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06-02 14:52齐红春
保健文汇 2021年9期
关键词:出血点身体状况活动性

文/齐红春

上消化道出血是医院消化内科的常见病症,其临床表现通常为呕血和黑便,使患者的身体状况显著下降,令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而消化内镜作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手段,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和效果显著的优势,深受医学工作者的一致好评。本文详细探讨了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此为增强消化内镜治疗水平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的开始时间为2019年6月,结束时间为2021年6月,选取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人数和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48例和32例。患者的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为72岁和41岁,平均年龄为(56.52±1.3)岁。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面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医护人员应在消化内镜的观察下,利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出血位置进行冲洗灭菌,防止细菌感染的情况发生。紧接着使用圈套器,将血痂部分从患者的上消化道内去掉,使出血点全面暴露于消化内镜下。并通过药物与套扎相结合,对患者进行止血处理,令患者的出血情况得到及时的控制[1]。同时将肾上腺素注射在患者溃疡的四周,令该药物浓度调整为0.01%,使用总剂量控制在10ml左右,让患者的出血症状尽快好转。除此之外,将浓度为1%的硬化剂注射在患者血管残端处,令止血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使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改善[2]。

1.2.2 术后观察及处理

医护人员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使用内镜治疗完毕后,应对其出血点进行4min左右的观察,确认无出血现象后方可结束手术。患者在治疗完毕后的24h小时内,应严格遵循禁食规定,防止短期内饮食对治疗效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给予患者适宜剂量的抑酸药物,使其达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良好效果,有效预防休克现象的发生。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防止各类意外事件的出现,确保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顺利安全康复[3]。

若患者在24h小时内未发生出血情况,医护人员可以在禁食期结束后给予患者适量的流质饮食,为患者提供一定程度的营养供应。待治疗完毕48h后,医护人员可以给予患者半流质饮食,为其提供更多的营养供给,令患者的身体状况尽快改善。若患者身体康复进度保持正常,医护人员可以在1周后,指导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以此满足患者的各项营养需求,让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4]。

患者出血停止的判断标准,以胃管抽出液中的各成分占比、血红蛋白水平、血细胞比容情况和生命体征状况为依据。若患者在治疗完毕后1周内未发生再次出血,则判定患者为出血停止的情况[5]。反之,则判定患者为再出血情况。对于再出血患者,医护人员应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利用胃镜手段对患者的出血情况进行检查。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治疗,使患者的病症问题得到尽快改善,令患者的身体状况随之好转。若再出血患者接受治疗后,存在血红蛋白水平急剧下降或出血量过多的情况,医护人员应即刻将其转入外科进行治疗,让患者的再出血现象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确保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顺利安全康复[6]。

1.3 观察指标

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单因素予以分析,主要以年龄、性别占比、出血量、血尿素氮浓度、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休克占比和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占比作为指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20.0进行专业分析。并以(%)和(±s)标识效果,经X2和t/x2检验后,以(P<0.05)标识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所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接受消化内镜治疗后,有10例患者再次发生了出血情况,所占比例为(12.50%),将其纳入观察组。剩余70例患者未发生出血现象,所占比例为(87.50%),将其纳入对照组。

(2)从表1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出血量、血尿素氮浓度、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休克占比和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占比,与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单因素分析

(3)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再出血情况进行多因素分析,可以发现该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和血红蛋白水平构成。详情见表2。

表2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再出血情况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随着近些年我国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多,使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成了各大医院关注的焦点。而消化内镜的普及与推广,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起到了极为有利的帮助作用[7]。

医护人员将消化内镜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治疗工作中,首先应在内镜的观察下,对患者的出血位置进行规范化的冲洗灭菌处理,以此提高治疗过程中的整体安全性。然后利用圈套器、止血夹和止血药物,对患者的血痂部分和出血点完成去除和止血的良好效果,令患者的病症问题得到针对性的处理。最后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将适宜剂量的肾上腺素和硬化剂,分别注入患者溃疡四周和血管残端处,使整体止血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让患者的身体状况尽快改善。

而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术后的治疗内容,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症情况,对其完成观察出血点、禁食指导、饮食干预、出血停止判断和再出血治疗等措施,从而确保上消化道患者的顺利安全康复,促进患者身体状况的尽快改善。

从本次实验中可以发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再出血发生率为(12.50%)。

通过比较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信息,能够发现两组患者在出血量、血尿素氮浓度、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休克占比和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占比方面的数据,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多因素分析可得,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和血红蛋白水平。

综上所述,以休克、内镜下活动性出血和血红蛋白水平异常为依据,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可以使消化内镜治疗水平显著提高,令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身体状况尽快改善,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猜你喜欢
出血点身体状况活动性
论医学护理过程中的人文心理关怀研究
选择合理试剂验证金属活动性强弱
人文关怀教学方法在《医学生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应用
Mutually Beneficial
化学“金属活动性顺序”练习
感觉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