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阻力训练配合针对性护理对乳腺癌术后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及上肢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06-06 10:21梁琼
保健文汇 2021年10期
关键词:淋巴患肢上肢

文/梁琼

乳腺癌为目前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临床多配合手术治疗,但患侧上肢淋巴水肿成为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占比约为20%。对其机制分析上,因术后淋巴循环障碍所致淋巴液滞留在组织间隙,往往影响患者身体及心理[1]。研究指出[2],乳腺癌患者术后配合针对性护理模式干预,并配合适当强度力量训练,进而对生理及心理上问题可进一步改善,包括淋巴水肿恶化程度降低,肌肉力量及其肌肉耐力增加,并有效改善癌因性疲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并提升生活质量。而抗阻力训练则是指克服身体阻力,达到肌肉增长、力量增长运动,常见为抗性运动、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等[3]。文章就乳腺癌术后采取抗阻力训练配合针对性护理对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及其功能效果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入乳腺癌术后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纳入标准:(1)纳入对象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2)年龄≥18周岁≤60岁,均为女性患者;(3)本次研究经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具有康复治疗意识;(4)有一定文化基础且理解本次研究内容。排除标准:(1)伴有乳腺癌转移、复发者;(2)伴有急性静脉血栓及心功能不全者;(3)伴有患侧上肢神经损伤、骨折者。对照组中年龄28~59岁,平均(44.3±4.5)岁,观察组中年龄29~58岁,平均(45.2±4.7)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纳入对象均开展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1)局部皮肤护理:对患者手部皮肤定时清洁,维持干净,并依据2次/d频率开展清洁,清洁位置从手指至肩关节处,维持适中操作力度,选择细腻手法可保障局部皮肤不受到损害,当清洁结束后,及时擦掉水并配合润肤乳涂抹,形成一层保护膜能降低感染风险。(2)按摩护理:适度力量对体表淋巴结按摩,顺序为锁骨淋巴结区-颈-耳后、前-胸骨及腋窝等。对手术切口及瘢痕、腋窝位置上轻轻按压,减少紧缩感。环状推进、旋转推进、勺状推进按摩手,远心端向近心端并沿着浅表淋巴管走形缓慢推送,力度以局部皮肤不发红为宜。(3)加压包扎护理:弹性绷带对患者腕部环形缠绕,手腕、手肘及上臂位置上套上网状弹力绷带,固定、佩戴时间不超过1h/d,对病情稍微严重者,护理前可配备舒适棉质袖套,保护血管神经。(4)患肢抬高护理:卧床姿势,下方垫软枕,高度维持在胸壁水平之上,利于机体淋巴正常回流。(5)健康宣教:详细为患者讲解有关乳腺癌疾病相关知识及日常运动、护理,能利于患者高效完成护理操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抗阻力训练:肌力训练:包括直立划船式、哑铃弯举、哑铃耸肩、仰卧推举,每个动作重复8次,4各阻力动作为1组,每次训练2组,完成1组后并休息2min,再进行下一组,每天2次,训练3~5次/周。初次锻炼对哑铃可选择0.45kg左右,对锻炼初期未出现不适情况时,可依据患者适应能力相对增加重量。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淋巴水肿程度,包括上肢周径差、上肢体积差、上肢淋巴流量。(2)比较两组优良率[4],优秀:患肢活动范围超过100°,未感觉到疼痛感;良好:患肢活动范围为80~100°,感受到轻微疼痛;差:活动范围低于50°,感到显著疼痛。(优秀+良好)/例数×100%=优良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淋巴水肿程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淋巴水肿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肢周径差、上肢体积差低于对照组,上肢淋巴流量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淋巴水肿程度比较(n=40)

2.2 两组患肢功能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患肢优良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80.00%,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肢功能优良率比较(n=40,例)

3 讨论

乳腺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乳腺作为内分泌激素靶器官,分泌雌酮、雌二醇,与乳腺癌发病关系紧密,而乳腺癌手术开展中,对头静脉结扎引起血液回流障碍并造成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当手术清扫,淋巴管路堵塞同时会引起上肢淋巴水肿[5]。多数患者上肢淋巴水肿表现为一系列临床表现,如疲乏无力、肢体麻木及上肢功能障碍等,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6]。为此,如何加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防治干预,成为目前国内外学者所关注重点内容。

针对性护理是依据患者现存症状及其表现所制定护理计划,依据乳腺癌手术患侧肢体术后常见症状及并发症进行评估,制定出合理应对护理方案,如日常皮肤护理、按摩、患肢抬高等,最大程度降低皮肤感染风险性,并有利于淋巴管道疏通,维持血液通畅及达到上肢淋巴水肿症状消退,有效缓解临床症状[7]。但由于上述护理方案临床应用过程中未解决患者机体问题,效果受限。为此,术后配合相应强度训练,以降低淋巴水肿程度,提高局部肌肉力量,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抗阻力训练过程中通过多种干预模式达到刺激肌肉目的,并利于淋巴液引流。乳腺癌患者接受抗阻力训练,加强对患侧肌肉锻炼,推动淋巴液向心流动。本文研究指出,针对性护理联合抗阻力训练下,可有效改善患肢淋巴水肿情况,上肢周径差、上肢体积差、上肢淋巴流量均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P<0.05。进一步指出抗阻力训练下,利于上肢淋巴液流量,减少双侧上臂周径差,从而缓解淋巴水肿。研究指出[8],抗阻力训练下患者皮下组织厚度减少,肌肉厚度增加,此时经肌肉泵作用下,可促进淋巴液引流,减少上肢周径,降低肿胀发生。表2得出,患者患肢功能恢复优良率偏高,与对照组比较,P<0.05。抗阻力训练下进而缓解局部淋巴水肿,促进上肢功能恢复,缩短康复所需时间。配合针对性护理各项措施开展,依据患者每个部位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维持局部血液通畅,防范感染发生,且患肢水肿程度得到显著改善,患者肌耐力、协调性均增加,上肢淋巴流量提升后改善患者上肢功能。抗阻力训练联合针对性护理下,训练局部肌肉提升淋巴液体流动,潜在改善肌肉功能,成为水肿防治重要方法。随着后续研究不断深入,如何依据乳腺癌患者个体化特征表现,制定出科学抗阻力训练方案,以达到有效预防及管理术后淋巴水肿,成为后续护理及康复专业研究趋势。

综上所述,乳腺癌术后患者采取抗阻力训练配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利于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整体应用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淋巴患肢上肢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教你一套全身淋巴按摩操
不同数学模型多b值DWI在预测子宫内膜癌淋巴血管侵犯中的能力
空气波压力仪联合早期功能锻炼指导对促进乳腺癌手术患者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注意,有种“胖”不能靠运动去减
淋巴水肿的预防与照顾——乳癌康复者的隐忧
乳腺癌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