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出芽与pT1期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2021-06-17 06:51姬东泽徐刘洋张智弘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脉管高级别腺癌

徐 程,张 响,姬东泽,吴 靓,徐刘洋,张智弘

近年来对肿瘤的分子遗传学研究日益精进,但组织病理学形态在判断肿瘤性质、分化程度及评估患者预后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多项研究证实,肿瘤出芽(tumor budding, TB)是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因素,第8版AJCC指南、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CAP)报告模板也提出,需在常规病理诊断中,对所有Ⅰ、Ⅱ期结直肠癌评估TB,评估方法及标准参照2016年国际TB会议共识(International Tumor Budding Consensus Conference, ITBCC)。然而,TB并非结直肠癌中的特有现象,其普遍存在于各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关于TB在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中的意义尚不明确,本文收集232例pT1期胃癌,分析TB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学部明确诊断的pT1期胃腺癌(即肿瘤位于黏膜及黏膜下层)根治标本合计293例,剔除其中的低黏附性癌61例,最终纳入研究的pT1期胃腺癌合计232例,所有病例均具有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肿瘤浸润层次、有无淋巴结转移(入组要求取材淋巴结个数均在15枚以上)、有无脉管内癌栓,所有病例术前均未行放、化疗或其他针对肿瘤的治疗。所有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 μm厚切片,由两名病理医师独立复习所有HE切片。通过电话或门诊病历系统对患者进行随访,本实验观察的预后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即患者从手术日到出现复发、转移、死亡的生存时间。

1.2 TB评估方法目前胃癌中TB尚无规范化的评估方法,本实验基于ITBCC推荐的结直肠癌TB评估法评估胃癌TB,步骤如下:(1)根据目镜的直径计算该显微镜200倍视野的面积(本显微镜目镜直径22 mm,200倍视野直径1.10 mm,面积0.95 mm2)。(2)从癌组织的所有HE切片中,选取在肿瘤浸润前沿TB最丰富的一张切片;在100倍镜下观察该切片,寻找TB的热点区(至少观察10个100倍视野)。(3)选定热点区后,转到200倍视野,计数200倍视野下的TB数量。(4)根据不同显微镜直径,计算每0.785 mm2的TB数,即TB数=不同目镜实测TB数量/标化值(注:目镜直径20 mm的显微镜,200倍视野面积为0.785 mm2,其标化值为1,则本实验选用显微镜标化值为1.210)。(5)将每0.785 mm2的TB数<5个定义为低级别TB,每0.785 mm2的TB数≥5个定义为高级别TB。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实验中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以中位数作为临界值进行分组,TB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函数,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特征232例pT1期非低黏附性胃腺癌中,女性59例,男性173例;患者年龄33~86岁,中位年龄62岁;肿瘤最大径0.3~6 cm,中位值2.0 cm;高分化19例,中分化143例,低分化70例;浸润层次:黏膜内(pT1a)116例,黏膜下(pT1b)116例;无淋巴结转移202例,有淋巴结转移30例;无脉管内癌栓209例,有脉管内癌栓23例。16例患者术后接受化疗(均为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其余患者术后均未行化疗。

2.2 TB的评估第一次阅片后,66例TB分级不确定,经重新切片及讨论后再次阅片评估得出最终结果:232例pT1期非低黏附性胃腺癌中,低级别TB 196例(84.5%)(图1),高级别TB 36例(15.5%)(图2)。

①②

2.3 TB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高级别TB与女性患者(女性vs男性,r=-0.160,P=0.015)、肿瘤低分化(高+中分化vs低分化,r=0.263,P<0.001)、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黏膜内vs黏膜下,r=0.381,P<0.001)、有淋巴结转移(无淋巴结转移vs有淋巴结转移,r=0.403,P<0.001)、有脉管内癌栓(无脉管内癌栓vs有脉管内癌栓,r=0.376,P<0.001)相关,与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无相关性(表1)。

表1 TB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n(%)]

2.4 TB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多因素分析将性别、肿瘤分化、肿瘤浸润层次、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脉管内癌栓纳入pT1期胃腺癌TB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OR=17.192,P<0.001)、有淋巴结转移(OR=3.976,P=0.011)、有脉管内癌栓(OR=3.521,P=0.033)是高级别TB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性别、肿瘤分化非独立危险因素(表2)。

表2 高级别TB(TB≥5)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多因素分析

2.5 淋巴结转移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淋巴结转移与女性患者(女性vs男性,r=-0.306,P<0.001)、肿瘤低分化(高+中分化vs低分化,r=0.278,P<0.001)、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黏膜内vs黏膜下,r=0.206,P=0.002)、有脉管内癌栓(无脉管内癌栓vs有脉管内癌栓,r=0.302,P<0.001)、高级别TB(低级别vs高级别,r=0.403,P<0.001)相关,与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无明显相关性(表3)。

表3 淋巴结转移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n(%)]

2.6 淋巴结转移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多因素分析将患者性别、肿瘤分化、肿瘤浸润层次、有无脉管内癌栓、TB分级纳入pT1期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0.138,P<0.001),肿瘤低分化(OR=2.783,P=0.036)、高级别TB(OR=3.876,P=0.014)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浸润至黏膜下层和有脉管内癌栓非独立危险因素(表4)。

表4 淋巴结转移与胃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多因素分析

2.7 生存分析本组177例患者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7~8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9个月),20例患者疾病发生进展(11.3%),包括16例患者因肿瘤死亡,4例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但目前尚存活,157例患者无进展生存(88.7%)。生存分析显示,TB与pT1期胃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

3 讨论

TB定义为肿瘤间质内散在的单个或≤4个成簇的肿瘤细胞,广义的TB分为肿瘤周围出芽(peritumoral budding, PTB)和肿瘤内出芽(intratumoral budding, ITB),PTB是指在肿瘤的浸润前沿出现的TB,只能在手术标本中评估,ITB是指在肿瘤主体内出现的TB,在手术标本、活检标本中均可评估[1]。尽管ITB在肿瘤的预后评估中有一定的价值,比如部分学者认为ITB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2],但目前国际上主流的研究认为,ITB提示不良预后的证据等级不如PTB充分,ITBCC目前尚不建议将ITB纳入消化系统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评估中。大部分文献报道的TB(包括本实验)均特指PTB。

TB最早被发现与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多个中心的研究均证实TB是p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相关因素[3-4],最大样本量的研究来自2015年日本Kawachi等[5]的研究,806例pT1期结直肠癌中,有233例存在高级别TB(29%),25%高级别TB病例发生淋巴结转移,仅7%低级别TB病例发生淋巴结转移(P<0.001)。TB是Ⅱ期结直肠癌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子。一个纳入12项评估TB作为Ⅱ期结直肠癌预后因素的研究系统证明,高级别TB是重要的不良预后因素(P<0.001),并可以作为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6]。基于TB对提示患者预后的重要价值,结直肠癌的CAP病理报告模板中,已将TB作为常规报告内容。

除了结直肠癌,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TB与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等多种消化系统肿瘤的预后相关[3, 7-8]。在本实验之前,针对胃癌TB的系统性研究主要有4项[9-12],均认为高级别TB的病例具有更高的侵袭性(表5)。本组实验结果显示,高级别TB与更深的肿瘤浸润层次、淋巴结转移、脉管内癌栓相关,而这些病理参数均提示肿瘤的侵袭性和不良转归,与文献报道相似。其中TB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尤其值得关注,对于内镜下黏膜剥除术的早期胃癌标本,我们不仅要关注肿瘤距垂直切缘的距离,还应评估TB,从而预测其淋巴结转移风险,成为是否需追加根治手术的重要依据。

表5 胃腺癌中TB的分析

Che等[9]、Olsen等[10]、Kemi等[11]在全部胃腺癌中的TB研究均显示,高级别TB与较短的生存期相关,仅Gulluoglu等[12]的研究针对pT1期胃腺癌,但未做生存分析。本实验预后分析结果显示,TB与pT1期胃腺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无显著相关性,其原因可能是高级别TB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而有淋巴结转移的部分患者术后接受了化疗,改善了预后,作者猜想,TB可协同淋巴结转移,成为早期胃癌患者术后是否需要化疗的参考依据。本组部分病例因失访,可能干扰了生存分析结果,故pT1期胃腺癌中TB与预后的相关性需加大样本量进行深入探究。

目前胃癌中的TB研究尚不如结肠癌深入,且无规范化的TB评估方法,以往的4项研究评估方法也各不相同,导致TB低级别、高级别的分级标准也未统一。本实验与Kemi等[11]的研究参考了ITBCC推荐的结直肠癌“TB热点区”评估法,即从所有切片中选取1个最热点区域,计数该区域200倍视野下的TB数,该方法已形成共识,且相对简单,不会给诊断工作造成负担,建议推广到胃癌的TB评估中。ITBCC比较了在HE切片中直接观察和利用上皮免疫组化标记观察TB,发现两种方法对TB的判读结果相似,且前者更加方便、经济,也避免了上皮标记在坏死细胞中出现假阳性现象,故推荐病理医师利用HE切片直接评估TB,但报告结果完全依赖于观察者的经验,需经过统一培训来保证判读的可重复性。

本组病例未将低黏附性癌纳入其中,因为Olsen等[10]和Kemi等[11]的两项研究均不推荐在低黏附性癌中评估TB,他们认为,低黏附性癌以单个散在肿瘤细胞的形式浸润胃壁,难以明确何为肿瘤浸润前缘,故无法准确评估TB,有学者认为,低黏附性癌可能是高级别TB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即肿瘤完全由出芽的肿瘤细胞构成[3],也可解释为何低黏附性癌的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另外,目前对于其他一些特殊组织学亚型腺癌中TB的评估经验有限,需十分谨慎,如在黏液腺癌中,漂浮在黏液湖里的肿瘤细胞簇不应视为TB;若肿瘤间质弥漫性炎细胞浸润及促结缔组织反应(尤其是在髓样癌中),有时很难观察到其中的TB,此时可通过重新切片或上皮免疫组化标记辅助评估;新辅助化疗后的标本不适合评估TB,故“TB无法评估”,并作出相应解释,在病理诊断中可以接受[1]。

TB与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相关[13]:EMT是指上皮细胞转化为梭形间质细胞的过程,是胚胎发育和伤口愈合所涉及的正常生理机制,过程中伴随着上皮细胞间黏附蛋白的减少、并获得促进细胞迁移的间叶表型[14]。在出芽的肿瘤细胞中,与细胞黏附能力相关的钙黏蛋白E-cadherin、claudins、α-catenin、β-catenin等表达下调,而诱导EMT过程的重要间叶标记ZEB1、ZEB2、β-catenin、vimentin、SMA等显著上调[13]。目前研究认为,TB模仿了EMT过程,使肿瘤获得侵袭、转移能力,从而解释了高级别TB病例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也更差的原因。临床工作中,可应用于证实TB的免疫标志物较少,目前获得普遍认可且特异性较强的是E-cadherin膜阳性水平下调,β-catenin在肿瘤主体内呈细胞膜、质阳性,在浸润前沿(即出芽的肿瘤细胞)中呈细胞核阳性。目前,通过阻断EMT相关信号转导通路中的各种受体(Axl、c-MET等)、酶(COX2、Erk2等)、转运蛋白(LIV-1等),研发出许多相关抑制剂,在抑制肿瘤的转移、进展方面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15]。而TB与EMT密切相关,提示EMT相关抑制剂可成为高级别TB病例的潜在治疗靶点。

综上所述,TB与pT1期非低黏附性胃腺癌淋巴结转移、脉管内癌栓、浸润层次显著相关,是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TB的评估方法建议采用ITBCC推荐的结直肠癌“TB热点区评估法”;基于其重要的临床病理价值,建议将其推广到pT1期胃腺癌的常规诊断体系中。

猜你喜欢
脉管高级别腺癌
成人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后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超声征象联合病理和生物学指标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脉管浸润的评估
云南地区多结节肺腺癌EGFR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可切除胃癌患者脉管侵犯的危险因素分析
十二指肠腺癌88例临床特征及相关预后因素
以盆腔巨大包块就诊的宫颈微偏腺癌2例报告
脉管癌栓对区域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高级别岛叶胶质瘤的外科治疗策略
术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Ⅲ期贲门腺癌预后的研究
脉管制冷机的整机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