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小衔接视角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优化研究

2021-06-16 03:04宋雅丽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27期
关键词:一年级幼小衔接数学教学

宋雅丽

摘要:幼儿园、小学教学存在较大差异,而小学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所以教师需将幼小衔接工作做好,使学生快速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并将教学质量、效率提高,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鉴于数学为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本文以其为例,对基于幼小衔接视角的小学一年级数學教学方法优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教学方法

引言:幼小衔接工作效果可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造成直接影响,而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开展幼小衔接视角下的数学教学成为了教师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鉴于其涉及较多内容,所以下列进行了深入探究,旨在为教师带来启发,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推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与幼儿园数学教学的不同点

1.1教学内容

幼儿园教育的目的为:为学生步入小学学习打基础,所以幼儿园数学教学内容多为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且教学内容较为松散,未形成相应体系。而小学数学教学具有体系化特点,内容编排将四基发展当作重点,即:涉及综合与实践、统计与概率、空间几何、数与代数等内容。同时,站在难度层面来讲,小学数学内容比幼儿园数学内容更难。

1.2教学形式

幼儿园数学教学形式为:游戏活动与数学教育相结合。因为幼儿园教学对学生要求较低,所以教学方式较为灵活。而小学数学教学将课堂教学当作重点,旨在教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各项能力,所以在教学形式方面,其选择了高结构化数学教育。相较于幼儿园数学形式而言,其存在严肃、缺乏趣味性等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1.3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涉及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掌握,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为:感知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感知空间与形状的关系。也就是说,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以开发学生思维为主,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以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培养思考能力为主。

1.4教学评价

幼儿园教学评价将幼儿兴趣、需要当作根本,所以将教学方式的适宜性为根本进行评价,且评价方式为:与学生沟通交流、评估学生平时表现。小学教学评价内容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方式多为学生的课后作业、考试成绩、课堂回答问题情况。

2.基于幼小衔接视角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优化

2.1引导学生关注知识本身,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所以,想要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进行优化,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教师就需将兴趣当作入手点。数学知识本身具有趣味性,倘若学生可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自然便会对其产生兴趣,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将引导作用发挥出来,使学生关注知识本身,并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首先,教师需采用生活化教学法,使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站在数学角度上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例如在教学“立体图形”时,教师可引入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如:杯子、篮球、魔方等,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看到的物体进行思考,以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完成知识教学后,教师可布置如下任务:与家长一起寻找、辨认家里的立体图形,并将其记录下来。在完成这样的作业时,学生的关注点可从学具模型转变为具体物体,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学生可对相关知识产生一定兴趣。

其次,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特点,并产生好奇心、求知欲,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例如在教学“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时,教师便可基于“1+6、2+5、3+4”进行引导、启发: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你可以将它们用等号连接起来吗?由于这一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难,所以学生可快速利用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进行阐述:1+6=6+1=2+5=5+2=3+4=4+3。随后,教师可继续提问:“你还能继续往下写吗?”通过思考,学生可说出0+7、7+0的答案。教师可继续追问:“再往下写呢?”由于其已超出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范围,所以很多学生会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 )-( )的式子,便可予以学生启发,使学生说出较多算式。而在长长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后,学生会对其产生较大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的规律性、形式美感受到,从而对其产生较大兴趣。

2.2注重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挖掘思维深度

由上述内容可知,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为:理解、运用。而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可使学生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感知其作用,且其思维能力可得到有效提高。所以,在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中,教师需将知识理解、运用重视起来。

例如在1-9的教学中,教师可基于学生在幼儿园数学学习中已掌握手口一致的点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改动,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即:强化“1”的概念,使学生了解单位“1”;强化数量多元化表征。具体而言,教师可在课堂伊始提出如下问题:“1可以用来表示什么?”学生有着一定学习经验,所以会基于此进行回答,如:1个苹果、1个人、1支铅笔等。通过分析学生的答案可知:学生的视角较为微观,且欠缺群体意识。基于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深化,通过呈现相关图片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比如,教师可呈现正方形、大海、一滴水、教师等内容。在学生对数字有了独特体验、感悟后,教师可采用结构“几个1是几”帮助学生加深对1为计数单位的意义,为其进行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保障。在培养学生多元表征能力方面,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进行引导,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思想:九只蜜蜂可以用什么代替?由于这样的教学活动基于幼儿园基础进行,所以幼儿会主动参与其中,也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相应思维能力。而这,可实现幼小衔接。

2.3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儿童化与科学性并重

数学语言运用可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造成直接影响。所以,教师需将语言表达训练加强,并做到儿童化与科学性并重。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入手:①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关注,逐渐掌握数学名词运用方法,并利用其表达数学现象。以位置、方向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在方位词介绍时引入左上、左下、右上、右下等内容,且通过生活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强化、运用。②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則进行引导。入学时,教师需给予学生的表达方法一定尊重,因为其学习经验有限,知识水平有限,无法灵活运用数学名词介绍数学现象。同时,教师需加强感知教育、引导教育,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逐渐精确。③加强语言表达训练趣味性。学生喜欢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所以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需将其重视起来。比如,教师可将“数宝宝”等名词利用起来,带给学生亲切感、趣味感。

2.4采用激励教育模式

激励教育模式的应用可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所以,在幼小衔接视角下,教师可将这一模式利用起来,开展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具体而言,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表现进行观察,及时予以学生激励,使其树立正确意识,获得一定自信;教师需做到过程性激励与结果性激励相结合,使学生明确自身优势及不足。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模式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幼小衔接工作需由幼儿园及小学教师共同努力,而幼儿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存在较大差异,包括但不限于教学内容差异、教学形式差异、教学评价差异、教学目标差异,想要提高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需从多方面入手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效性,推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英加.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J]. 科教文汇, 2013(36):2.

[2]沈怡. 幼小衔接视角下的一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 考试周刊, 2013(10):3.

[3]宋照云.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研究[J]. 读与写:上旬, 2019(9):1.

[4]张善鑫. 幼小衔接下的一年级数学教学研究[J]. 试题与研究, 2019(26).

猜你喜欢
一年级幼小衔接数学教学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数量关系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原创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大学季》特色分析及发展趋势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案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