的效果,具有行气健脾、扶正强身、改善血运的功能,对机体内的阴阳之气施以调节,改善肢体功能,以此方式发挥治疗的目的。经过肢体护理以及按摩等方式,可以维持良好体位,利于功能的恢复,避免肌肉痉挛或萎缩的发生,去患侧体位利于关节的活动,床下锻炼能改善大脑神经功能,恢复肢体功能[7]。穴位按摩能对神经进行刺激,修复受损的脑神经,消除神经功能障碍,为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在中医角度认为,脑梗死属于中风范畴,在该疾病的治疗中,多选择针灸、内服、水针、药烫治疗或药膏外敷的方式,穴位贴敷治疗经过透皮吸收的原理作用于疼痛部位,在加强治疗效果的同时,用药安全可靠,保护了神经功能,中医的敷贴与循证的方式可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对肢体功能进行刺激,经过皮肤的渗透向神经传递,加快受损神经恢复[9]。结合本研究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了中药贴敷结合有效地护理措施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强生活能力,提升治疗效果[10]。

综上所述,在脑梗死恢复期的患者中护理结合中药贴敷可以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促使生活能力恢复,应用效果明显,值得临床研究和借鉴。

猜你喜欢
肢体穴位脑梗死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影响穴位埋线减肥效应的研究进展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夏季穴位养心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伴吞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胃黏膜保护治疗的对照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