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份山东省小麦育种材料产量及相关性状分析

2021-06-09 03:45戴双钟文訾妍庞亚男吴德豪郭宪峰程敦公郭军李豪圣刘建军宋健民
山东农业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烟农生育期减产

戴双,钟文,訾妍,庞亚男,吴德豪,郭宪峰,程敦公,郭军,李豪圣,刘建军,宋健民

(1.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玉米国家工程实验室/农业部黄淮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山东 济南 250100;2.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100;3.山东省种子管理总站,山东 济南 250100;4.菏泽市牡丹区种子资源开发保护中心,山东 菏泽 274000)

黄淮冬麦区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和高产区,其中山东省小麦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第二,2018年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16.73%,总产量为2 471.7万t,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8.8%,单产达6 090 kg/hm2,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1]。小麦作为重要的口粮作物,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尤其是口粮绝对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提高单产是小麦育种和生产永恒的主题[1-3]。小麦产量主要由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组成[1-3]。大量研究表明,小麦籽粒产量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收获指数和单位面积籽粒数的增加[4-6]。收获指数的提高主要是因为株高降低,而粒数的增加主要是因为穗粒数的增加[7],或者是穗粒数和单位面积穗数的同时增加[8,9]。Zhou等[10]研究认为,山东省1960—2000年育成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提高主要源于穗粒数、穗粒重和收获指数的显著提高,而生物学产量变化较小。Xiao等[11]研究认为1969—2006年山东省育成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提高主要源于穗粒数,更确切地说是单位面积粒数。

以往研究多利用少量历史品种为材料研究产量演变遗传增益情况,而目前较高的产量水平下,产量限制因素可能已发生变化。本试验选用山东省近年来参加区试的1 211份小麦品系为材料,更能全面地代表当前小麦育种状况,对其产量及相关性状进行分析,以期为山东乃至全国小麦生产和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2010—2015年度山东省参加小麦高肥区域试验的育种材料,其中多为山东省各育种单位选送,也包括少量外省参试材料,总计1 211份。各年度试验材料数量见表2。

1.2 试验方法

为了便于比较和有效控制误差,采用分组试验。每组试验均以济麦22为对照,供试材料不超过12份。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8 m×1.5 m,6行区,播量225粒/m2。常规高产田管理。

产量和农艺性状调查参考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技术规范——小麦(NY/T 1301—2007)进行。

1.3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济麦22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年度变化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不同年度育种材料的动态变化,首先对济麦22各年度的产量及相关性状(生育期、株高、容重、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济麦22各项指标年度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从各指标变异系数看,济麦22产量及相关性状非常稳定,7项指标年内最大变异系数仅为3.89%(2011年成穗数),最小为0.27%(2015年生育期);6年总变异系数也是成穗数最高,为7.54%,容重最低,为1.75%。总体来看,产量三因素及产量变异系数相对较高,其它三项指标变异系数明显较低。

从各项指标年度间的变化趋势看,产量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升高95 kg/hm2,说明试验生产水平在不断提升。生育期呈明显缩短趋势,平均每年减少2.18 d,主要原因可能是近年来玉米晚熟品种增加、收获期延迟,导致小麦播种期也相应推迟。株高呈升高趋势,平均每年增高1.56 cm,原因可能是播期推迟,播种量加大,群体也相应增大;群体与株高间的相关系数为0.67,说明群体增加对株高有正向影响,但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成穗数平均每年提高14.39个/m2,穗粒数每年减少0.67粒,千粒重下降0.15 g,容重下降1.90 g/L,但这些指标与年度的相关性都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表1)。

从各项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看,株高、容重、成穗数、千粒重与产量正相关,生育期和穗粒数与产量负相关,但都没达到显著水平(表1)。

从其它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看,穗粒数与生育期显著正相关(R=0.83*),说明生育期的延长有利于穗分化;但穗粒数与株高显著负相关(R=-0.81*),可能是成穗数升高的间接影响。

表1 2010—2015年济麦22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变化

2.2 不同团队育种材料产量及相关性状的比较

不同育种家在长期的育种实践中会形成不同的育种风格,从而给选育的材料打上自己的烙印。为了进一步探讨产量潜力提高的途径,现对山东省几个主要育种团队的材料(表2)特点进行分析,部分团队由于个别年份材料较少,没有统计。

由图1看出,较济麦22,济麦系列只有2013、2014年总体表现增产,增幅最高为2.12%,其它4年均表现减产,且2012、2011年减产幅度还较大,最高减产7.89%。LS系列只有2014年表现减产(1.36%),其它年份均表现增产,最高增产3.35%。SN系列由于后来参试材料较少,只统计其4年结果,2年表现增产,2年表现减产,增减产幅度均低于2.16%。山农系列材料6年均表现减产,减产幅度2.01%~6.25%。烟农系列材料仅2年减产,4年增产,增产幅度为-3.25%~2.42%。泰山系列材料3年增产,3年减产,增产幅度为-3.97%~1.29%。岱麦系列材料统计5年的结果,前3年表现减产,最高减产5.18%,后两年表现增产,最高增产0.88%。从总体情况看,6年中只有2010年表现增产,为0.22%,其它5年均表现减产,最高减产3.83%(2012年)。

图1 山东省不同系列育种材料较济麦22增减产情况

从各年度生育期(图2)变化看,较济麦22,济麦、烟农和泰山系列材料均表现为1年延长,其中济麦与烟农系列均在2010年延长且延长时间均小于0.10 d,泰山系列在2014年延长0.73 d,其它5年生育期均缩短,2011年济麦系列缩短时间最长,为2.74 d。LS系列与山农系列材料生育期均表现为3年缩短、3年延长,LS系列生育期变化为-0.41~1.13 d,山农系列为-1.16~0.45 d。SN系列仅2011年生育期缩短0.24 d,其它3年均表现为延长,最高达0.97 d(2013年)。岱麦系列仅2014年表现为生育期延长,为0.76 d,其它4年均表现为缩短,最长达2.30 d。从总体情况看,6年中生育期均表现为缩短,最大缩短时间为0.43 d(2011年)。

图2 山东省不同系列育种材料较济麦22生育期变化情况

从株高(图3)变化情况看,较济麦22,济麦系列与山农系列均只有1年株高降低,分别在2011、2015年,各降低0.75 cm和2.44 cm,其它5年均增高,且最大增高9.00 cm(2013年)和6.11 cm(2010年)。LS系列在2014、2015年株高连续降低,2015年降低1.40 cm,其它4年均表现为升高,最大升高4.78 cm(2010年)。SN系列4年株高均升高,其中2010年升高6.45 cm,为4年中最高。烟农和泰山系列材料6年中株高均升高,其中最高值分别为7.06 cm(2010年)和3.97 cm(2013年)。岱麦系列5年中株高均增加,2012年增高2.73 cm,为5年中最高。从总体情况看,6年中只有2015年表现株高降低,降低0.67 cm,其它5年均表现为增高,最高达5.36 cm(2010年)。

图3 山东省不同系列育种材料较济麦22 株高变化情况

从容重(图4)变化情况看,较济麦22,济麦系列在2013年和2015年表现为增加,最大增15.11 g/L,其它4年降低,最高降13.89 g/L(2012年)。LS系列只有2010、2011年表现容重降低,其它年份均增加,最高增8.99 g/L(2013年)。SN系列仅2013年表现为容重增加(1.19 g/L),其它3年均降低,最大降17.45 g/L。山农系列仅在2015年表现为容重增加(2.89 g/L),其它5年均降低,且最高降16.27 g/L(2011年)。烟农系列只有2011年表现容重降低,其它年份均增加,最高增12.48 g/L(2015年)。泰山系列材料容重表现为3年增加、3年降低,变幅为-3.28~20.33 g/L。岱麦系列材料容重前2年表现为降低,2013—2015年连续3年表现为增加,2015年增幅最大,达24.10 g/L。从总体情况看,6年中只有2015年容重表现为增加(3.62 g/L),其它5年均表现为降低,最高降12.05 g/L(2011年)。

图4 山东省不同系列育种材料较济麦22 籽粒容重变化情况

从成穗数(图5)变化情况看,较济麦22,济麦系列、LS系列和泰山系列材料成穗数均有2年增加,最大增幅分别为10.99个/m2(2013年)、18.03个/m2(2010年)和14.17个/m2(2013年),其它4年均降低,最大分别降48.95个/m2(2011年)、50.84个/m2(2014年)和46.95个/m2(2011年)。SN系列4年均表现为降低,降幅为16.77~103.54个/m2。山农系列成穗数变化也表现为降低,且6年降幅均低于44个/m2。烟农系列材料6年中2011、2012年成穗数降低,其它4年均升高,最多增32.43个/m2(2010年)。岱麦系列5年中3年成穗数降低,2年升高,最大降55.45个/m2,最高增28.77个/m2。从总体情况看,6年中成穗数均降低,最高降61.69个/m2(2011年)。

图5 山东省不同系列育种材料较济麦22 成穗数变化情况

从穗粒数(图6)变化情况看,较济麦22,济麦系列、烟农系列和泰山系列材料6年中均表现为3年增加、3年降低,其中最大降幅分别为1.73粒(2013年)、0.80粒(2010年)和1.48粒(2010年);济麦系列3年增幅为0.72~0.75粒,烟农系列和泰山系列增幅分别为0.14~1.48粒和0.66~2.10粒。LS系列前2年穗粒数降低,后4年均升高,最高达2.49粒(2014年)。SN系列和山农系列均表现为升高趋势,其中SN系列4年增幅为2.19~4.22粒,山农系列6年增幅为1.86~3.40粒。岱麦系列5年中穗粒数变化幅度为-1.57~2.26粒,其中2年表现降低,3年表现升高。从总体情况看,6年中穗粒数均增加,增幅为0.35~1.91粒,其中2012年为最大值。

图6 山东省不同系列育种材料较济麦22 穗粒数变化情况

从千粒重(图7)变化情况看,较济麦22,济麦系列、LS系列和泰山系列材料6年中3年千粒重增加,最大分别增2.80 g(2013年)、1.47 g(2013年)和1.18 g(2010年),3年降低,最大分别降1.33 g(2010年)、1.01 g(2010年)和0.88 g(2012年)。SN系列4年中仅2013年增加(1.22 g),其它3年均降低,降幅均低于1.19 g。山农系列表现为2年增加、4年降低,最大增0.93 g(2011年),最大降1.13 g(2015)。烟农系列6年中均下降,降幅为0.81~3.25 g。岱麦系列仅2011年增加(0.27 g),后4年均下降,最高降2.55 g(2012年)。从总体情况看,6年中只有2011年千粒重增加(0.14 g),其它5年均降低,最高降0.94 g(2012年)。

图7 山东省不同系列育种材料较济麦22 千粒重变化情况

3 讨论

小麦产量的提高将更多依靠品种的更替,研究认为品种对提高产量的贡献率达33%~63%,每次品种更新可提高产量10%左右[4,12,13]。英国1972—1995年育成小麦品种产量的遗传进度为每年120 kg/hm2[12],法国1946—1992年育成品种产量的遗传进度为每年49 kg/hm2[4],德国1966—2013年育成品种产量平均每年增加59 kg/hm2[14],墨西哥1966—2009年育成小麦品种产量 平 均 每 年 增 加30 kg/hm2[15],澳 大 利 亚1958—2007年育成品种产量的遗传进度为每年25.0±3.4 kg/hm2[16]。我国黄淮南片1950—2012年育成品种的遗传增益为每年57.5 kg/hm2[17],河南省1980—2008年育成小麦品种产量的遗传进度为每年51.3 kg/hm2[18],河北省1964—2007年育成品种的遗传增益为47.4 kg/hm2[19],山东省1960—2000年育成小麦品种产量的遗传进度为每年57.1 kg/hm2[10],1969—2006年育成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年遗传进度为59 kg/hm2[11]。本研究选取的产量及相关性状稳定的对照——济麦22,其产量年度间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升高95 kg/hm2,年度间表现为略微上升的趋势。与对照相比,6年间参试育种材料总体表现为减产趋势,6年中有5年表现减产,主要原因是减产材料多,减产幅度大,其中增产幅度超过3%的材料仅14.86%,说明进一步提高产量育种难度非常大。但育成(审定)品种产量呈上升趋势,我们研究发现1999—2010年山东省审定的55个小麦品种产量平均每年提高61.65 kg/hm2[3]。

小麦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决定。爱尔兰小麦增产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籽粒数,主要受穗数影响[20],千粒重变化不大[12]。德国和澳大利亚小麦品种育种进展主要来自于穗粒数的增加[14,16]。墨西哥1966—2009年小麦产量的增加主要源于收获指数和粒重的增加[15]。河南、山东小麦品种近年来穗粒数显著提高[2]。Zheng等[18]认为河南省育成小麦品种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而Zhang等[21]认为穗粒数和收获指数的提高也起重要作用,Gao等[17]研究表明黄淮南片小麦产量增长与千粒重、成穗数正相关。河北小麦持续增产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和千粒重[19,22]。本试验中,对照材料济麦22各年度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及千粒重均减少;6年间育成材料的成穗数表现为增加趋势,穗粒数降低,但成穗数与千粒重总体低于济麦22,而穗粒数普遍高于济麦22;增产超过3%的材料成穗数多年略高于济麦22,产量决定于成穗数、穗粒数以及千粒重的综合效应。因此山东省要继续提高育种材料的产量,在增强抗倒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群体可能更有效,增产效果同样较好的烟农系列,增产也主要靠提高成穗数,与我们之前的结果相近[3],而与Zhou[10]和Xiao[11]等的结论不同。之所以得出不同的结果,一方面是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即环境不同,光热资源不同,土壤条件不同,长期形成的栽培管理措施也不同,都会影响产量各因素在生产中的表现,一般认为黄淮南片的穗粒数、北部冬麦区的成穗数是其获得高产的关键[1],小麦从南到北表现出成穗数增加、穗粒数减小的趋势,山东可能中间类型更容易实现高产;另一方面,产量水平不同,各产量因子所起的作用也可能不同:当产量小于7 500 kg/hm2时,增产主要取决于穗粒数或成穗数的增加,而当产量高于7 500 kg/hm2时,增产则主要取决于穗粒数的增加[23],如河北省小麦产量实现从9 000 kg/hm2到10 000 kg/hm2以上的突破,提高粒重更加可行[22]。另外,小麦产量形成本身是非常复杂的,产量三因素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试验结果也受限于试验环境、栽培管理措施和年度间气候因素变化的复杂影响。因此,具体情况需要结合各种因素具体分析,通过改良不同的性状策略最终实现粮食增产[24]。

4 结论

从对照品种济麦22的表现看,山东省小麦区试产量呈上升趋势,成穗数呈增加趋势,但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生育期显著缩短,株高显著增高,容重呈下降趋势。

2010—2015年山东省育成小麦材料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但总体低于济麦22。生育期呈缩短趋势,并且总体低于济麦22,但增产材料生育期明显延长。株高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总体比济麦22高,增产材料尤甚。容重总体呈现与济麦22差距缩小的趋势,但总体增幅很小,高产材料容重较高。成穗数总体低于济麦22,并且减产幅度越大,群体越小,这也是试验材料总体产量较低的重要原因。穗粒数普遍高于济麦22,减产材料尤甚。千粒重总体低于济麦22,并且减产幅度越大,差值越大。

总体来看,超越济麦22非常困难,高产育种的难度非常大。从产量三因素看,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产量的风险非常大,而千粒重的改良也因其较高的遗传力较难实现,因此,在增强抗倒伏性的基础上增加成穗数,目前可能更容易实现。供试材料的变异系数也进一步证明这一点,另外,LS系列及烟农系列总体成穗数较高,增产效果也最佳。

猜你喜欢
烟农生育期减产
雅苒以及CF工业等企业宣布化肥减产
兴山县烟农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无人机洒药相邻藕塘减产 谁来担责?
数字化转型中烟农社区平台的建设
——以韶关市为例
吉林水稻关键生育期延迟型/障碍型冷害时空变化*
不同生育期干旱与氮肥施用对花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大豆生育期组零点标识落成仪式在黑河举行
日本油墨连续六年减产
2014年峄城区花生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
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