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酒歌的审美功能与价值研究

2021-06-06 08:47朱婷
艺术评鉴 2021年5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

朱婷

摘要:酒文化底蕴深厚,是羌族历史文化长河中无法抹去的烙印,至今仍在羌族群众中广为流传。饮酒时以歌和之是其亘古不变的传统,也是羌族酒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凝结了羌族群众千百年来审美追求的智慧结晶。在喜庆节日、还愿祭祀、请客迎宾等群体性文化或娱乐活动当中,羌族酒歌成为羌民族内部族群或与外部族群重要的情感沟通、表达思想且极具民族特色的交流方式。本文以羌族酒歌为研究对象,从认知、教育和娱乐等三个方面探讨羌族酒歌的审美功能,并以语言、音乐以及人文三个角度阐释羌族酒歌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羌族酒歌  酒文化  审美功能  审美价值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作为民族族称的“羌”字,其名称最早见于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古代殷商甲骨文之中。在《后汉书·西羌传》《史记·五帝本纪》等相关史料中亦有关于羌族的记述。羌人,自称“尔玛”“尔麦”,现今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四川省、陕西省、青海省以及甘肃省等区域,其中尤以川西北岷江上游一带最为密集。羌族聚居之地,崇山峻岭,谷深崖陡,地形险要,自然环境恶劣、干旱少雨,农作物难以种植,生活极为艰苦。正是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与文化。本文以羌族酒歌为研究对象,从认知、教育和娱乐等三个方面探讨羌族酒歌的审美功能,并以语言、音乐以及人文三个角度阐释羌族酒歌的审美价值。

一、源远流长的羌族酒歌

羌人素有“喝羌”之称,这一说法是由其深厚的“咂酒”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如古唱诗《日主耶》中就有关于“咂酒”的记述。普遍存在于羌族生活中的“咂酒”是羌族百姓款待宾客、婚丧嫁娶、民俗活动等重要场合的主要饮品。“咂酒”的原料主要是羌族人种植的青稞、玉米、荞麦等农作物,酿出来的“咂酒”醇香爽口,回味无穷。在羌族民间流传着“咂酒诗”:万石杂粮一翁收,王侯到此也低头,五龙抱住擎天柱,咂尽黄河水倒流①。此外,在《番汉合时掌中珠》《新五代史》《五代会要》等史料中亦有关于古代羌人饮酒作乐活动的习俗记载②。

羌族酒歌是依附于羌酒文化而产生的民歌形式,主要在羌族人民传统节庆、婚丧嫁娶、祭祀等礼仪活动饮酒时演唱。因此,自古以来羌族酒歌与羌酒文化共生共存、密不可分。“有酒必歌,歌必饮酒,酒助歌兴”“无酒难唱歌,有酒歌儿多,无酒不成席,无歌难待客”,“会喝水就会喝酒,会说话就会唱歌”③。这些是羌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饮酒歌唱的普遍表现。在大型的羌族群体性集体文化活动中,酒文化主要通过置酒、开坛、饮酒、歌舞等几个传统程序而呈现。

二、羌族酒歌的审美功能

羌族的酒歌言语质朴,情真意切,诉者借酒抒情,寓情于歌,听者心旷神怡,感同身受,人们在淳朴的歌声中拉近距离,增近感情,鼓舞奋进,使民族情谊得以升华。朴素的歌声寄托了羌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在羌民族中有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及亲和力,其审美功能主要表现在认知、教育及娱乐等几个方面。

(一)审美认知功能

音乐具备的审美认识功能,主要是指人们通过鉴赏或演唱、演奏音乐作品更加深刻地认识历史、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这一功能清晰地映照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折射出社会的斑斓繁复,生活的真理在跳动的音符中得以传递。正因为音乐使人们得以跨越时间、地理与种族间的鸿沟,传递民族古老的历史和经验,因此,信息传递中音乐比语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沟通信息更具有广泛性。

羌酒文化孕育了酒歌,其使用场合多样,涉及羌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宴请宾客时所唱的《迎宾酒歌》《敬酒歌》《谢酒歌》《劝酒歌》;操办喜宴时所唱的《婚礼酒歌》《订婚酒歌》《喜庆酒歌》;修房造物时所唱的《五匠之歌》《修房酒歌》;欢庆佳节时所唱的《我的家乡》《麻黄寨》《百孜》等。由于羌族没有文字,生生不息的羌族酒歌在世代传唱中成为羌族人民认识历史、社会、自然的重要方式之一。聪慧的羌人通过酒歌传递民风民俗以及审美情趣,使羌族深厚的民族历史及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美妙的歌声中得以世代延续,对传播羌族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审美教育功能

音乐具备的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人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活动时,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启迪思想,提高认知。音乐就好似春雨一般,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追求及情感,引导人们以全新的视角与维度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正如孔子所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可见音乐具有教育功能这一认知,自古即已有之。再如古人所说的“寓教于乐”,足以见得音乐是人们汲取知识、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在音乐的教化中,人们的思想得到启迪,境界得以升华。

羌族酒歌内容十分丰富,是羌族民歌中古老的歌唱形式之一,对世世代代的羌族人民有着重要的审美教育作用。其歌词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欢迎、感谢、祝贺、颂扬等礼仪性内容。如茂县三龙乡羌族群众所唱的《婚礼仪式酒歌》、老人祝寿时所唱的《生日酒歌》以及迎接宾客时所唱的《敬酒歌》;第二,赞扬羌民族悠久的历史、祖先功德及英雄人物、赞美羌族人民家乡叙述性的内容。如茂县三龙乡有唱述羌族历史的酒歌《杰布小米》,茂县白溪乡的羌民每逢节日、婚嫁、集会相聚喝酒时唱颂的英雄酒歌和赞美家乡的酒歌;第三,反映羌族风土人情和日常生产生活的内容。如流行在茂县曲谷乡的婚礼劝酒歌《给新郎劝酒》唱到:“新郎呀,今天是你回门的好日子,我们把姑娘交给你,你要好好地待她。我们敬你这杯酒,不喝不行,不喝酒心不诚,你看面锤锤在你头顶上了,你还是快喝吧”。表现了羌族传统婚礼中新郎随新娘回门的喝酒习俗;另外,茂县雅都乡的劳动酒歌《五匠之歌》反映了羌族木匠、铁匠、篾匠、砌匠和石匠师傅的劳作场景。

(三)审美娱乐功能

音乐具备审美娱乐功能,主要是指音乐得以满足人们的审美与精神需求,聆听音乐的同时,可以感受音乐,令人身心放松、心情愉悦、畅神益智。正如《乐记》中曾提出“乐者乐也”的审美娱乐观点。羌族酒歌世代传唱,源远流长,喝咂酒、唱酒歌已成为羌民族血脉中的烙印,博大精深的羌族文化和粗犷豪放的民族性格在古老的酒歌中得以体现。在开心或苦闷之时,唱上一曲酒歌,可以使身心得以释放或发泄,起到很好的减压作用;在民俗活动之中,唱上一曲酒歌,可以渲染氛围、活跃气氛。如松潘县小姓乡的喜庆酒歌《尼萨》唱到:“吉祥的日子我們相聚在一起,我唱着欢乐的歌,我们为今天的日子高兴哦,好客的主人热情招待我们,兄弟姐妹们唱起来吧!为主人唱一曲祝福的歌”。通过演唱这首酒歌,可以使客人表达对好客主人的感谢之情,主人在聆听之后也能心情愉悦,精神获得满足;又如流行在茂县维城乡的敬酒歌《那呀山叽》:“萨朗跳起来,要尽兴地跳。喝酒的歌呀,要尽情的唱。这是新打的青稞,新煮的酒,刚刚开坛,用它来招待朋友”。这首歌可以达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因而,从其本质上来说,羌族的酒歌属于一种娱乐方式,演唱酒歌的人可以利用歌声向听众去诉说自己内心的心愿和情绪,聆听者获得美的享受,使身心得到片刻放松,大家在歌声中彼此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三、羌族酒歌的审美价值

艺术是一种极为特别的社会意识形态,其能够孕育出特殊的精神产物,而蕴含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正是这些精神产物的具象化体现。艺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特性就是审美价值。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艺术的多种功能在人类的审美价值上得以实现。羌族酒歌是羌族人民的婚丧嫁娶、生产生活以及宗教祭祀等群体性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一面明镜一般,映射出羌族人民的思想、信仰与风俗习惯,审美价值极高。本文将从“语言之美”“音乐之美”“人文之美”等三个角度阐释羌族酒歌审美价值的独特之处。

(一)语言之美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交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语言的差别,正是不同民族间最明显的差异之一。羌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即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羌语支。由于历史中的羌民族不断迁徙,众多部落交融产生出丰富的语汇,难以汇聚、统一和完善,因此不同地域的语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如羌语北部方言有九种,南部方言有六种,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母、韵母、轻声的异同,其中,单元音韵尾和复辅音韵尾较丰富,但南北方言间的辅音韵尾差别较大,北部方言大多无声调,南部方言则有声调④。由于南部方言区的羌族多与汉族杂居,因此,羌语中的汉语借词较多,而北部方言区的羌族大多与藏族的村寨邻近,羌语中常常夹杂着藏语借词。

民歌是声韵融合的艺术形式。“在民歌的审美形态中,地域文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其突出表现为对方言土语的运用及民歌语言语音的地方化”。因此,不同地区的语言特点会对当地民歌风格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这也是形成当地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语言特征会影响民歌的旋律、音阶及节奏节拍的特点。因此,羌族酒歌是语言之美与音乐之美的结合,其中的语言之美包括了语言发音的美,也包括方言声调的美和词汇的美。羌语的声调会决定羌族酒歌的音调和旋律音阶;羌语的节律会影响羌族酒歌的节奏、节拍;而汉族与羌族、藏族与羌族杂居之地的羌族酒歌也会必然受到双重语言、三重语言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音乐特征。

(二)音乐之美

音乐能够实现人在精神层面所追求的美,引领听者进入声音的世界,在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感受音乐之美,养成审美自觉,升华审美能力,得到精神层面的解放、自由,并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改变自身和世界。羌族酒歌的音乐之美主要体现在旋律的美、结构的美、节奏的美、歌词的美以及演唱的美等方面。其一,旋律的美。羌族酒歌的旋律类型丰富多样,进行方式有级进、三度、四度、五度或五度以上的大跳。调式以单一调式为主,其中徵调式最多,其次为宫调式、商调式、羽调式和角调式。音阶以宫商角徵羽构成的五声音阶最常见,六声音阶多为加清角或变宫的形式,偶有四音音列;其二,节奏的美。羌族酒歌的节奏大多为自由与规整等两种类型,如老年人演唱的酒歌大多节奏舒缓,节拍多为散拍子,歌声带有苍凉、悠远的感觉;年轻人演唱的酒歌大多伴随舞蹈动作和敬酒过程,节奏多规整、鲜明,与舞蹈律动紧密配合,歌声多欢乐、跳跃;其三,结构的美。羌族酒歌大多结构短小,常见两句体乐段、三句体乐段、四句体乐段和五句体乐段;其四,歌词的美。(1)羌族酒歌的歌词语言很有特点,如茂县地区酒歌主要为羌语;汶川地区酒歌为羌语和汉语,或为羌汉语结合;理县酒歌有羌语、汉语、羌汉语结合和羌藏语结合等多种情況。形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羌民族早有与汉、藏民族通婚的习俗以及羌族人民长期与汉、藏民族杂居生活;(2)“赋比兴”正是羌族酒歌的歌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歌词中生动的描述、大胆率真的语言,巧妙地为演唱者与聆听者搭起沟通桥梁,使演唱者与聆听者共同获得美的感受;其五,演唱的美。羌族酒歌以独唱与齐唱的演唱形式为主,在羌语北方方言区的茂县、松潘亦有部分羌族群众演唱古老的二声部。酒歌的演唱方法独具特点,即“男声多在乐曲的长音处用慢速的大幅度颤音,有时也用高亢的假嗓唱法,女声多用平声高腔,最高音区有时也伴随着假嗓或颤音唱法”⑤。另外,由于歌唱艺术具有二度创作的特点,因而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唱功的羌族人民演唱同一首羌族酒歌可以给听者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三)人文之美

羌民族的生活离不开喝咂酒,每当喝起咂酒,羌族酒歌就随之响起,羌族人借着酒劲儿将内心的情感毫无保留地通过酒歌宣泄而出,歌词、歌调也因演唱者的心境和所处环境而有所调整和改变,充分彰显出羌民族豪放、粗犷的性格。每逢羌民族的喜庆节日、迎送宾客、婚丧嫁娶等重要的民俗活动,羌族人都会以饮酒唱歌来渲染氛围,使羌民族的文化独特性异常明显,人文之美随着歌声真情流露。羌族酒歌的歌词内容十分丰富,如歌颂祖先和英雄、追溯历史、赞美家乡、赞美邻里之间的和睦共处、表现生产生活和宗教祭祀……这些内容映射出羌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羌族人民情感的变化;反映了羌族人民悠久的历史;表达出羌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追求,将羌族的人文之美刻画地淋漓尽致。羌族人民通过演唱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旋律的羌族酒歌将本民族的人文精神与真、善、美进行有效传递。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在一代代羌族人的歌声中得以传承,任凭时间的洗礼,经久不衰,欣欣向荣。

四、结语

羌族酒歌是川西北羌族儿女用智慧与勤劳孕育出的艺术珍品,承载着羌民族文化的精髓,蕴含着羌族独特的民族风貌及鲜明的地域色彩。无论从形式到内容,还是从思想性到艺术性,羌族酒歌无不真实地反映了羌族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貌,体现了羌族人民豪迈的精神气质,更包含着羌族人民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展现。这种美感因素是时代、民族和个人风格的集中表现,也是酒歌中表达情绪类型与情感内容的中介环节,更是建立在音乐中所具有的一种潜在的审美功能以及人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基础之上。羌族人民在演唱或聆听羌族酒歌中获得精神感知符合音乐本身具有的审美特征,同时也符合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本文以艺术美学的视角对羌族酒歌进行审视,并将羌族酒歌置于广袤的羌族文化背景之中,从认知、教育及娱乐等三个方面解读其审美功能,从“语言之美”“音乐之美”“人文之美”三个角度阐释其审美价值,旨从美学层面挖掘羌族酒歌承载的审美内涵,为羌族酒歌的深入研究提供新角度,为羌族酒歌的保护和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手”的审美价值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艺术审美价值的探讨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