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作品的时空元素重构探微
——以纪录片《龙脊》《风味人间》为例

2021-06-05 03:32王媛媛
视听 2021年6期
关键词:龙脊蒙太奇纪录片

□ 王媛媛

影视作品在创作中强调客观事实与主观表现相结合。电视纪录片具有客观真实性,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在创作表现上是一种拍摄的艺术和编辑的艺术,包括采访的艺术手段和方法。也就是说,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时空转换的运用,将真实的时间和空间里的场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有技法地串联起来,创造出一个新的客观世界,使之更具感染力,从而形成有价值的精神产品,给人参考与启迪。

一、构建新的时空影像组合,形成表现力

蒙太奇是法国建筑行业术语,原意是装配、构成,用于电影艺术后意为“剪接”“组合”,也就是艺术手法上的一种“重构”,是依照情节发展程序有法则地把一个个镜头及声音符合逻辑地连结在一起,使其在屏幕上获得一种视觉新秩序,从而在视觉、听觉和心理上产生冲击力。

中国唐诗宋词就曾巧妙地运用这种“蒙太奇”手法,无形中与当代电影技法蒙太奇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马致远的元曲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三句都由九个名词排列而成,全篇十个形象画面,包括人物形象画面,连成一个整体后构成一幅山村秋景图。这是平行蒙太奇手法的并列运用,勾勒出似断实续、似跳实连的艺术画面,有静态、有动态,有近景、有远景,有色彩、有音响,既逼真地再现了秋野风光色泽,又浓重地渲染了一种凄清苍凉的气氛,为“断肠人”漂泊流离、穷途无归的情形作了绝妙渲染与烘托。这种“蒙太奇”的叙事艺术表现手法在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

电视纪录片《龙脊》运用多重结构序列组合的编辑手法,讲述了广西北部山区的孩子艰辛求学的故事。其中,编导巧妙地运用了广西当地桂林地区瑶族山歌这一特色文化元素,“母亲”如述如说的原生态山歌把观众带入了这个龙脊地区的小山村。歌声配合画面,呈现时间和地点,随着故事叙述的推进,母亲从四月播种插秧唱到八月金黄稻谷的收获。该片用母亲的山歌(声音)作为段落的起始,把一个个松散的生活片段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编撰在一个新的时空里,并带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形成有序且真实的叙事,使观众进入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中。那委婉凄美原生态的旋律,饱含着一个母亲对一代代美好生活的希望,体现出她对孩子未来走出大山、走出贫困的渴望。编导正是通过观察和深入采访,挖掘当地多种文化信息,用更多的区域文化元素重构当地常态的生活场景画面。解说词以讲述的方式配合画面,建构一种新的场景秩序,从而引导观众思考,并呼吁社会关注大山里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帮助他们走出贫困。

二、运用叙事蒙太奇思维,形成独特的叙事结构

平行蒙太奇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共同发展,在不同的时空,同时异地或异时同地分头叙述,而统一在同一个情节中。它是电视纪录片的各个结构单位保持平行并列空间关系的一种方式,往往呈现出板块状态,因此,它们可以平行独立构建,也可以打碎在板块之间交织处理。

以电视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一季第一集《山海之间》的故事结构为例。该片以散点叙事并进,以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结构全片。从跨越中国不同地带的纵向结构排列到不同时区的横向板块组合,展示了环境气候各异、地域文化不同的特色,介绍了当地各种美食,有西部新疆羊肉和马肉的制作,有中部的河南青小麦碾磨制作和西南重庆的冷箭笋的采摘制作,有西北的“洋芋搅团”,还有东部的江苏大闸蟹,中间穿插介绍西班牙的火腿、法国的“瀑布土豆泥”等。在拍摄中表现了欧亚大陆故事主人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以及各地的美味佳肴。以平行蒙太奇结构法把各地故事串起来并列叙述,同时以交叉蒙太奇对比手法穿插并用。例如东西方两地火腿的制作方式和烹饪方式:中国安徽冬季的农家手工室外制作腌制火腿,包括室外的反复晾晒;火腿与竹笋搭配的家常小炒,美味可口;法国火腿室内腌制通风晾制,大师神情专注,短剑削肉,通透超薄,卷在刀尖,然后小心翼翼送到客人嘴里,余香满口,再配上葡萄酒,美味十足。镜头切回中国,正值年三十晚,一家团聚,食用着火腿与竹笋搭配的家常小炒,火腿美味佳肴展现了中国式的全家团圆年夜饭。这种交叉蒙太奇的对比表现手法,把两地特色火腿的制作和吃法以及生活状态和饮食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巧妙设置悬念,辅助情节化叙事

在电视纪录片表现人物和情节叙事的过程中,“悬念”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的手段和叙事性作品的结构技巧,是表现人物命运时针对观众对未来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怀疑、神秘的情形所持有的兴奋、焦虑、期待、好奇等心理而做出一种悬而未决的处理方式,就像钩子一般,勾住受众的目光。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一般有结构性悬念和兴奋性悬念两个类型。纪录片《风味人间》本身的主题和表现主题的各种人物以及各种食材烹制过程就十分吸引观众眼球,制作环节让人兴奋,刺激观众的味蕾,让观众在欣赏中体会百味人生。

例如电视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一季第一集《山海之间》讲述的第一个故事,夏季即将结束,一家牧民将迁徙到90公里开外的牧场,要行走七天去另外一个场地过冬。镜头组一:画面远景的群山,雄鹰翱翔,一片北温带的景象,高山层峦叠嶂,背景辽阔,给人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使人感到在这里生存的人们有一种力量之美;特写镜头,富有弹性的羊肉,纯自然的清水炖煮,味道纯美;中近景画面,一家人端着一大盘子炖好的羊肉块,满脸笑容,在启程前共享最后的晚餐。镜头组二:斗转星移,在雾蒙蒙、深蓝色的清晨,他们赶着骆驼和羊群启程,要用七天时间行走90公里的路程。山路崎岖,大小不一的石块遍布山间,一片灰白色映入眼帘。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让观众看后惊叹不已,此路如何行走?他们要去的地方还会有多艰难呢?这就是故事选择要有生活代表性、特殊性,提供视觉的观感体验,营造悬念感。镜头组三:在翻山越岭时,借助镜头调度,摄影机航拍展示了山间的镜头画面,又在山坡斜角45度仰拍,一排排羊群缓缓登上山顶。细节悬念感极强,一片深奥的山谷,显然有些险峻,这些羊在犹豫什么?此时镜头里的头羊一移动,整个羊群前呼后拥,鱼贯而下。脚下特写,深一脚浅一脚,在高低不平的石板路交错前行。航拍镜头从不同角度顺延跟进,场面非常壮观。接着是三个航拍运动镜头,展现羊群就像流动的地毯,俯瞰地面绿色植被,团状簇拥点缀其中,色彩斑斓而凝重。阳光下的羊群泛着不同的颜色,就像一幅流动的精美油画,蜿蜒向前。这段影像记录了牧民与群山、草原之间密不可分的生存关系,表现了牧民对生活的执着热爱,面对大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艰辛而顽强,表现出作者鲜明的赞扬态度,给人留下了思索与感悟的空间。

四、以色彩元素对比手法,营造审美情趣

色彩是影像视觉中具有情感的造型元素。电影人巴拉玆·贝拉曾经说过,电影中的色彩是一种语言,表达思想、情绪、情感、节奏,它是刻画人物形象、创造情绪意境、构成影片风格的有力手段,即成为电影化了的色彩。色彩的运用不仅仅是对客观现实的描摹,更是通过艺术和技术手段,融入艺术创作者的审美情趣。电视纪录片《风味人间》第一季第一集《山海之间》故事场景色彩的运用和把握,符合地域环境的色调表现和变化,使色彩的运用和作品的主题、情景、气氛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色彩组合,强化故事基调,塑造主体形象,烘托主题,使影片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冬季,中国新疆是牧羊人的栖息地。纪录片画面整体基调以白色与红色为主,形成浪漫而又神秘的意境。主人公红扑扑的脸庞亲昵地贴在冰冷的白色雪地上,透露出幸福的模样。在这片土地上,草根滋养着羊群马匹,帮它们度过寒冬。牧羊人在旷野雪地里宰羊,在帐篷里晾挂大块马肉、串马肠、腌制长条马肋排。一片片红色的大色块,加上中近景运动镜头,引领观众的视线变化。观众的眼前流动着各种马肉马肠马肋排的画面,震撼不已。纯净的白色雪地与暗红色泽搭配起来,表现了粗犷的美感。低温冷空气与马肉接触后生长出来的有益菌(摄影特效)更让人叹为观止。菌丝的生长,雪花的凝固,红白色泽相间,画面美丽诱人,更是象征着幸福与吉祥。

法国土豆泥与牛奶搅拌在一起,上下提拉,酷似瀑布。淡黄色的色彩在搅拌中流动着,让观众垂涎欲滴。独特的饮食文化与室内温馨的暖色调相融合,更使人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洋溢着富足、快乐而幸福之感。这种色彩的代入感,使该片更具有美感和诱惑力,更吸引观众眼球。

五、结语

电视纪录片《风味人间》 《龙脊》通过对故事叙事时空的重构,以及对构图、色彩、声音等元素的运用,描绘出一幅幅幸福满溢的民间图景,富有生活美感,让人回味无穷,为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借鉴思路。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与客观的时空元素巧妙融合,呈现出既合乎情理又富有张力的叙事结构,是纪录片成功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凸显主题、富有逻辑、结构清晰的作品,才能给观众以思想的启迪,让观众深切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实现作品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猜你喜欢
龙脊蒙太奇纪录片
赏龙脊记
错位蒙太奇
龙脊梯田
公益广告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龙脊梯田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
“龙脊辣椒”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