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影响

2021-06-17 03:20郭玉洪珍兰王苗苗马淑丽高丛珊李雪莲
护理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面神经通络面瘫

郭玉,洪珍兰,王苗苗,马淑丽,高丛珊,李雪莲

(1.山西中医药大学 研究生学院,山西 晋中030619;2.山西省针炙医院,山西 太原030000;3.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225300)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来我国周围性面瘫的患病人数有增多和年轻化的趋势。虽然该病不威胁患者生命,但其症状外显于面部,突然发病时,会导致患者心理上诸多问题,如焦虑、易激惹、回避社交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多采用激素疗法[1],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多。中医认为面瘫是由外邪侵袭面部阳经而致经脉痹阻,气血瘀滞发病。治疗应以疏通阳经经络为主,通络刮痧是刮痧的一种,集局部刮拭、穴位刺激等手法为一体[2],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等功效。以往研究表明[3],中药熏蒸是一种常用的外治法,能够促进面部血管扩张,有祛风散寒之功效[4]。但目前尚未发现通络刮痧结合中药熏蒸的干预恢复期面瘫的相关文献报道,基于此,本研究拟探讨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对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影响,旨在为面瘫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继承和发扬中医特色护理。

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就诊于山西省针灸医院针一科门诊及住院部处于恢复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西医诊断符合2016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中的面瘫诊断标准[5];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首次发病,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时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2)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十三五”《针灸治疗学规划教材》的周围性面瘫诊治标准[6];并处于恢复期,面神经功能分级处于Ⅲ-Ⅵ级;(3)分期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著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周围性面瘫分期[7],病程在15~90 d;(4)年龄18~65周岁;(5)头颅CT或MRI检查未见脑血管意外的征象;(6)面部及穴位皮肤无破损;(7)患者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1)周围性面瘫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腮腺炎、中耳炎、脑外伤等;(2)孕妇、体弱等对熏蒸、刮痧不能耐受者;(3)治疗部分皮肤有破损或有严重出血倾向、凝血功能异常者;(4)有传染病及精神疾病的患者。剔除标准:(1)不能配合和坚持完成干预者、观察记录资料不完整者;(2)参与了其他研究;(3)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烫伤或皮肤感染等情况。运用随机数字表法根据入院顺序依次选取研究对象入对照组或观察组;共纳入64例患者,中途脱落4例(3例因个人原因退出研究,1例参与了其他研究),最终入组6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8.93±20.92)岁,患病时间(31.70±15.64)d,病变侧:左侧16例,右侧14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7.90±2.44)岁,患病时间(36.50±21.80)d,病变侧:左侧18例,右侧12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侧、患病时间等方面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基线可比性。

2 干预方法

2.1 院内常规治疗及护理模式 院内常规治疗:普通针刺治疗,采用透刺法(取下关、颧髎、丝竹空、睛明、太阳、攒竹、风池、迎香等穴)每次30 min,每日1次,一周5次。

院内常规护理:(1)按面瘫病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护理、饮食护理、情志护理、生活护理、眼部护理等。(2)康复训练,教会并指导患者平时可对着镜子做轻闭眼、皱额、噘嘴、例嘴笑、露齿、吹气球等运动,每天进行多次,每次5~10 min。

2.2 对照组 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由专门接受过中药熏蒸技术培训合格的护士进行操作。(1)熏蒸机器:采用翔宇医疗编号为HYZ—IC(生产批号:YZB/豫0136-2004)熏蒸仪器。(2)中药处方如下:地龙10 g,羌活、防风、当归、川穹、伸筋草、延胡索各50 g,桂枝30 g,麻黄、生甘草各20 g[8]。遵医嘱用药,将中药熬制成汁,放于熏蒸仪器内,将药液加热至喷气雾状,温度控制在41~43℃,保持与患侧皮肤距离约15~20 cm,以患者自觉温热、舒服为度;中药熏蒸每日1次,熏蒸20 min,一周5次,共治疗4周。(3)注意事项:熏蒸过程中注意防止烫伤。(4)不良反应处理:熏蒸过程中若出现局部皮肤发红疼痛时,立即给予冰块冷敷,若局部皮肤出现小水泡时,可自行吸收;若出现大水疱,可采用一次无菌注射器抽吸体液,并涂抹烫伤膏。

2.3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通络刮痧,患者熏蒸结束时由专门接受过通络刮痧技术培训合格的护士进行刮痧点穴。(1)刮痧取穴:参考东南大学出版教材《针灸学》进行穴位定位[9]。周围性面瘫多由外邪趁虚而入侵袭阳明、少阳、太阳经络,以致气血阻滞,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病,故取三阳经上的攒竹穴(在眉头凹陷中,额切迹处),阳白穴(在头部,眉上1寸,瞳孔直上),丝竹空穴(在面部,眉梢凹陷中),地仓穴(在面部,口角外侧,口角旁开0.4寸,上直对瞳孔),颊车穴(在面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闭口咬紧牙时咬肌隆起,放松时有凹陷处),下关穴(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张口时隆),翳风穴(在颈部,耳垂时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合谷穴(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2)操作手法: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在面部颈部需要刮拭的部位涂抹生姜精油起润滑作用,循着经络的走向采用补法刮痧,用力均匀,每一个部位刮拭15~20次,以患者不感觉疼痛为度,皮肤潮红为度。在穴位部位可进行点、按、揉等手法刺激,刮痧时1 h避风寒,操作时嘱咐患者多饮温水。每次15 min,每日1次,一周5次,共干预4周。注意事项及不良事件处理同对照组。

2.4 效果评价

2.4.1 评价指标

2.4.1.1 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10]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用于评估患者面部肌力、眼、口角、前额等动、静态时的状态,根据不同的病情程度和特点分为共分为6级[11],级别越高代表病情越发严重。Ⅰ级(功能正常)、Ⅱ级(轻度面肌无力,面部对称,肌张力正常)、Ⅲ级(明显面肌无力,无面部变形)、Ⅳ级(明显面部变形)、Ⅴ级(几乎不能察觉的面肌运动)、Ⅵ级(面神经支配区域无运动)。

2.4.1.2 面部残疾指数量表 (The 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 该量表通过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评价面神经和面部肌肉有关的躯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得分,躯体功能评分越高表示躯体功能越好;社会功能评分越高表示社会生活功能越低[12]。

2.4.2 疗效评定 本研究为便于分析,借鉴任有庆[13]临床疗效评定指标,通过患者干预前时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以及面部残疾指数评分进行疗效评定:(1)痊愈: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躯体功能评分≥20分,社会功能评分≤10分。(2)显效:面神经功能分级Ⅱ级,躯体功能评分≥15分,社会功能评分≤15分。(3)有效:面神经功能分级Ⅲ级,躯体功能评分≥10分,社会功能评分≤20分。(4)无效:面神经功能分级Ⅳ-Ⅵ级,躯体功能评分<10分,社会功能评分>20分[13]。治愈率(%)=(痊愈数+显效数)/总例数×100%。干预时对2组患者进行每2周1次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与社会生活功能评分,共记录4周。

2.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一般资料采用±S或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依据情况分别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面神经功能分级和临床疗效采用秩和检验,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描述。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者不同疗程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2组患者在干预前,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2周时及4周时面神经功能分级的等级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面神经功能分级相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值见表1。

表1 2组干预前、干预2周和4周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例)

3.2 2组患者不同疗程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2组患者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时,2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社会功能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功能评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数据不服从球形检验(W=0.845,P=0.008,P<0.05),查看“多变量检验”自由度校正后结果,不同时间点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每个时间点上2组患者之间比较,干预前,对照组与观察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2周时和4周时,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时间效应与组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主体效应检验采用LSD法进行时续两两比较,具体见表2。社会功能评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数据不服从球形检验(P=0.009<0.05),查看“多变量检验”自由度校正后结果,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周和4周躯体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2 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周和4周躯体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P n F时间F组间30 30干预前15.60±1.99 16.33±2.01 1.421 0.161干预2周时18.27±1.66 19.67±2.36 2.652 0.011干预4周时21.33±1.83 22.77±1.50 3.585 0.001 266.241 8.428——<0.001 0.005 F交互1.499--0.232

表3 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周和4周社会功能评分比较(±S,分)

表3 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周和4周社会功能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P n F时间F组间30 30 339.301 4.414--干预前14.47±1.72 14.13±1.70 0.756 0.452干预2周时12.40±1.19 11.43±1.79 2.458 0.017干预4周时9.93±1.39 8.43±1.40 4.158<0.001——<0.001 0.006 F交互8.055--0.047

3.3 2组患者疗效比较 干预4周时,对照组治愈例数13例,治愈率为43%,观察组治愈例数21例,治愈率为70%,2组患者在治愈率和治疗天数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2组患者干预4周时治愈率和不同疗程痊愈所需的治疗天数比较

4 讨论

4.1 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可有效改善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症状,提高面神经功能分级,降低面部残疾指数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周时和4周时,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组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面神经功能分级、躯体功能量表评分,降低社会功能量表评分,效果优于常规中药熏蒸组(P<0.05)。究其原因可能为:(1)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即时效应和累计效应,该病被WHO认定适合针灸治疗43种疾病之一,相关研究也表明针刺可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14-15]。(2)在面神经分布区域实施中药熏蒸可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达到益卫固表、祛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功。通过热的辐射作用,局部皮肤可保持较高的中药浓度,中药凭借极强的渗透力直达病所,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供应,促进皮肤和患处对药物的吸收,使面神经的机能尽快恢复。(3)本研究的中药熏蒸方剂诸药相合发散外邪,疏经通络,力专效著,使寒散痛消,经络通畅,选用荆芥祛风解表,同时与防风相须为用,可增强药物之间解表之功;白附子性味辛温,祛风化痰,擅治头面中风症状。红花、桃仁起到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功效,全蝎蜈蚣息风起镇痉攻毒散结之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神经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16],益气活血类中药有不同程度的消炎及扩血管的作用。(4)在熏蒸的基础上,选取与疾病相关的三阳经络进行刮痧,可疏通局部经络,扩张毛细血管、松解粘连的面神经组织,促进面部血液的循环。其中疗效与心理改善呈正相关,疾病趋于好转,面部残疾得到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失眠等也会减轻或消失。

4.2 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可提高恢复期周围性面瘫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组治愈率为70%,治愈天数平均(17.38±4.19)d,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能原因有:(1)周围性面瘫有一定的自限性,部分患者经前期治疗后口歪眼斜等症状得到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无明显好转,甚至有恶化的迹象。这主要是由于气虚血瘀、经络不通所致。因此,恢复期的干预手段也应从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等方面入手[17]。通络刮痧是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遵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18],选取与疾病相关经络进行刮拭刺激,调气行血、通经活络,可使局部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增强,局部症状和营养得到改善,达到内症外治的效果。(2)选取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上的穴位进行点按刮拭,攒竹、阳白、地仓、颊车等穴大多分布于面神经及其主要分支附近,同时配合远端合谷穴。不仅可以调和气血,散寒通络,防止、延缓和减轻神经肌肉的萎缩,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19],同时也可改善受损面神经和面肌营养状况,扶正祛邪,防邪再侵[20]。(3)目前临床上治疗面瘫大多以针灸为主,单一疗法见效时间慢,因此采用多种疗法联合[21],本研究将通络刮痧联合中药熏蒸,两者相配合,共同促进面部肌肉的血液循环、通畅气血,可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缩短临床疗程。

猜你喜欢
面神经通络面瘫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丹参通络解毒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组织Atg5、Beclin-1及LC3表达的影响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滋阴养血通络贴对痛风肾蛋白尿影响的临床观察
单纯性中耳畸形多平面重建CT检查和手术结果比较
肌电图监测技术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面瘫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