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21-06-15 08:28何锁盈高明徐梦菲苗佳雨
高教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高校

何锁盈 高明 徐梦菲 苗佳雨

摘  要: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针对新能源技術课程,贴近其特点,即技术更新较快、国际合作频繁和广泛,进行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探索,聘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校讲授课程,吸纳国外关于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合作模式,开拓师生们的国际视野,并以课程促进人员交流和科研合作;通过问卷调查,优化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效果,推动课程建设国际化,并对新能源技术课程国际化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新能源技术;国际化建设;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1-0074-04

Abstract: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world.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urses, i.e. rapid technology updating, frequent and extensiv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e explor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uch series of course. We invite well-known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to teach the courses and to learn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cooperation mode of new energy technology abroad, to expand the international vis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o promote personnel exchang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cooperation through course. We do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optimize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to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urses.

Keywords: university; new energy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一、我国新能源技术课程背景与现状分析

教育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指标之一,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国际能源转型大趋势下,如何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当代大学生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1]。

我国对新能源领域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目前我国开设的与新能源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课程多种多样,这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新能源技术及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但是由于新能源行业的迅猛发展,其技术更新较快、国际合作频繁和广泛,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教学方式,不能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需求。此外,新能源技术课程需掌握多学科知识,信息量大、涵盖内容广泛、教学内容复杂多样,紧密与科研发展动态相关。我国长期以来推行的都是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教师本身知识面狭窄,通识教育教学能力较弱,因此,即使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在推行核心通识课程模式时,实施效果仍不理想[2]。而且在现行的大学教学中,老师始终是主导性的、能动的,学生则是被动的[3]。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国际视野不开拓,致使学生参加部分节能减排创新竞赛时节能创新设计欠标新立异。此外,教材体系是育人体系的依托,新能源行业发展迅猛,其教材存在陈旧性与滞后性等问题[4]。因此,急需丰富和革新新能源技术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

Jane Knight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将国际的、跨文化或全球化的视角整合到高等教育的目标、功能和传递的过程[5]。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影响力和全球话语权,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潮中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体现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教育的深入开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6]。全国一流高校正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开展国际合作,全面提升国际化水平并参与国际竞争。专业课程国际化建设是培养国际型人才的重要步骤,特别是对于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应与国际接轨,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师资源,运用国外相关领域前沿的科研成果,与国外高校建立共享资源机制。

本文进行新能源技术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探索,聘请国外知名专家学者讲授课程,吸纳国外关于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动态、研究现状和合作模式,开拓师生们的国际视野,共建国际化联合课程,并以课程促进人员交流和科研合作;通过问卷调查,优化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教学效果,推动课程建设国际化。最后,为新能源技术课程的国际化建设提出可供选择的建议,助力高校国际化建设。

二、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探索及问卷调查分析

(一)新能源技術类国际暑期课程

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于2019年暑期,邀请了5位海外知名专家进行暑期课程: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1位教授主讲《可持续发展前沿讲座》,英国诺丁汉大学1位教授主讲《欧洲和英国的能源管理及政策》,瑞典林奈大学2位教授分别主讲《生物质能源:理论,转化技术工艺及排放控制》《区域集中供暖:从初级资源到最终能源使用》、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1位教授主讲《储能技术及其应用》。暑期课程,利用暑假,学生可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对学生可起到集训的作用,另一方面方便海外专家的时间安排。

暑期课程从海外师资、学生选课、课程举办情况、学生反馈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第一、暑期学校邀请的海外知名专家均为业内学术和教学声誉较高的专家,且与我方已有较好的科研和教学合作基础;第二、暑期课程打破学科和专业限制,让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学生在暑期课程上交流学习,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养成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第三、课程选课人数累计约100人,每门课均20人,符合小班教学,便于个性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如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等;第四、课程内容,基本上所有的课程都涉及到了本学科领域的基础前沿知识、发展动态、先进技术和方法等,如当前的能源组成、生产和使用情况,可再生能源未来发展方向,储能技术,国外新能源及可持续发展情况与中国情况的对比。课程采用全英文授课,教学方式丰富多样,有教师讲授、学生分组讨论、分组作报告、软件学习和应用、模拟演练、课程论文等,课程气氛比较活跃,效果良好;第五、学生反馈好,学生对于暑期学校的上课方式普遍表示欢迎,对于暑期课程的授课效果表示满意,通过暑期课程,全面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跨文化交流能力。

此外,在组织和举办暑期课程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暑期学校海外师资课程,重在全面深化国际课程合作,但不限于课程,在进行暑期课程的同时,海外教师面向全院师生进行了学公开的学术报告,促进了教师与海外专家间的交流,部分教师与海外教师达成了科研合作意向,暑期课程也促进了双方人员交流和互访。这些课程的开设作为学术交流的桥梁,更好地帮助学校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提高了相关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二)外教课程与国际化建设的问卷调研

为了解学生对国际暑期课程的反馈,做了《关于学生上外教课的效果与国际化建设的问卷》,通过发放网络调查问卷,共收回56份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56份问卷对象包含85.7%的本科生及14.3%的硕士研究生,调研对象中有93%的学生所学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剩余7%为非工科。通过对调研对象的英语流利程度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基本沟通,可以理解外教的授课过程,只有5%的学生在英语交流方面还存在问题。通过对是否上过外教课调研结果分析,发现48%的学生还没有上过外教课,此次为第一次上外教课。对于没上过外教课的学生,调研了其对外教课程的兴趣,发现88.9%的学生对外教课感兴趣。

问卷调研发现,课堂上外教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自主学习、分组探究和讨论、小组辩论、知识问答、个人展示等。国内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不强,交流沟通方面也存在不自信等问题[7]。外教个性化、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对授课效果的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外教课程有利于多文化交流,同时,外教授课的教学方法新颖,能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思维,课堂生动幽默、气氛活跃,但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外教对学生管理比较松散,授课内容不够透彻,造成这一观点的原因是部分学生习惯了国内教师的教学模式,外教开放性教学方式缺乏一定的督促性。问卷统计发现(见图1),学生在外教课上收获颇多,提高了英语水平,开拓了国际视野,丰富了专业知识,此外还能了解国外文化、提高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兴趣。

在开拓视野方面,学生认为通过外教课程可以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增强环保节能和利用新能源意识,掌握新技术手段、数据资料,学会专题讲授、案例分析等。国外新能源和可持续领域发展迅速,可供外教讲授的新型案例,技术手段,数据资料十分齐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和专业视野。

通过国内教师与外教教学方法的调研,发现外教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也给我们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建议国内教师向国外教师学习的同时,也应保留自己优秀的教学经验,将国外老师的教学经验与自己的相结合,取长补短。

通过问卷统计结果显示(见图2),96.55%的学生对此次外教课是比较满意的,极少数学生认为外教课一般,没有学生对外教课程持不满意态度,说明新能源技术课程国际化建设的探索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问卷最后设置了如何推动课程国际化建设的问题,学生普遍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部分专业开设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国际教育;共享教育资源,及时与国外高校进行沟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注重外语教学,部分专业考虑使用原版英文教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海外留学机会;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等。

国际暑期课程基本都是以考察的方式进行考核,没有考试。考察方式主要有个人展示,项目设计和结课论文等。从考核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大部分学生学会了查阅资料的能力,外语水平和PPT汇报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新能源技术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我国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在课程国际化理念、战略、师资等方面存在“短板效应”,目前本科高校课程国际化发展进程仍相对滞后[8]。本文对新能源技术课程国际化建设进行了探索,并有如下思考。

(一)深化课程合作,推进国际暑期课程

通过本文的探索发现,国际暑期课程效果良好。邀请海外业内学术和教学声誉较高的专家进行国际暑期课程,吸纳国外关于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动态、研究现状和合作模式,开拓师生们的国际视野,共建国际化联合课程,并以课程促进人员交流和科研合作。国际暑期课程,一方面对学生可起到集训的作用,另一方面方便海外专家的时间安排。国际暑期课程在全面深化国际课程合作的同时,可促进双方人员交流和互访,促进教师与海外专家间的交流,作为学术交流的桥梁,更好地帮助学校课程体系与国际接轨,提高学科的国际化水平。

(二)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课程,资源共享

应加强与国外新能源及可持续发展领域高水平的大学进行合作,及时与国外高校沟通交流,共享优良的教学资源,借鉴国外高校的优秀经验,强化资源共享理念,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使教师可以共享优秀的教学课件,及时更新课程内容,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合作推出线上MOOC等教学资源并双方共享,在推动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同时,促进双方人员交流,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建议根据学生英语水平,部分专业课考虑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和全英文授课或双语授课,鼓励教师与国外知名专家合作编著适合新时代的新教材,保持教材内容的活力。

(三)以合作促交流,建立有序、长效的合作

没有有序、长效的合作机制,部分课程的讲授将会出现断节的现象,即今年开设、明年不开设。授课外教可不局限于某个学校的某个专家,可邀请多个国家的多个专家,实现课程国际化建设的多元化。为了保持课程的连续性,需加强战略谋划,统筹布局,梳理和构建国际战略合作伙伴网络,坚持互利共赢,努力拓展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合作关系。基于合作伙伴网络,建立双方长效合作机制,并持续推进课程合作,实现课程的连续性。通过教师之间的科研和教学合作,特别是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促进双方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师资交流、学生互换、学术会议、人员加盟等多方位的合作,不断加深国际合作的覆盖面和影响面,全面建立与海外知名高校广泛合作的长效机制,形成特色引领,全面深化国际课程合作,将国际课程合作建设成为教育教学的创新特色。

(四)加强国际化人才培養,助力双一流建设

加强教师综合技能,提高、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应该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引进海外的优秀人才,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学习,参加海外的学术活动以便学习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学习海外教学中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并将其运用到国内专业课的教学之中。在学习与借鉴他国或者其他大学经验的同时,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本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努力探索与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9]。此外,应促进学生与国际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赴海外留学,积极吸纳国外优秀学生来华留学,实现走出去和引进来,真正将合作落在实处。

四、结论

本文针对新能源技术课程国际化建设,通过国际暑期课程探索和问卷调查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第一、深化课程合作,推进国际暑期课程;第二、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课程,资源共享;第三、以合作促交流,建立有序、长效的合作;第四、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助力双一流建设。随着全球化在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入,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引领全球创新发展的同时,引领全球探索高校课程国际化新思路也是重中之重,也是我国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何锁盈,高明,史月涛,等.国际能源转型趋势下大学生节能减排创新训练新模式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0(4):197-198.

[2]冯惠敏,熊淦.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9):3-5.

[3]王卉,周序.虚无的对立与事实上的统一——论“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19(03):40-46.

[4]胡万山.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价值及可行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8):29-32.

[5]Jane Knight.Education hubs:International, Regional and Local Dimensions of Scale and Scope[J].Comparative Education, 2013(3):374-387.

[6]孔江榕,周涛,王晖.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2(06):30-36+112.

[7]于东升,昝小舒,程鹤.国际化视野下新能源发电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8(08):159-160.

[8]单胜江,付达院.我国本科高校课程国际化的创新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7(04):207-210.

[9]吴海燕,李跃军.美国与欧盟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模式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1):79-82.

基金项目:2017年山东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项目“动力工程案例库”(编号:SDYAL17001);山东大学2018年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新能源技术和可持续发展课程国际化建设”(编号:20190327-10);山东大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建设项目“热力系统节能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编号:20200427-108);山东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泵与风机》全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融合的探索性研究”(编号:2019Y126)

作者简介:何锁盈(1987-),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博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节能理论及技术。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高校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