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特点

2021-06-05 03:32李嘉颖
视听 2021年6期
关键词:部落谣言舆论

□ 李嘉颖

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言论达到空前的自由,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依据信息发表自身对某些事件或者公共事物的看法。尤其是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使人们获取信息、发表内容、与人交流,形成意见气候的途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社交媒体平台也逐渐成为舆论表达的集散地。传统媒体时代,公众的舆论经由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途径反映出来,官方的舆论引导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在传播渠道、内容层面、现象层面都发生了改变,官方的舆论引导面临巨大挑战。因此,了解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舆论的发展动态,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及时引导网络舆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一、舆论表达渠道和方式朝多元化发展,舆论传播互动性增强

社交媒体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多元的意见表达渠道和表达方式,同时由于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及时性、互动性、网状化等特性,人们能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对议题进行实时讨论和意见交换,舆论传播的互动性极大增强。例如在微信平台,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朋友圈、微信群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拥有共同想法或其他想法的用户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公开的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表意见看法,扩大自身意见的影响力,与更多用户形成共鸣,从而形成民意。正如“996·ICU”话题经由公众号平台发酵,引发众多网民的讨论。不仅有自媒体、官方媒体发表评论文章,还有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公司高管公开表达自身对“996”的看法,同时普通民众也根据自身体验和掌握的信息对某些观点进行附和与驳斥,引发“996”话题的大讨论,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渠道的多元化造就了舆论表达方式的多元化,舆论的表现方式不局限于图文,还包括视频、H5、直播等新方式。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自媒体、官方媒体、个人通过不同类型的社交媒体平台发表自身对于疫情期间事物的看法。例如央视新闻开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的24小时不间断直播,4000多万群众通过直播间,实时对直播内容进行反馈,对“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发表意见与看法,展现了舆论表达的新方式。

二、真相与谣言共存引发撕裂

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时代中人们的话语权得到增强,更多的媒体与个人成为信息的来源,他们可以将有效信息快捷、方便、及时、有效地在平台上进行传播,社交媒体平台成为用户获取事件信息和真相的主要渠道之一。但是伴随着真相而来的还有铺天盖地的无效信息与谣言。由于用户的媒介素养不一,一些用户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并通过其人际网络关系不断发散谣言,形成一传十、十传百的情况。不同的人群根据其掌握真相与谣言的不同,发表自身的看法与意见,从而形成多种声音的舆论,极易引发撕裂,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江歌案件中,当事件调查仍未明朗之时,许多关于刘鑫与陈世峰的小道消息以及谣言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使公众把注意力转移到刘鑫与陈世峰身上,对其进行谩骂、人身攻击以及网络暴力。显然,公众的感性情绪凌驾于理性之上,且这些激愤的情绪经由社交媒体平台的发酵、网络意见领袖的推波助澜后形成共鸣,使舆论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后真相视域下,事实真相变得不再重要,人们只会在冗杂的信息中坚信自己所感受到的“情绪”而发表自身的意见。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这种舆论撕裂也随处可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不法商家和投机分子,为了获取利益散播谣言。由于对疫情的恐慌和无知,一些群众相信并传播这些谣言,加速了它们的扩散和影响力,使舆论场中出现真相与谣言并存、辟谣与造谣相互交织的场景,使对应情况下的网络舆论真假难辨、相互撕裂。

三、舆论朝圈层化发展

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的传播历史分成“部落化时代”“去部落化时代”以及“重返部落化时代”。其中“重返部落化时代”即所谓的电子媒介时代,电子媒介把人类从时间和空间上随时随地连接起来,生活在地球的人类可以通过电子媒介进行信息的及时传送,沟通的边界正在消失。社交媒体平台的出现更是加速了人类的交流与聚合,不断结识的个人组成一个个新的部落,又在去中心化中消失殆尽。随着大数据和算法技术的运用,人类接触的信息与人群却又被禁锢在某个圈层中。正如尼葛洛庞帝指出的那样,大众传媒的覆盖面既越来越大,同时又越来越小。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结构虽然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个人更大的话语权力,但是个人总会根据他们的爱好兴趣、价值观、职业层次、地缘联系聚集在一起,形成部落化的群体。同时在这种部落中,由于大家的经历与三观较为一致,人们总是容易对某种事件达成一致的意见,致使舆论的圈层化形成。

皮尤报告显示,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降低了人们在现实中表达看法与观点的可能性与积极性,尤其是当自己的意见与朋友或家人相左时;同时,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时间越长的人,在线下的世界里表达意见的意愿就越低,而且随着部落化传播的进一步演化,人们身边只有与自己观念看法相似的人,从而形成部落内的观点一致、部落外观点分裂的现象。这种圈层化的舆论表现形态使舆论的表达更为隐秘与后台化,实际上形成表面“风平浪静”、内里“暗潮汹涌”的现象,为舆论引导带来一定的困难与阻碍。圈层化的舆论环境也会导致社会群体的撕裂。正如方方武汉日记所引发的社会舆论一样,人们经由社交媒体对方方日记的海外出版进行评论和表达意见,并且不断在持有共同意见人群的支持下强化自身观点,形成舆论。事实上,这种圈层化的表达已成为桑斯坦所言的“信息茧房”,人们在惺惺相惜中筑起群体的城堡,极端化与情绪化的表达在“围城”中不断回荡,形成“回音室效应”,推动人们走向群体极化。并且在算法技术的推荐下,人们会不断接受来自同一观点的信息,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认知的正确性,形成极具欺骗性的“虚拟舆论”氛围,造成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的分裂。

四、意义的解构与重构

社交媒体平台的舆论还具有解构化的特点。人们在平台上对社会事件进行戏谑表达与调侃成为常态,从而造成议题的失焦与遗忘,能够吸引人们的往往不再是议题本身,而是由议题延伸出的娱乐创作、八卦边角料和商业营销。2020年五四青年节之际,B站与央视新闻共同推出献给青年一代的演讲《后浪》,引发巨大舆论。不少青年群体认为该片并不能展示真正的青年群体生活与思想,而只是展示了小资阶层青年人的生活常态。人们围绕《后浪》所展示的生活现状、消费主义、阶层问题发表意见看法,形成不同的舆论观点。但是部分人群在社交媒体平台对这些严肃的讨论与《后浪》宣传片进行解构化理解,出现玩梗鬼畜、谩骂何冰等失焦行为,以戏谑和调侃的方式解构严肃的讨论,导致舆论偏离与娱乐化发展,反而阻碍了深度议题的进一步讨论和思考。

五、视频平台成为舆论表达重地

在漫长的传播历史中,图像是传达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5G技术的应用,视频表达成为新时代互联网表达的常态,这也反映在舆论场中。短视频平台由于快捷高效、聚焦性、个性化等特点吸引众多用户使用,也因其使用的低门槛性使大量UGC内容存在。同时,官方媒体与专业媒体在看到短视频的传播高效率后,纷纷入驻平台,事实上短视频平台也成为集结众多人群的集散地,网民在此发表意见与观点,形成舆论。杭州男子杀妻分尸案就是在短视频平台酝酿发酵,由此引发网友对其大量讨论,并扩散到其他媒体平台上。

由于短视频本身的特点限制,其平台上的舆论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视频画面的呈现具有冲击力,阅读门槛低,更容易为大众理解,从而能够引发网友的参与和评论欲望。二是短视频的时长有限,限制了完整内容和细节点的呈现,也容易导致用户对其产生误解,从而产生不良的言论。三是大量媒体为了流量突出具有冲击力的画面,事实上会造成用户的心理不适。并且由于其监管和审核难度高,大量不良言论和谣言充斥在短视频平台的舆论场中。

六、结语

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舆论的特点,刺激了舆论的表达方式、平台以及由此产生的效果等方面的改变。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更加多元化与复杂化,也间接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因此了解社交媒体时代的舆论特点,客观上有助于舆论引导策略的调整,使舆论朝正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部落谣言舆论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如何科学识别谣言?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哼哈部落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