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探析

2021-06-19 14:23杨洁
上海工艺美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物质

杨洁

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 and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nd encourage people to protect and inherit intangible culture more vigorously. In this way, the long-stand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continue to brilliantly shine in the new era, and offer valuable wisdom tr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and the progress of mankind.

莲式玉水盂 清乾隆 上博藏品

白釉瓷器 上博藏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及生生不息的民族活力。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促使人们更积极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才能使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继续熠熠生辉,为世界发展、人类进步提供宝贵的智慧财富。

一、予民族以文化自信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千年来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凝聚,以多种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灿烂文明及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生动展现了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创新与活力。要使人们在对非遗的器物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文化之美的重新发现中,更加坚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遗,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二、予人类命运以文化与共

(一)美美与共

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提出了“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坚持”,即: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区、各民族的文明结晶、文化标识。传承本民族文化遗产有助于触发人们对其他民族文明的共情与欣赏,充分体现了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美好追求。此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世界各国、各民族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了广博丰厚的资源,有利于世界的各种文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展现了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多边主义的卓越智慧及博大胸怀。

崧泽文化黑陶刻纹盖罐 公元前3800—前3200 上博藏品

景德镇窑五彩鱼藻纹罐 明嘉靖 上博藏品

兽面纹爵 商代 青铜 上博藏品

上博文创商店

(二)和合共生

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是中原的农耕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和沿海的渔猎民族等各个民族相互融合而成的,虽然各民族之间发生过许多冲突与征战,但最后总是以相互融合为最终结局。这使得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世界上少有的包容性。与霸权主义截然相反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了中华传统的和合文化,体现了包容性文化的特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所当然承载着包容、和合的文化内涵。

以曹氏风筝为例。清代曹雪芹所著的《废艺斋集稿》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以风筝制作技法传授当时的残障人士使之得以就业养家,曹雪芹将其介绍的这数十种风筝制作技法分成不同类别,分别交给不同的残障人士,这样令同行间没有竞争,形成一种共融而生的状态。这一非遗不仅教人技艺,教给人们彼此包容、和合、共融的思想,也是中国的非遗以极具民族特色的方式向世人展现“和合共生”的文化思想理念。

三、予地方以文化生机

(一)生态环境

活化非遗的重要途径之一,即还非遗以适宜的环境。例如,我国探索设立的文化生态保护区。近年来,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依照“见人见物见生活”的要求,把非遗项目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生态环境一起保护;在古村落和老街改造中保留原住居民,保护原住居民的生活方式,避免实验区内的传统村落、老街变成只有建筑和商铺、没有原住居民的空心遗址,避免非遗失去传承的基因、环境和土壤,这些都体现了整体性保护的要求。

活化非遗,积极守护人文生态环境的过程也使当地自然资源及自然生态环境得到了相应保护。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让非遗“活下去”“活起来”既延续了一方历史文脉,也留住了绿色怡人的自然风貌。这是“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二)地方名片

由故宫想到北京,由兵马俑想到西安,由苏绣想苏州,由佛跳墙想到福建……文化遗产是某一地区区别于其他地方最直观的“地方名片”,不同地区独有的文化遗产折射出与众不同的地理、历史、民俗、人文和精神涵养。传承各地文化遗产才能避免“千城一面”,才不会千篇一律。多年前《舌尖上的中国》风靡一时,人们以猎奇心理领略各地文化、赏析特有传统美食的制作,此后更多的美食成为各地的“形象代言”……这些各具特色、举世无双的地方文化遗产、各地文脉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体验不同的人文环境,也吸引了高度认同当地文化的异乡人驻足停留甚至迁徙定居。

(三)非遗扶贫

非遗文化有助于精准扶贫,非遗扶贫是民族地区采取的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许多民族地区利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特别的自然风光发展文化产业,从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等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通过非遗保护传承、文艺文化宣传等形式与脱贫攻坚融合。为进一步全面落实非遗扶贫,相关部门先后印发了《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关于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的通知》等。人们通过非遗扶贫得以增收脱贫,非遗也因脱贫人口的传承而发扬光大。

四、予人以文化教化

(一)艺术的熏陶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近年来“美育”已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育组成部分。近期一些地方已试点美育进中考,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成为了考试项目。当下,人们接触较多的非遗当数民间美术、工艺美术、传统音乐、传统曲艺等,这些正契合了现代一般意义上认为的“艺术”。

上博古代陶瓷馆

非遗具有较高的美育价值,非遗丰富的艺术元素与艺术形式无不昭示其珍贵的艺术价值,通过学习非遗全身心感受创造美的方式、领悟几千年来美的意蕴。从多样性的文化遗产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人与人的合作之美、人与物的创作之美……非遗对于人的教化作用是功利教育难以企及的。非遗是由心及手的艺术呈现,是求真、向善的艺术表达,而非简单模仿、机械重复。

(二)德育的滋养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德育价值,蕴含了工匠精神、爱乡爱国的情怀。

流传至今的非遗体现了从事者质朴的匠心和精湛的技艺。如传统雕漆的工艺过程包括设计、胎坯、作地、光漆、画印、雕刻、烘烤、磨活、退活、磨铜口、作里抛光、配木座纸盒等,大致需要经过十余道大的工序,每道大工序又要经过数十道小工序,且对各项工序技艺有着很高的要求,处处彰显工匠的抱朴守拙、认真专注、精益求精、守正创新……这是传统非遗给予现代职业教育、劳动教育的启迪,即成才须吃苦耐劳、秉持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也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提供了精神层面的借鉴。

同时,非遗最终以不同形式被人所用所享,非遗蕴含的工匠精神,说到底,是对世间万物的珍视,还有对人的关怀关爱。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浓厚的地方风情和人文色彩,能够激发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如近年来“国潮”澎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含有非遗技法的汉服、视频网站用户的非遗技艺展示、仿古入学仪式、非遗文创文博产品的热销等等,其实质是人们对家乡和祖国无以言表的自豪与无比真挚的热爱。

五、予传承以文化创新

(一)彰显民族创新精神

中国特有且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广袤的中国大地,来源于世世代代中国人于天地间勤劳、勇敢、向往和谐美好的发展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原始创新能力。鉴证了中华民族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精于创新的悠久传统,创新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创新精神使中华民族拥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创新精神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并创造了一次又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奇迹。同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概括和总体要求,同样彰显了民族的创新精神。

(二)古今融合开拓创新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淡出人们视野的古老非遗重又生机盎然,人们愈加认识到保护传承非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保护传承非遗所运用的各种技术手段同样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发展;非遗也为现代生活注入看似“新鲜”的传统智慧和美学。非物质文化激发人们的创造灵感,为各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拓展了思路。

如时下文创文博产品助力非遗走进人群、为人所识,而非遗为文化创意提供了多元的设计元素及开发思路;《国家宝藏》《非遗公开课》《不远万里》《衣尚中国》等文化类电视节目让人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了节目内容、表现形式;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教育内容的拓展;VR(AR)及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应用于非遗文化的推广,也是古今融合的创新发展……

古为今用、古今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着人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与文化遗产相遇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Tough Nut to Crack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