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小麦群体动态及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分析

2021-06-09 03:45黄玲赵凯邵敏敏王福玉陈贵菊孙雷明张玉丹杨本洲闫璐王霖
山东农业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成熟期籽粒小麦

黄玲,赵凯,邵敏敏,王福玉,陈贵菊,孙雷明,张玉丹,杨本洲,闫璐,王霖

(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 济宁 272031)

小麦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全球大部分粮食主产区出现了单产停滞现象,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安全问题迫在眉睫。因此,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筛选及选育高产、高效型小麦品种具有重要意义。李瑞珂等[1]研究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花前干物质运转量差异显著,产量的提高要依靠花前干物质积累量高、运转率高的品种。不同小麦品种的光合产物积累、转运特性差异显著,干物质积累是小麦产量的形成基础[2-4]。小麦籽粒的形成主要来源于花后同化物的积累[5,6]。目前,对不同小麦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与产量之间关系研究较多,而对超高产品种造成产量差异的机理鲜见报道。本研究分析4个高产小麦品种的群体动态变化、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征的差异,以明确品种之间引起产量差异的机理,为高产高效小麦品种筛选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8—2019、2019—2020年度在济宁市兖州区小孟镇河庄村进行。土壤为壤土,0~20 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2.41 g/kg、碱解氮112.08 mg/kg、有效磷35.92 mg/kg和速效钾102.56 mg/kg。

1.2 试验材料

试验选用4个当地主推小麦品种,分别为儒麦1号(鲁农审2014038号)[7]、太麦198(鲁审麦20160056)、山农28(国审麦20170018)、济麦22(鲁农审2006050、国审麦2006018)。

1.3 试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40 m2。选用大华宝来机械厂生产的小麦宽幅精播机播种,儒麦1号、太麦198、山农28、济麦22播量控制在每公顷基本苗分别为330万、330万、270万、225万株,播种条带宽8~9 cm,行距30 cm,播深3~5 cm。播种前玉米秸秆全部粉碎后深耕还田,翻耕前每公顷施入纯N 105 kg、P2O5105 kg、K2O 120 kg,拔节期每公顷追施纯N 105 kg。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高产田。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群体动态调查 出苗期每小区选定长势均匀一致5个点,每个点调查4行×1 m区域,于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分别调查定点位置的群体总茎数。茎蘖成穗率(%)=成熟期总茎数/拔节期总茎数 ×100[8]。

1.4.2 干物质积累量 选取长势均匀的小麦植株,于越冬期、拔节期、孕穗期每处理分别取10株小麦地上部,开花期和成熟期每处理分别取地上部单茎50个。统计所取小麦植株的茎蘖数,并将样品于105℃杀青30 min,60℃烘干至恒重,测定单茎干物质重量,计算干物质积累量。

1.4.3 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 开花期和成熟期,每处理分别取单茎30个,75℃烘干至恒重,称干重。计算公式如下:

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kg/hm2)=开花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

营养器官干物质贡献率(%)=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100;

花后干物质积累量(kg/hm2)=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

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贡献率(%)=花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100。

1.4.4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采用小型种子脱粒机脱粒,成熟期全区收获,风干后称重,并用谷物水分测定仪测定籽粒含水量,调整含水量至13%的籽粒产量,即:小区产量=实测产量×(1-籽粒含水量)/(1-13%),根据小区产量折算公顷产量。

公顷穗数:小麦开花期在各小区内选取长势均匀一致区域划定1 m×6行的微区进行群体穗数调查(含1个边行),并根据行距折算公顷穗数。穗粒数:随机选取20个单穗,取平均值。

千粒重:于小区测产的风干籽粒中取样,数取两个500粒,称重(要求两次总量误差不超过0.2 g),相加得千粒重,并将数据折算为13%含水量标准的千粒重。

1.5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DPS7.0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绘图,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间群体发育动态及茎蘖成穗率的差异

各品种小麦群体总茎数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1)。2018—2019年度,越冬期、拔节期,太麦198每公顷总茎数低于其他3个品种,与儒麦1号、济麦22差异显著(P<0.05);孕穗期儒麦1号低于其他3个品种,仅与太麦198差异显著(P<0.05),成熟期与其他3个品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4个品种的茎蘖成穗率差异显著(P<0.05)。2019—2020年度,越冬期、拔节期,太麦198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山农28越冬期除外,P<0.05);孕穗期、成熟期,儒麦1号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P<0.05);除济麦22外各品种茎蘖成穗率差异显著(P<0.05),山农28最高,儒麦1号最低。

表1 4个小麦品种各生育期群体总茎数及茎蘖成穗率

2.2 不同品种各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与分析

由表2看出,2018—2019年度,儒麦1号越冬期、孕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P<0.05);拔节期、成熟期4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2019—2020年度,越冬期,太麦198、山农28及济麦22之间干物质积累量差异不显著;拔节期,太麦198干物质积累最多,与山农28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其它两个品种;开花期及成熟期,儒麦1号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其他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连续2年,儒麦1号在越冬期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与其他品种间差异显著。

表2 不同品种各生育期的植株干物质积累量 (kg/hm2)

2.3 不同品种花前干物质转运和花后干物质积累差异分析

由表3看出,两年度4个品种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均表现为太麦198>儒麦1号>济麦22>山农28,其中山农28与其他3个品种差异达显著水平,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在18.98%~39.71%之间。4个品种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2018—2019年度表现为山农28>儒麦1号>太麦198>济麦22,2019—2020年度表现为太麦198>儒麦1号>山农28>济麦22,对籽粒贡献率在60.29%~81.02%之间。与济麦22相比,3个品种显著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表明不同品种籽粒中的干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后干物质的积累。

表3 不同品种花前干物质转运和花后干物质积累的差异

2.4 不同品种小麦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山农28有效穗数最高,儒麦1号最少,二者差异显著。儒麦1号穗粒数最多,山农28最少,两品种间差异显著,太麦198和济麦22之间差异不显著。2018—2019年度,4个品种的千粒重无显著差异;2019—2020年度,山农28千粒重与儒麦1号无显著差异,与太麦198和济麦22差异显著。两年度4个品种的产量无显著差异。

两年平均结果,与济麦22相比,儒麦1号有效穗数少14.03%,穗粒数多39.04%,增产5.86%;山农28有效穗数多17.91%,穗粒数少14.50%,产量高3.20%;太麦198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济麦22差异不大,穗粒数多14.14%。可见,儒麦1号和太麦198通过提高穗粒数、山农28通过提高有效穗数来实现高产,且以太麦198产量最高。所以,产量三因素协调发展是实现高产高效目标的首选途径。

表4 不同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3 讨论与结论

小麦产量形成的基础是干物质量的积累。于振文等[9]提出,黄淮麦区成熟期生物产量20 000 kg/hm2是实现9 000 kg/hm2产量的基础,本研究结果与该结论基本一致。本试验中,儒麦1号冬前干物质积累迅速,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拔节后,太麦198干物质积累量加快。小麦籽粒产量来源于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本研究结果表明,4个品种花前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在18.98%~39.71%,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籽粒贡献率在60.29%~81.02%,可见,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有利于增加产量。有研究指出,小麦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与小麦基因型的关系密切[10-12]。产量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13]。因此,获得高产的基础是提高花后干物质量的积累。

小麦获得高产的前提是拥有高质量的群体。唐兴旺等[14]研究表明,拔节前群体总茎数较少,减少不必要的无效分蘖,尽可能地提高茎蘖成穗率,可获得较高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协调产量三因素的发展,才能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仝锦等[15]研究认为,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增加对小麦产量的形成贡献最大。本研究中,山农28的穗粒数少,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儒麦1号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少,但穗粒数增加;太麦198在越冬期、拔节期群体最少,后期茎蘖消减量少,穗粒数和公顷穗数相对较多,完美呈现产量三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成熟期籽粒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山西省主推小麦品种籽粒形态性状分析
籽粒苋的饲用价值和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高粱种子胚乳完整程度对芽苗建成的影响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虚拟现实将于2020年进入相对成熟期
玉米籽粒机械直收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