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血管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2021-06-08 00:59
微创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开颅脑血管栓塞

李 鹏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导管室,河南省洛阳市 471000)

脑血管动脉瘤为脑动脉局限性增大的表现,导致动脉壁瘤状突出,或因腔内压力升高后造成囊性膨出。该病具有致残率、死亡率高及预后差等特点,是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1]。开颅夹闭术及血管介入栓塞术均是临床治疗脑血管动脉瘤的常用手术方法,前者具有早期清除率高的优点,可有效降低血管痉挛风险,但因其创伤性大而导致并发症较多,造成其临床应用受限[2]。血管介入栓塞术属微创手术,对血管周围组织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3]。本文分析两种手术方法治疗脑血管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颅脑CT及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4];经手术证实为脑血管动脉瘤;均于发病后48 h内入院治疗;患者家属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年龄>70岁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颅内出血者。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脑血管动脉瘤患者304例为研究对象,利用电脑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2例。对照组男87例、女65例,年龄34~70(58.43±6.72)岁;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49例,后交通动脉42例,大脑中动脉31例,大脑前动脉19例,椎-基底动脉11例;Hunt-Hess分级:Ⅱ级70例,Ⅲ级82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6~47(26.43±5.22)h。研究组男85例、女67例,年龄36~69(58.54±6.74)岁;动脉瘤部位:前交通动脉52例,后交通动脉39例,大脑中动脉28例,大脑前动脉21例,椎-基底动脉12例;Hunt-Hess分级:Ⅱ级70例,Ⅲ级82例;发病至入院时间14~46(26.51±5.24)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传统的开颅夹闭术治疗。全身麻醉后选取常规翼点、颞下或枕下开颅,逐层分离组织后显露动脉瘤,显微镜辅助下逆行解剖载瘤动脉并实施夹断处理,开放侧裂池、颈动脉池并适当引流脑脊液,常规放置引流管后缝合。

1.2.2 研究组 实施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入室后加强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监测,术前给予尼莫地平预防血管痉挛,全麻后穿刺右股动脉,经血管造影进一步明确瘤颈大小、有无穿支血管情况,导管就位后注射肝素4 000 U进行肝素化,选取适宜的弹簧圈实施栓塞操作,对宽颈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患者实施支架辅助栓塞。两组患者术后均实施出血预防、降颅内压等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 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预后评定依照格拉斯哥转归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相关标准:患者可独立工作及生活,GOS评分5分,判定为优;伴有轻、中度残疾,但对日常生活未造成重大影响,可于保护下工作,GOS评分4分,判定为良;发生重度残疾,日常生活需照料,但生命体征平稳且意识清晰,GOS评分3分,判定为可;长期植物生存状态但伴有眼部活动及睡眠周期(GOS评分2分)或死亡(GOS评分1分),均判定为差[5]。参照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含进食、穿衣、修饰、大小便控制、平地移动等10个方面的评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6]。参照NIHSS相关标准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量表包含意识水平、指令配合、眼球活动、肢体障碍等11个方面的评定,分值范围0~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7]。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n(%)] 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预后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n(%)]

2.2 Barthel指数评分、NIHSS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均增高,NIHSS评分均降低,且治疗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NIHSS评分比较 (x±s,分)

2.3 并发症情况比较 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 论

脑血管动脉瘤为临床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可诱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梗死,且在合并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情况下,致残率及患者死亡率呈直线上升。临床数据显示,脑血管动脉瘤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死亡率高达20%,且超过50%的患者可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后遗症,严重影响预后[8]。开颅夹闭术是以往临床上用于脑血管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常规手段,但其临床效果易受脑水肿、颅内高压及载瘤动脉解剖位置等因素影响,导致适应范围小。而且开颅手术创伤大,加重患者机体负担的同时还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造成术后并发症较多。血管介入栓塞术是当前临床用于脑动脉血管瘤治疗的常用方法,同传统的开颅夹闭手术相比,其对高龄患者、动脉瘤位置较深患者更具实用性,且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手术治疗过程中,采用微导管通过狭窄载瘤动脉后实施微弹簧圈或结合支架行栓塞治疗,可有效避免颅内高压及压迫性粘连的形成[9]。

本研究将Barthel指数评分及NIHSS评分作为重要观察指标,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且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血管介入栓塞术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更小,有利于整体预后的改善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升。在术后并发症方面,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92%,远低于对照组的13.16%,其中两组患者均以脑梗死为常见并发症类型,发生率分别达到9.21%、4.61%。动脉血管栓塞术后脑梗死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管痉挛具有直接关联,约18%的血管痉挛可进展为脑梗死,严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10]。分析导致该并发症的原因,多与术中机械性压迫刺激有关,另有报道称内皮素、NO等因子亦参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过程[11]。而血管介入栓塞治疗减少了对血管周围组织的损伤,炎性应激减少使并发症风险更低。

综上所述,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血管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著,同传统的开颅夹闭手术相比,对患者的损伤更小,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开颅脑血管栓塞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2020年上海市崇明区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
两种不同切口开颅清除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内血肿效果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