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领航学校创建 撬动育人方式之变

2021-06-15 03:51易振波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1年6期
关键词:武昌育人时代

易振波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长远出发,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新发展阶段,擘画了“十四五”乃至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为我们做好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基础教育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提升国民素养、传承文化文明、驱动创新发展的基础。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准确认识“十四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准确把握基础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特征,准确理解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目标任务,把牢教育属性,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以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推动整体教育事业发展。

近些年,武昌教育一直处于全省基础教育领跑地位,“绿色教育”品牌在全国有着广泛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在2019年武汉市首届基础教育质量奖评选中,武昌区取得令人瞩目的良好成绩,参评的10个项目脱颖而出,夺得奖项。作为武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典型代表,获奖项目和学校的丰富内涵具有深度挖掘和系统推广的重要价值。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这些项目和学校折射出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武昌经验,本刊将从本期开始分三期予以推介。

领航高中如何创建,育人方式如何变革,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新课题。本文从“研究时代变迁、武昌实践探索、未来教育思考”三个方面,分享武昌教育人的思考与做法。

研究时代变迁

一种教育形态的出现,必然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对时代呼应的结果,发挥着引领未来的作用。

无论是领航学校创建,还是育人方式变革,我们都必须把握好这个时代的教育特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教育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对此,我们有四点思考。

我们处于一个大政府、大市场、大社会叠加的时代。纵观历史发展脉络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大政府建设,建设了一个强有力的行政工作体系。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这个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形成了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明确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们迈进了大市场时代。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活力,致力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由此,我们迈进大社会时代。三大时代演进和叠加,社会发展经历了“找市长、找市场、找市民”的变迁。大时代势必催生大教育、大变革、大融合。

我们处于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處理技术)走向DT(Data Technology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时代。IT时代是一个信息垄断时代,谁垄断了信息技术,独享了核心专利,谁就拥有了“王道”。DT时代是一个数据共享时代,谁获得了流量,谁就掌握了用户,谁就能成就“商业帝国”。IT时代崇尚“以我为中心”,DT时代崇尚“以他人为中心”,时代的变迁势必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我们处于从“人口红利”走向“人心红利”的时代。“人口红利”时代,我们关注总量、关注速度、关注体量,关注基本物质生活的改善。“人心红利”时代,我们关注多元化、个性化、特殊化的服务需求。在“人心红利”时代,我们不仅要关心食物和蔬菜,还要关心空气和大海,更要关心内心所爱、诗和远方。我们已经处于一个愿意为优质内容和美好情怀买单的时代。时代需求发生了变化,对教育的要求必将发生改变。

我们处于从行业竞争走向“跨界打劫”的时代。过去我们讲,“同行是冤家”,竞争大多聚焦在同一行业、同一领域。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最危险的竞争对手可能不是来自同行,而是来自跨界的“野蛮人”。教育要适应这个时代,就要不断打破边界,训练跨界思维,因此,拥有互联网思维,培养跨界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武昌实践探索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通过领航学校创建,推动育人方式改革?这里分享四个方面的探索。

(一)坚持价值领航,开启育人新模式。教育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时代命题。

丰富绿色教育内涵。绿色教育是具有生命性、开放性、规律性的教育,是引领武昌教育发展的精神力量和价值支撑。我们持续探索绿色教育的价值内涵、精神气质、品味格调,形成独具武昌特色的绿色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过程民主化、教育主体互喻化、学习空间延伸化、课程设计场域化的绿色教育形态;营造健康和谐、开放公平、改革创新的绿色教育生态,引导教育回归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上来。经过15年的探索,绿色教育已经成为引领武昌教育发展的内在共识和行动指南。

形成“336”工作思路。在绿色教育理念引领下,我们提出了“三不三坚守六大工程”工作思路,明确了坚持教育传统不忘本、遵循教育规律不折腾、打造教育品牌不懈怠的“历史逻辑”,做出了坚守教育基本公平、坚守教育核心竞争力、坚守区域教育发展大格局的“现实选择”,制定了实施人才培养工程、评价优化工程、质量提升工程、品牌打造工程、安全保障工程、空间升级工程“六大工程”的“路径载体”。

探索五育融合。从“五育”失衡到“五育”并举,再到“五育”融合,我们一直在努力。加强融合研究,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探索中小幼一体化的“五育”融合工作体系,推动“五育”整体性、结构性、关联性构建。探索融合路径,聚焦“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五育”融合付诸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评价优化等方面,推进“五育”“进课程、进生活、进治理”。深化融合育人,通过部门联动、家校共育、校企合作、社区托管、中外交流等,发挥整体育人效益,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格局。

(二)坚持治理领航,形成评价新体系。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倾向,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95F43FFC-C41D-4118-94F8-29D23F1E0C62

优化绿色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将优化评价体系作为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注重评价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系统性思考,依托绿色教育评价课题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构建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始终。注重整体性推进,横向建立学联体建设机制,实现区域高中同研训、同分析、同评价;纵向建立全学段、全学科衔接融合机制,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动态监测,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作用。落实协同性研究,开展学生互评、师生互评、家校互评,以公平科学的评价,引领学校优质、多元、特色发展。

加强新高考评价改革研究。新高考实施以来,我们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调整高中学校评价内容和方式,围绕“一核四层四翼”总体要求,探索实施以目标达成度为指标的增值性评价,以“五育”并举为要素的过程性评价,以社会认可度和特色发展度为类别的结果性评价,以高考质量和绩效考核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

(三)坚持质量领航,探索教学新思路。深化课程改革。坚持绿色课程理念,立足区情学情校情,构建“层次清晰、递进有序、开放有致”的课程体系,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区域课程社会化。构建特色课程图谱,以“三优课程”评比为抓手(优秀校本课程、优秀社团课程、优秀活动课程),以“三走进”为平台(走进自然社会、走进高校院所、走进异域文化),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创新型课程为架构,形成了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着眼培养世界领跑者”课程图谱、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163卓越”课程图谱、武汉中学“人格教育”课程图谱。完善课程评价机制,邀请课程专家、学术委员、教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效果进行全员、全过程评价。

深化课堂变革。持续24年开展质量主题年活动,一年一个研究主题,引导教师从“教学主导者”转向“共学共研者”,学生从“学习接受者”变为“自我规划者”。加强课题研究,探索基于问题的探究教学、基于实证的深度教学、基于跨学科的开放教学。强化技术赋能,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优化武昌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目前,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导学型绿色课堂”、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无边界课堂”、武汉中学“学本课堂”已成为区域 “卓越课堂”范本;武汉市第十四中学基于关系的项目式学习,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基于情境的体验式学习,武汉市东湖中学基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武汉市第十五中学、湖北大学附属中学、武昌文华中学、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基于艺体特色的结构式学习探索也卓有成效。

(四)坚持人才领航,激发队伍新活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干部调研,以问题为导向,摸清干部底数,了解基层需求,分析队伍结构,为干部“选育管用”提供决策依据。创新干部培训模式,探索项目式、研究式、互动式培养模式,变浅尝辄止为深度体验,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分层开展校长论坛、后备干部读书班、青年人才综合素质大练兵等系列活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跨学段交流补充机制,扩充新教师招聘名额,确保高中教师编制足额、结构合理、调配及时。搭建区-片-校三级研训平台,构建名师带动、课程联动、质量驱动的三级研训网络,形成“面向全员、突出骨干、重视名优”的三级培养模式。依托五项技能大赛、一师一优课、一班一优课、“三微课堂”(新秀课、能手课、学带课)评比,搭建平台,以赛促研,推动教师加速成长。

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研究制定《武昌中小学教研员专业标准》,开辟“特级教师-骨干教师-教研员”动态任职通道。通过“主题教研+专题科研、管理督导+业务视导、质量分析+备考磨课”等方式,引导教研员从关注传统的学科专业知识转向立足学科本质、研究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

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面对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和历史使命,如何研究未来教育的实施路径?我们对此有三点思考。

(一)立足当下有反思。一是大包大揽的“良心教育”不一定是善治教育。大包大揽是计划经济思维,是管理思维,而不是治理思维,不可能充分撬动学生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动员家庭、社会、学校等多元主体参与。

二是没有参与和付出的教育不一定健全。没有过程,没有参与,没有付出,就没有体验,就不会有健全的教育。

三是单一的课堂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社会需求。批量生产的模式产生不了多元创新的基因,满足不了多元世界的多样需求。

(二)面向未来有研究。我们要办尊重人性的教育。要更加注重研究人的特性、成長规律和发展路径,既要尊重人的天性,又要培育德性,更要渗透党性,以“三性合一”求得教育发展最大公约数。

要办走进人心的教育。教育是灵魂呼唤灵魂、生命影响生命、专业服务社会的伟大事业。这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心路历程,更加关注过程和体验,更加关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要办服务社会的教育。教育要形成共识,集聚合力,就要构建新时代符合社会民众利益的教育共同体,一是要构建利益共同体,二是要构建价值共同体,三是要构建未来共同体。

(三)落地实施有路径。从“势、道、法、术、器”五个维度探讨未来教育发展路径。第一个维度:“势”,研究天下之大势,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二个维度:“道”,研究教育运行规律,把握教育的专业性、规律性、周期性;第三个维度:“法”,研究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符合教育规律的制度文化;第四个维度:“术”,研究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的路径方法;第五个维度:“器”,研究构建未来教育的工具。通过“势、道、法、术、器”五位一体,实现价值输出、模式输出、品牌输出。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教育,遇见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鄢志勇95F43FFC-C41D-4118-94F8-29D23F1E0C62

猜你喜欢
武昌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武昌理工学院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王亚南与武昌中华大学
夜登武昌封建亭(外二首)
童迷黑白秀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