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四逆散联合温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6-08 00:59唐冰喜凌芳菊
微创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流性食管炎反流

苏 琛 唐冰喜 凌芳菊

(平果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广西平果市 531400)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情志失调、生活作息和饮食不规律等因素导致胃食管反流现象越来越普遍。胃食管反流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会使食管受到胃酸的过度刺激,引起食管病变,甚至发展为食管癌。反流性食管炎可因多种因素引起,如食管下括约肌和膈膜的抗反流屏障功能异常、解剖结构异常(食管裂孔疝、食管胃角)、胃排空功能下降、腹内压增高、心理作用等[1]。西医治疗该病多用质子泵抑制剂、抗组胺H2受体、促胃动力等药物,虽可缓解症状,但副作用较大[2]。本研究采用加味四逆散联合温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经食管胃镜等相关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且符合《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3];(2)年龄18~70岁;(3)反流、胃灼热、胸骨后疼痛等典型症状发生一个多月;(4)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4]总得分在12分及以上;(5)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2)食管黏膜损伤;(3)拒绝胃镜检查者;(4)畏针、体虚等致使无法施行针灸者;(5)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6)神志不清无法配合研究工作或合并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恶性肿瘤者;(7)有严重的不良习惯,如酗酒和吸毒等。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纳入研究,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19~65(34.16±10.13)岁;病程2~72(32.15±10.61)个月;洛杉矶(LA)分级[5]A级38例,B级16例,C级6例。试验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18~67(32.78±10.01)岁;病程3~72(32.84±10.76)个月;LA分级A级36例,B级17例,C级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服用加味四逆散[6]。处方:柴胡10克、枳实10克、芍药10克、炙甘草10克、栀子15克、牡丹皮15克、瓦楞子15克、旋覆花15克、海螵蛸15克、代赭石15克、合欢花15 克、黄连6克、吴茱萸6克。随证加减:心痛加延胡索20克,咽喉干燥加沙参12克,胸闷胃胀加厚朴10克、广木香5克。300 mL水煎服, 1剂/d,每剂分2次口服,即早晚各服用一次,持续服用4周。

1.2.2 试验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温针灸治疗。加味四逆散处方及用法同对照组。温针灸方法:嘱患者俯卧位,局部消毒,采用1.5寸毫针行针灸,将毫针直刺心俞、督俞、膈关等穴位(温针灸)。使针根与皮肤表面距离2~4 cm,留针不动。询问患者针刺部位是否感觉酸、麻、胀、痛,若是,则为得气。于针柄上裹枣核大小粗艾绒制成的艾团,或取1~2 cm长的艾条套在针柄上,与皮肤距离2~3 cm,从艾团(条)下面点燃施灸,待其自灭。为防止落灰或温度过高灼伤皮肤,穴位处放置一带孔硬纸片以作防护,留针30 min。1次/d,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7]。临床疗效以治愈、显效、有效、无效4个等级评定。治愈: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正常,且症状、体征(胃灼热、反酸、胸骨后疼痛)消失;显效: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症状改善,胃镜分级改善大于2级,上述症状、体征轻微;有效: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症状缓解,胃镜分级改善大于1级,上述症状、体征减轻;无效:病情恶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胆汁反流情况、胃脘痛消失时间、反酸消失时间、饱腹感消失时间。(3)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n(%)]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总有效率 试验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n(%)]

2.2 治疗前后胆汁反流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胆汁反流频率、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胆汁反流频率、持续时间均有所好转,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胆汁反流情况比较 (x±s)

2.3 胃脘痛、反酸、饱腹感消失时间 试验组患者胃脘痛、反酸、饱腹感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胃脘痛、反酸、饱腹感消失时间比较 (x±s,d)

2.4 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照组中共有2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嗜睡、口苦、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0%(21/60);试验组中共有1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11/60),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261,P=0.031)。

3 讨 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各种疾病,比如贲门失弛缓、食管裂孔疝、腹内压增高以及长期的胃内压增高,导致胃扩张,进而贲门的压力降低,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增加而刺激食管。临床上常见原因为长时间食用含脂肪、巧克力等食物,或者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使贲门括约肌松弛、胃食管反流增加,导致食管清除能力和黏膜屏障不足而引起炎症[8]。西医治疗该病的药物有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胃黏膜保护剂(胃达喜、硫糖铝等)、促胃动力药(吗丁啉、莫沙必利等),主要以减少反流物对食管的刺激或增强胃动力,降低反流发生率为主,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但有明显副反应,复发率较高[9]。杨玲[10]采用加味四逆散联合针灸疗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确切,可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赵世民等[11]采用雷贝拉唑联合四逆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也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可能是中西医联合用药提高了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水平。针灸作为流传已久的中医疗法,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中发挥其独特优势,可改善胃肠道消化功能,缓解临床症状,降低药物依赖性、副反应、复发率,且经济、简单易行[12]。

本研究采用加味四逆散联合温针灸疗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患者胆汁反流情况得到很好的改善,胃脘痛、反酸、饱腹感消失时间也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症状对应中医学的“吐酸”“上腹痛”“膈呛”等内容,其病发生于胃部、食管。中医认为机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致肝胆功能异常,横逆犯胃,造成脾胃异常升降。其发病机理为肝胆失调,气失疏泄,致使胃气上逆,治疗关键在于疏肝健脾胃,调和胃气[13]。加味四逆散基于《伤寒论》中四逆散组方(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依患者症状增加了几味药(栀子、牡丹皮、瓦楞子等)。柴胡、枳实疏肝开郁,畅通气机;芍药、甘草使胃气升降调畅,可调和肝脾、疏肝解郁;栀子、牡丹皮可疏肝清热;瓦楞子可止痛制酸等。诸药合用得以疏肝和胃、理气降逆、制酸止痛、清热安中。温针灸具有行气、通络、疏肝、止痛的作用,艾灸透过穴位沿经络散布,可达活血止痛之效[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3%(11/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21/60)。对加味四逆散的药理研究显示,其能使自由基活性降低,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黏膜自我修复以增强小肠蠕动、小肠黏膜吸收消化[16]。温针灸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使加味四逆散功效得到更好的发挥,同时还能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减少因心理因素而引发的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加味四逆散联合温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具有疏肝和胃、理气降逆、制酸止痛、清热安中之功效,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缩短治愈时间,提高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猜你喜欢
流性食管炎反流
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45例临床疗效观察
护理干预在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
莫沙必利及奥美拉唑联合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胃食管反流易误诊
轻度二尖瓣反流是怎么回事(下)
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返流性食管炎临床分析
祝您健康处方(8)烧心、反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