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桥散记

2021-06-16 14:26余述祥
大理文化 2021年3期
关键词:花溪石刻

余述祥

“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桥”的天生桥在距弥渡县城东约4公里处的天桥山峡谷中,桥高30米,宽17米,桥孔直径7米,桥身长21米。是弥渡最早升起炊烟的地方之一,见证了“六诏咽喉,古滇西粮仓”的辉煌之景。往事如风,天生桥已成为岁月的文化化石,如今的避暑休闲胜地,目光所及,心海翻腾。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首任大理府弥渡通判屈学洙作《天生桥赋》赞天生桥“罗星峰于危磴,驾天路于层峦;破鸿蒙而开一窍,烹顽砾而补半天。灵钟翠巘,冠绝全滇。”赞誉天生桥“天下无双境,人间第一桥”。天生桥遂成为名闻遐迩的一方名胜。

弥渡先民依高临险,攀崖凿壁,至民国初,在东西石壁上建成了观音殿、玉皇阁、三教阁、老君殿、药王庙、春秋楼等五阁四殿,一庙一楼,构成儒、释、道合一的格局。形成了“庐从天地成奇构,窍发乾坤泻巨川,路曲偏随春树绕,寺稀端籍暮云连”的绝妙佳境,神山佛地,像一块磁石,吸引无数文人雅士前来揽胜。

石头刻文,不朽的是历史。来此求神拜佛许愿、修兰亭禊事的官家、文人墨客雅士,自然刻石留记,既勉励自我,又昭示后人。

从登入西峙壁的第一步,石壁上的石刻扑面而来。石刻“浩气长空”古朴厚重,异常醒目。伫立凝思,我的耳畔回响起钎钻凿石之声,在山谷中回旋不已。众多的石刻,有的石刻留有题字者的名字,有的石刻上题字者的名字模糊不清,不过,它们都是文人墨客雅士们精心传世的作品。石刻题名者虽多为晚清之士,但都呈现出浓浓书法意蕴,豪放情怀,至美境界,成为天生桥的一大人文景观。

天生桥摩崖石刻,有碑记,有诗刻,有题额,还有布告,一路行,一路石刻,我便可以一路尽情欣赏。欣赏“幽趣天成”的书法意蕴,品味“世外桃源”的独特意境,感受“人间天上”的不同凡俗,玩味“势如点头”的奇石佳趣,领略“高出云表”的挺拔巍峨,吸纳“正气冲霄”之豪放情怀,体验“曲径通幽”的景随步异。刻于1838年4月的《弥渡府张示》,是一个禁止周围群众到景区内采石的官府布告:“弥阳胜景,首著天桥;桥内打石,地震山摇;勿许贪利,妄动丝毫;如违准禀,重责不饶”。 就32个字,让人惊叹古人浓烈的环保意识。

最有诗情画意的是玉皇阁左侧石壁之诗赋石刻。1885年6月,弥渡大旱,广东人陈乔崧任弥渡通判,遂率弥邑举人黄玉书、归里武官杨安一行,到天生桥龙王庙祈祷求雨而得雨。7月10日,陈乔崧一行至天生桥还愿,游览之余并作诗酒酬唱之雅集。陈乔崧吟哦道:“不须斧凿也天然,造化何必万象悬。玉蝀岂真存胜境,银涛或尚许名川。闼排凤岭峰青送,窗列螺山嶂翠连。乘兴相携来一访,芒鞋踏破白云巅”。黄玉书即和之曰:“百尺虹飞势突然,两岸相伴不相悬。庐从天地成奇构,窍发乾坤泻巨川。路曲偏随春树绕,寺稀端籍暮云连。翘瞻五老长生聚,醉欲乘风到绝巅”。诗人虽是即兴所赋,但古人心境雅趣,文采风流,天生桥的鬼斧神工之杰作,跃然于诗中,令人羡慕神往不已。

来天生桥众多的溶洞也不可错过,老君磨豆腐洞、观音洞、石钟石鼓洞……都是弥渡先民栖息生息之场所,处处有故事,洞洞有传说。

在众多的溶洞中,老君磨豆腐洞深不可测,传说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经弥渡时,被弥渡的美景、物产、人文所迷,小憩数日。一日游览天生桥,进了“老君磨豆腐洞”,走啊走,山洞总也走不到尽头,猴头性起,金箍棒一捣鼓,师徒四人出来一看已经到了祥云青华洞。从此,留下了青华洞“碗大一个天”的景观。传说有人在观音洞里获得过宝物,这事不知怎么的传开了,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人前来觅宝,有一天,一个村妇用团篮(一种用篾片编制的孔有拳头大小的装载农具),到天生桥龙潭捉了几尾鱼装了两团篮水,挑着来到溶洞口,摘下斗笠用斗笠煎鱼,人们感到万分惊奇,纷纷前来围观,不到一个时辰,溶洞里觅宝的人全部出来看稀奇了,瞬间,只感觉山摇地动,从溶洞里传出轰隆隆的巨响,冒出满洞灰尘,不一会溶洞已经从里到外倒塌到洞口。这时团篮挑水,斗笠煎鱼的村妇也不见了。人们抬头看天,只见天空中观音菩萨脚踏祥云缓缓而去,人们回过神来,方知是观音菩萨前来搭救,观音洞也因此而得名……

走进弥渡先民栖息生息的新石器时代溶洞遗址,拾起土陶一片,轻轻地敲打,似乎从敲打中传出一种声音,折叠成悠悠的历史,让人不得不发思古的悠情,叹时光的流逝。于是便看见了那大地上袅袅升起炊烟,见到那炊烟下的大千世界,想到那时的情与爱,那时的歌与舞。步入古人居住的洞穴,五老石、仙人床、仙人柴等奇丽的天然景观连连为我带来惊喜的同时,也不得不让我为古人征服大自然的勇气折服,这些深不可测的洞穴,高不可攀的巨崖,给人无限想象空间,总会让人为其凝神驻足,心生赞叹那个时期的人类文明,已经发明用火,将植物的果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

从东峙壁凝望天生桥,陡坡险峻,几近80多度密密麻麻的石阶宽不盈尺,真担心一个趔趄,摔下台阶而无以停滞。

这时山间的云雾好像古怪的精灵掠过山谷,雨过天晴太阳火辣天气炎热,湿漉漉的台阶好像幽深的暗河。陡坡险峻的台阶并没有阻挡攀登者的步履,橘黄色、粉红色、蓝色、灰色、紫色、黑色的雨伞好像一枚枚新鲜的蘑菇散落于臺阶,人们匍匐向上。一些人手扶栏杆站立石阶,举伞伫立,看万花溪溪流飞逝,倾听万花溪瀑布自由欢快的声响,一阵狂风倏忽间越过天生桥。于是,伫立者又开始了新的步履。

踩着台阶慢慢走着,努力保持身体稳定的姿势,盯着脚下的台阶。想看天桥之上的疏影与美景,行人的神色,只得停驻在那里。就在此刻,见两个银发须白的老倌信步而上,并无腿颤身抖之类的蹒跚老态,不觉惊诧赞叹不解,攀谈得知,老人是天生桥的管理人员,每天这样登临天生桥巡山,已经十多年。望着老人们的背影,我想,他们的灵魂与天生桥的魂灵早已融为一体。

登上天生桥,一览众山小。放眼东谷千山万壑,香酥梨飘香漾弥川。看桥下万花溪,只见万花溪绝巘奇石,溪水跌溅,宛如白练飘舞。溪水跌落而下,不惧拦石的突兀与乱叠,细碎的珠玉连缀成闪耀的花束。清脆干净的乐声急遽跳跃,溪水径自向着远方流淌。凝视远去的溪水,浮想联翩,假如夜晚行至于此,月光融融,银辉蒙蒙,看“天桥挂月”,嗅“西峙桂香”,听万花溪银铃一般的歌唱,清越悠扬,默看静听,怕是早忘了尘俗之中的束缚与喧嚣了。

西峙壁登山的沿途,常见那些矗立在路边的石崖下面“支撑”着许多高高矮矮品种繁多的细树枝条。这似乎是沿袭许久的一种习俗吧,寄寓了人世间多少美好的情愫与祈愿追求、理想信念。

天生桥石壁高耸,草木旺盛。那些经造山运动历经沧海桑田而挺拔矗立至今的石崖,一个个是山之灵魂的物化,它们似乎都是有思想的。特别是匍匐着的一个个石崖下面,更是“支撑”着无数的细树枝。来此的游客,不少人手里,不论品种,都会拿着细树枝条。只是没有看见某一位游客放置树枝的情景。抬头放眼仰望,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石崖下,许多的树枝条跃入眼帘,旅游者已将梦想“放置”在石崖下了。一阵小雨,天生桥被雨润泽得更加清新,似乎在一个洁净清爽的天气里再一次开启新的期望。

一路行走,一根根树枝条暖了心灵。梦幻中遥不可触的欢乐此刻却感觉伸手可及,世间琐事烦愁渐远。

万花溪溪水长流,是天生桥的婉约诗篇。步入天生桥山门不远的山路,丝丝凉意,让人浑身通泰,像是行走在空调的空间里。放眼感觉到处都是一幅山水画,目不暇接,不由得一步一流连。耳边已传来泠泠的调子,侧耳倾听,好像一曲舒缓沉静的轻音乐若即若离。让人不禁吟咏“柳絮风轻,梨花雨细”的古韵来。水是大自然的点睛之笔,没有水,再美的景色也缺乏俊秀之姿,缺乏灵动。来到山脚,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我看不清它的面目,即使我步出石阶,穿过树林丛草,也未见其影,它只在那叠石无数的万花溪中兀自弹拨曲子。若夏雨绵绵,像一条翻滚的巨龙,激昂澎湃,巍巍巨石拦阻奔如野马的山溪,狂飙突进一般的巨响充塞整个山谷。这急遽之势不过天生桥雄浑的性格一瞬,雨过天晴,万花溪照例舒缓娴静,柔和的声调是婉约天生桥的另外风韵。万花溪流,春是一泓潺潺小溪,清如明镜,夏是一条翻滚的巨龙,激昂澎湃,秋似成熟的女性,風情万种。万花溪的性格也便是天生桥的性情。

万花溪瀑布,天生桥十景之一。夏雨过后,东山千山万壑之水汇入东谷万花溪,瀑布从天生桥下的万花溪飞流直下,如白练,亮闪闪、晶莹莹、轻灵灵飞下来,如白衣仙子的衣袂飘飘洒洒。以最近的距离与瀑布亲密接触。白茫茫的水雾飘下来,沾衣欲湿,落到肌肤上,沁凉无比,舒适极了。更近处,形成一道水帘,帘外景色隐约可见,缥缈如仙境。是琼楼玉宇上落下的珠帘,大珠小珠串缀成线,风吹帘动,珠玉溅落。山石上珠玑滚落,汇聚成溪流,流向前方。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是天生桥的传统庙会,我都快40年没来过天生桥庙会了。记得小时候来天生桥庙会,都是土路小路,黄土满天飞。那时还没有车,都是几个伙伴一起走路来的,满山疯跑一下,拿着1毛钱买碗黄粉吃下,特别开心。如今天生桥有了旅游公路,交通方便。重游胜景,天生桥古树参天,阁殿庙楼环山依崖如旧,气势壮观迷人;天桥十景“冬谷梨花、天桥挂月、东峙探密、西峙桂香、天挂瀑布、龙潭观鱼、仙人高卧、五老悬空、水石清华、福地溶光”依然如故,旅游公路上车水马龙,天生桥桥上桥下人头攒动。景区里还新建了旅游厕所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尘土飞扬的天生桥了。

这天,传统庙会人声鼎沸。想讨个好彩头的香客信徒、凑热闹的男男女女、忙着招揽客人的小商小贩,以及林林总总的幸运符、平安符、健康符,缤纷了春天里万物复苏的山景,人们邀约成群接踵而来天生桥庙会就是来许个心愿,图个吉利,求菩萨神灵保佑全家人一年的平安和健康。我发现不仅弥渡人来,相邻的祥云县、宾川县、南涧县也大有人来。特别是在药王庙供奉着的药王孙思邈的塑像前,因为他医术精湛,写了《千金方》,活了141岁,在民间很有影响力,来祈福许愿求安康的人特别多。

社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从庙会民俗的悄然变化中,我看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心理诉求的改变。当便捷的交通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富裕了的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庙会越来越热闹,天生桥也在时间里和人们的联系越来越深。

猜你喜欢
花溪石刻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油画·静物作品赏析
花溪之美
如梦似幻的花溪湿地公园
山居乐事
美丽的花溪
大足石刻优美的雕塑语言——气功相
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探微
渭北民间石刻
长征贵州行建设看今朝(外一首)/花溪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